妈妈痛哭吓坏女儿:在孩子面前到底有没有崩溃的权利?

2020-09-14   父母世界Parents

原标题:妈妈痛哭吓坏女儿:在孩子面前到底有没有崩溃的权利?

对于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来说,原生家庭的标签让我们总是怀疑或担心自己的某些行为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就在不久前电视剧《白色月光》中女主张一在目睹丈夫出轨后,虽然已经在极力隐忍,但最终在车内崩溃大哭,也吓坏了坐在后面的女儿。

一时间 #家长该不该在孩子面前哭#的就登上热搜并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有人坚持 ,在孩子面前哭会留下阴影。

有人认为 做父母连哭的权利都没有,也太难了!

也有网友觉得, 情绪的流露也要适度。

为此我们 采访了著名心理专家詹红红老师,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情绪共处。

01

PARENTS

情绪需要流动:家长在孩子面前可以哭

关于家长在孩子面前该不该哭,首先,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 父母也是走在成长路上的人啊,哭或者不哭,都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哭。

其实,父母不一定要当超人,大人有压力、有委屈,有各种千丝万缕的情绪。 而情绪是需要流动的。

所谓流动,简单的说,就是正确的释放和接纳,你的某种感受在自然表达,之后得到畅快的体验,这就可以称为流动。

02

PARENTS

孩子比你想象的还要敏感

有时候情绪的压抑反而并不能带来我们“期望”的积极育儿效果。 孩子本身是非常敏感的,可以从父母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察觉到大人的不开心。

温哥华华盛顿州立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将参与的父母分为“压抑组”和“对照组”。压抑组被要求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孩子发现,后者则被告知像在家里自然地行动,情绪正常的释放。

研究发现 “压抑组”的父母情绪没有得到正常的释放,亲子互动反而不温暖也不亲密。

而对照组中的父母并没有压抑自己的情绪,但在亲子互动中,却没有将压力传给孩子。

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 当女主在极力克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孩子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并开始哭泣。

参与研究的温哥华华盛顿州立大Sara Waters博士也表示:

“孩子其实都能敏锐发觉父母的情绪起伏,如果你不表达出来、强装没事,他们就会默默地认为是自己的错,你也没机会跟他们解释安抚;但如果你表现出你的负面情绪,并展示出[正确的处理方法]时,对孩子而言就是一次正向的教育机会。”

03

PARENTS

但!不是所有情绪

都适合在孩子面前表露

父母的很多情绪,大多数跟孩子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可能是家庭的矛盾或者是工作的压力,

但对于孩子,尤其是幼儿,他们对情绪认知能力是非常有限且简单的, 父母、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他都可能归咎到自己的身上。比如在看到父母情绪的崩溃,孩子就会想:是不是我不乖,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不听话,是不是我做错事情了...... 这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内疚和不安全感。

尽量避免与孩子没有直接关系的极端情绪发泄。如果是孩子的行为引发家长生气,你可以表现出你因为孩子不听话生气了,但更应该避免在孩子的面前表露出跟孩子没有直接关系的负面情绪,如工作上的压力等。更不应该将这些情绪发泄孩子身上,甚至对孩子进行打骂等。

所以,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直不变的重要命题!我们一直强调说, 预防大于治疗在这些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思考“当情绪来临时,我们怎样用不伤害和不破坏的行为来转化。

情绪管理小建议:

1.运动

2.腹式深呼吸

3.听音乐

4.冥想

或者其他对你有效的方法,更加积极的面对负面情绪。

04

PARENTS

情绪发生后一定让孩子知道:

这不是你的错

当我们的感性脑战胜了理性脑,需要呐喊、哭泣等“极端”方式才能够舒缓,那过后一定要很清晰的告诉孩子: 这不是你的错,妈妈的情绪是因为什么原因,妈妈会想办法解决的。

除了沟通之外,可能自己的宣泄会吓到孩子,需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同时让孩子看到自己从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的过程, 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情绪是可以存在和表达的,以及妈妈的负面情绪跟孩子并没有关系,妈妈是爱你的,这也能帮助孩子学习如何面对负面情绪。

05

PARENTS

情绪宣泄后的5R原则

当我们极端的情绪宣泄方式已经破坏了我们跟孩子的亲密关系, 如何修复并将伤害降到最低呢?

第1步:整合(Regather)

首先,平复自己的状态和情绪,整合自我,如果你的情绪还没整理好反而会使事情越来越复杂。

第3步:责任(Responsibility)

而这个责任也就是把自己情绪上的原因和行为再跟孩子解释一遍。

比如妈妈最近遇到工作上的什么压力,或者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但是并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所以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你的面前大吼大叫,控制不住哭泣等。

第4步:和解(Reconciliation)

第3步和第4步是一个连续的状态,解释完自己的情绪,自然而然的进入和解步骤。

当我们和孩子的身体都处在了放松的状态,通过眼神的交流、牵着孩子的手、搂着他的肩膀等,跟孩子说“妈妈刚才在你面前大吼大叫,吓到你了,妈妈跟你说对不起。”

第5步:解决方法(Resolution)

跟孩子商量一个解决方法,下一次情绪来临希望如何解决。比如跟孩子说妈妈下一次如果发脾气,妈妈可能会先去跑步或者跳绳,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感谢本期推文专家

最后一个小彩蛋:

一位妈妈和5岁女儿的对话:

“如果妈妈在你面前哭你会害怕吗?”

“不会啊,可能你有不开心的事情,像我一样”

“那你会怎么做呢?”

“我会问你为什么哭,给你擦眼泪,亲亲你”

负面情绪不是羞耻的,孩子不要求父母做超人,脆弱也可以成为父母的一面。

撰文/ 卢爱林

编辑/ 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