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让人敬佩的读书人,发人深省!

2020-04-23     中华诗词汇

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设立这个日期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说到我国古代的读书典故,可谓是数不胜数,“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映月读书”、“萤囊映雪”等典故更是老少皆知。这些勤奋的年轻人、这些古老的典故如一盏明灯照耀着我们的学习之路。

当然,关于劝学、读书的诗词、文章亦是不少,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送东阳马生序”;如颜真卿的《劝学》里曾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如陆游教导自己的孩子所写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里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长辈教导自己子女读书的诗更是让人看得感动、显得真实。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两首关于读书的诗,却是两位读书人自身状态的描述,而意境却截然不同。

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诗,如下: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这是一首描写自身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之诗。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春深”是指的晚春,暮春,诗人由于太专心念书,却不知道时光飞逝,猛然间才发现已经是暮春时节,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自己的认真学习状态所感动,反而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只想学习更多的东西,但是时间却如同不够。诗人将“金子”比作流走的“光阴”,劝诫人们要好好学习,珍惜光阴。当然,这句诗也成为了千古名言,一直勉励着后人珍惜时间,丰富自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这句诗解释了诗人为何为猛然发现已经是暮春时节,原来是道人们来逗笑自己,自己才从周公、孔子的教导里跳出来。道人本就是清静无为,而诗人竟然需要道人来逗笑,又从侧面反映出自己读书的专心。

接来下,我们来看第二首诗,如下:

《清明》

宋代: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虽是写清明,但是写出了诗人求学时期的清贫的生活。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清明时节应当是出门踏青的好日子,然而在这种好日子里,诗人却无花无酒,心情孤寂。诗人更是自嘲,说自己如“野僧”一般,更加显得清贫孤寂。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这里有一个典故,“新火”,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伍子胥,定清明的前一、两日为寒食节,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节。

诗人向邻居讨来的新火本是生活所需,但是诗人却点燃了书桌上的灯,用来发奋读书。读书变成了诗人的寄托,和先前感到的孤寂完全不同,诗人将他的痛苦与孤寂化作动力,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

纵观这两首诗,第一首描写了诗人读书时的精神状态,而后一首则是诗人自嘲自己读书生活清贫。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表明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读书人发奋向上、认真读书的学习状态。与他们相比,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的充裕,但是人却变得浮躁,浮躁得甚至翻不开书了,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1JrqXEBfwtFQPkds_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