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1号升空已50年,一首毛主席战后写的词,缅怀伟人!

2020-04-24     中华诗词汇

50年前的今天,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中国的崛起,而一首悠扬的《东方红》也传遍了世界的角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毛主席在一场胜仗之后所写的词,全词如下: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红军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此战意义重大,诗人在战斗结束不久便写下这首苍茫豪迈的词。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词人开篇“西风烈”,气势如虹。海拔几千米的云贵高原,西风猛烈,身处辽阔无际的高原,大雁的嘶叫声变得更加清晰。词人循着大雁的叫声向四周望去,却看到晨月当空,霜降四野。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随着月光泻下来,行军路上,马蹄声声碎,军号声声沉。

“霜晨月”也有着另一种理解,可以理解为早晨的月光如霜一般,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似。但是,无论此处是月光、亦或是霜,所展现的意境却是相同的。

词人上阙描写了自己所见之景,苍茫辽阔的云贵高原上,西风呼啸,大雁展翅,一轮清月泻下月光,铺满整个高原。红军战士们趁着月色,冬夜行军,队伍蜿蜒向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色宏伟的行军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雄关”是指的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词人没有描写战斗的场面,反而侧面从“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关隘的艰辛。“铁”沉重、坚硬,用“铁”将“艰辛”表现得更加传神、真实,“漫道”二字更是表现出了词人的豪迈情怀。

“而今迈步从头越”,因为战斗取得了胜利,雄关已经被打通,因此可以迈步、大步向前。“从头越”,如同破茧而出的蝶,包含了无数战士奋发突破的豪情。虽然过去队伍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从今日起,我们将踏平险阻,勇往无前!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词人最后已写景收尾,却包含深深的感情。诗人继续远眺,看到连绵不觉得苍山、看到如血般的残阳。“残阳如血”与“真如铁”相呼应,词人通过这一描写展现了战士们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上阙写景,描绘清晨之景;下阙写景,描绘夕阳之色,看似突兀,实则不然,因为从清晨到黄昏正是战士奋勇杀敌的时间。词人全词都未正面写战斗,却处处暗示战斗的艰辛,从“真如铁”,到“清晨之景”与“黄昏之景”的跳跃,无一不显示了战斗的艰辛。

一天激战,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纵观全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全词基调更是雄伟悲壮、气势如虹。全词不仅勾勒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更加表现出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与英雄气概,令人赞叹!

大家觉得这首词如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mJUuXEBfwtFQPkdHi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