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我以为22岁那年,是我人生的开始,却没想到竟是巅峰!

2019-05-29     中华诗词汇

公元1140年,距离“靖康之耻”已经过去15年,南宋王朝偏安于南方,正所谓“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战斗的血液好像不再统治者心中流淌,军事和政治上的无能,使得南宋开始向马背上的民族俯首称臣。

然而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汉人,总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自己的祖国重振雄风,收复失地,他们也在力所能及地做着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辛赞便是这其中的一员,他是辛弃疾的祖父,他们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山东,他虽在金国任职,却心中始终想着能够与金人决一死战,可惜自己老了!

终于,辛弃疾出生了,孩子的父亲早年病逝,辛弃疾便是跟着他祖父一起长大。

也许是自己身体的缘故,父亲给孩子取名为弃疾,字坦夫,后又改为“幼安”。一说辛弃疾的偶像是霍去病,他希望自己能向自己的偶像一样驱逐金国;当然,还有一种说法便是,他从小身体不好,故改名“幼安”,寓意为“幼时平安”之意。

辛赞没有忽视对辛弃疾的培养,很小的时候,他就带着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画江山”,培养他的爱国之情,辛弃疾从小便见证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很多人都有奋勇杀敌、报国雪耻的志愿,但是真正又有几人能实现呢?

李白诗仙,生于盛世,腰间一把长剑,恐也是防身之用;忠如陆游,离奋勇杀敌也还隔着一层营帐,真正能上战场取敌军首级之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辛弃疾做到了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他造反了!

那年,他才二十一,想想二十一岁的自己,不由得自惭形秽。

辛弃疾,首先是一个爱国将领,然后才是一位词人。他率领自己的两千人,投奔了当时耿京所带领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在途中遇到了一个和尚义端,二人一起投奔了耿京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和尚在战乱年代都能成大事,好了,朱元璋同志请坐下,你比较生猛!

没多久,义端叛变了,不仅跑了,还把印章偷了,耿京大怒,想要杀掉辛弃疾,毕竟人是他带来的!辛弃疾也被义端的叛变搞得猝不及防,面对耿京的质问,半响不知不知如何开口,最后辛弃疾便说:“给我三天,我若是抓不到义端,便提头来见!

如此场景,如此豪言壮语,是不是很熟悉?对啊,这应该是电视剧里的男主角才会有的台词!

接下来的剧情也如同小说与电视一般,辛弃疾骑着大马千里大奔袭,抓获了义端,义端对辛弃疾说:“我知道你真正的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

这位仁兄在临死前,为了忽悠辛弃疾,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只可惜辛弃疾不吃他这一套,手起剑落,取他下他的首级。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南下与宋朝取得联系,原因是金国内部矛盾,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离

不知辛弃疾初次踏上南宋的领土时,是作何感想,是激动呢还是恨呢,激动的是作为汉人,终于踏上了祖国的领土;恨的是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受尽屈辱,而南方的汉人们却纸醉金迷,忘了山河破碎之痛

眼前顾不得这些,他又上路了,只是他在返程的时候,得知起义军的首领耿京被杀了,义军已经溃不成军。耿京被杀,若是死在金人手中到也罢了,只可惜他被自己的人出卖了。一个叫张安国的汉人将他杀了,向金国邀功。

辛弃疾听到此事,大怒,带着几十人冲进了几万人的敌营。男儿至死心如铁,这是何等的气魄!

起初看到这个数字时,我也不信,明知敌我比例1000:1的情况下,辛弃疾义无反顾杀了过去。

有人说,这是鲁莽,这是不自量力!但我不这么认为,这明明是男儿热血,也是对张安国咬牙切齿之恨!就是在力量悬殊如此大的情况下,辛弃疾从敌军营帐中,将张安国生擒,并带回了建康,交由南宋朝廷处理。

辛弃疾毫发无伤!

在我印象里,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里,唯有四人能够做到如此,萧峰从万军之中,救回了耶律洪基;虚竹与段誉从万军中救出萧峰;杨过在襄阳于万军中杀死蒙哥。

他们四个有着三个共同点,一:武功高强,内力深厚;二:都是男主角;三:都是编的。

然而辛弃疾,他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内力是不可能有的,也不是编的,所以他只能是武功高强的男主角。

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此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仿佛被命运之神眷顾一般,拿着男主角的剧本,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他以为这是他人生辉煌的开始,哪里知道到这里就已经是巅峰了。

刚到南宋,他不熟悉朝廷环境,希望南宋朝廷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此,他还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记得以前读书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只要遇到辛弃疾的爱国诗词,提问表达什么感情时,记住八个字“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便一定不会错。

当时诗词君年少不懂事,还调侃道:“还是辛弃疾好,比较省事!”如今了解了他的平生,才懂得这八字里所包含的心酸。

四十一岁时,对南宋朝廷的失望,辛弃疾决定归隐,号“稼轩居士”,至此归隐二十年,因此辛弃疾也有大量的田园诗词,便是在此间所作。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枢密院为南宋的最高军事机构,68岁的辛弃疾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希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冲锋陷阵的身影!

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也许是年少时太风光的缘故,人到老年,老天也在捉弄于他,但是他没有被命运所征服,即使在逝世的那一刻,仍然高呼“杀贼”,表达着对当局的不满,对老天的愤懑,当真是可歌可泣!

接下来,我们便来欣赏辛弃疾的几首著名诗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回忆起年少时的军旅生活,只愿“了却君王天下事”,奈何“白发生”,确是壮志未酬之苦。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奠定辛弃疾文坛地位之作。上阙写景,描写了元宵时的热闹场景,下阙写人,但是前面都不是作者意中关切之人。

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身影,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实在是造化弄人,历史给辛弃疾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个本意驰骋天下、恢复河山的帅才,却最终被历史定位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OaB2GwBJleJMoPMRn0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