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首诗是毛主席在罗荣桓元帅逝世后,为祭奠罗帅所作。下阙“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可谓字字珠玑,不仅深切地表达了毛主席对罗帅的怀念,更是体现了罗帅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华。
建国后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的罗荣桓元帅相较于其他开国元勋,在政治方面的能力会更为突出一些。在带领115师进驻山东之前,罗荣桓元帅一直是以政委的身份在军中做党政工作。
而直到临危受命,在山东力挽狂澜,这才凸显出罗帅的军事才能,可见罗帅是真正的军政全才。毛主席曾言:“山东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这便是对罗帅在山东主持工作的高度评价。
罗帅领导山东抗战不仅对打开山东局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全国抗战工作的开展也影响深远。
罗荣桓
山东抗战乱局
抗日战争爆发后,地处华北的山东很快便受到了日军的侵袭。日军沿津浦路南下,对山东展开了迅猛攻势。东面临海,境内还有沂蒙山作为倚靠,再加上山东物产丰富,有人有粮,山东的战略地位可见一般。
因此,在抗战初期,不论是日军、中央军还是东北军都坚定地要将山东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几方势力的相互牵制也为中共在山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时间和空间。1938年底,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蒙山区建立,为中共在山东地区开展抗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纵队在山东分局的领导下在多地都开展了游击战争,山东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顺利。这时,时任山东纵队政治委员的黎玉向延安发出了请求,希望延安方面能向山东根据地提供人员和战略上的支援。
其实,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就提出了“派兵到延安去”的指令。张经武与黎玉正是延安方面向山东派出的第一批党政军力量。可起初山东的乱局虽为根据地的开辟创造了条件,但到了现在却成为了阻碍发展的关键问题。
毛主席
因此,在黎玉致电延安后,毛主席随即又派出了陈光与罗荣桓率领115师进入山东,希望在这支精锐之师的支援下,可以迅速打开山东局面,继而盘活全国这盘大棋。
但出乎意料的是,陈光与罗荣桓的到来并未如想象般“势如破竹”,相反,两支武装力量之间却矛盾重重,分歧不断。在1940年召开的115师工作会议上,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对115师工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导致了陈、罗二人工作愈发困难。罗荣桓致电延安,表明自己能力不足,希望外派其他地区学习,而朱瑞也火上浇油,希望将罗荣桓调离山东。但与罗荣桓关系亲密的毛主席了解罗荣桓杰出的政治才能。山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根据地的领导权问题。
两只平行武装都想在保护自己兵力的前提下开展游击活动,但现实情况则必须要有队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在军队做过多年政治工作的罗荣桓无疑更能胜任这份工作,只是困于党内复杂的人际关系,一腔抱负难以施展。
罗荣桓
1942年初,刘少奇回到延安。毛主席当即决定派遣刘少奇去山东协调山东领导班子问题。在刘少奇调研结束后,毛主席形成了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核心的想法。为给罗荣桓之后的工作铺平道路,毛主席决定由罗荣桓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并代师长。
黎玉为115师及山东军区副政委,朱瑞为山东分局书记,陈光则回到了延安学习,山东方面的领导班子初步形成。之后,毛主席又让罗荣桓代替了朱瑞书记的职位,这样就形成了以罗荣桓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由罗荣桓全面主持山东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在厘清党内关系之后,115师与山东纵队关系日渐融洽。在罗荣桓的领导下,根据地势力迅速发展壮大,给予境内日军、伪军以及反共的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
罗荣桓在山东七年,壮大了八路军力量,使得山东成为了“八路军的天下”。也正是将山东握在了自己手中,才使得北上、南下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路军
以山东影响全国
罗荣桓元帅在山东的领导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兵力的扩充,二是在危亡之际,对山东乃至全国的布局安排。
首先从兵力的角度来看,罗荣桓元帅主持工作后,迅速涤清了党内的风气,两部武装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解,使得能有更多的精力和兵力来开展群众运动。山东军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立刻扭转了共产党在山东地区的颓势。
山东革命根据地得以保留,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齐鲁大地上成为了抗战的最重要力量。
从1940年115师被迫北上,到1944年革命根据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高,在山东这个各方力量焦灼的战场上,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和国军的背后插刀,临危受命的罗荣桓元帅顶住了重重压力,终于使革命的火种得以保留、燃烧。
罗荣桓
1944年时,日军在山东地区的兵力部署已不到三万人,他们甚至都无法在县城屯兵,只能将兵力部署在交通干线等战略要地。而国军也因为中央军与张学良部的东北军之间矛盾重重导致作战困难。虽然蒋介石已经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但是在山东的地界上,只能是“八路军的天下”。
当时在山东,仅八路军正规军的人数就已达到了15万人,而民兵和游击队更是有37万众,也就是说,罗荣桓元帅已在山东掌握了52万人的庞大队伍。到了抗战前夕,山东正规军已经达到20万,几乎占了中共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
从2000余人的115师精锐到20多万人的军队,罗荣桓元帅以山东,这个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的人口大省为据点,为中共扩充了军队,打造出了一支能打胜仗,人才济济的英雄队伍,不仅在抗战中创下了累累战功,也为王牌军四野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罗荣桓元帅以山东“盘活”全国的另一个关键点,就体现在他对山东各地的军事部署上。如1940年,尚处于困境中的罗帅即便被迫挥师北上,也仍然在山东埋了一颗暗棋,而正是这极具眼光与谋略的暗棋,使得革命根据地没有消失殆尽,也为之后重新打开局面提供了可能。
罗荣桓
正如前文所言,1940年的山东,党政工作方面还是一团乱麻。蒋介石再次背信弃义,要求在长江流域作战的共产党军队全部撤退到黄河以北。领导115军的罗荣桓元帅在山东分局的要求下,不得已率领军队北上转移到沂蒙山,与山东地方军队回合。
罗荣桓元帅曾在回忆录中提到,出于对战局的考虑,115师方面希望山东分局南下,但山东分局害怕损失兵力,因此力求115师北上退守沂蒙山。罗荣桓元帅在推演了山东战局以及沂蒙山区的物质条件后,仍然认为退守沂蒙山是不现实的。
一方面,山区物资短缺,如果两路军队都会师沂蒙山,那部队补给就会出现困难,饭都吃不饱,又怎么打仗?
另一方面,若115师也进入沂蒙山,那整个鲁南就会成为东北军的掌中之物,山东方面军队与湖西地区的联系就会被切断,一旦国军翻脸,沂蒙山区就会变成一座孤岛,八路军孤立无援。
沂蒙山区
因此,在反复权衡之下,罗荣桓元帅决定率领115师主力向北进入沂蒙山,而留下教2旅留守鲁南,继续与各方势力周旋作战。这样既不会使整个鲁南都落入国军手中,也能继续保持与苏北新四军的联系,为可能存在的危机留一条退路。
事实证明,罗荣桓元帅确实眼光长远。115师与山东纵队回合后,即使退守山区,也在日军的扫荡下步履维艰。
罗荣桓元帅于是当机立断,整合兵力转移到滨海地区,而也正是因为有教2旅在鲁南的牵制与支持,八路军才能打赢甲子山战役,建立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滨海与胶东根据地的联系,使得中共山东分局在山东辛苦奋斗的成果不至于损失殆尽。
可以说也正是这次战略大转移让毛主席看到了罗荣桓元帅超凡的军事才能和组织领导能力,所以这才力排众议让罗帅全面主持山东工作。
而罗帅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重托,不仅在山东打下了不可动摇的基础,还挖掘人才,带出了众多名将,为解放战争,尤其是辽沈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辽沈战役
结语
在开国十大元帅中,相较来说罗荣桓元帅的经历可能没有那么的惊心动魄。但正如毛主席对罗帅的评价:“老实人”。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罗帅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瞻远瞩的军事谋略,却始终兢兢业业、克己奉公。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健康状况糟糕,患了肾癌之后仍是带病作战更是让他还未看到共和国更美好的明天,便猝然长逝。
时至今日,我们铭记、感念英雄,不仅是为了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更是为了学习革命先烈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磊落于世、浩气长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PBxS3gB9wjdwRpv8Cj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