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孩子出去晒太阳,看到一个十个月左右的宝宝在练习走路。周边人都在说,让十个月的宝宝练习走路也太早了,可别以后成了罗圈腿吧。
这时孩子奶奶说,这个不算早了,这孩子的姐姐也是十个月就会走了,这会儿训练孩子走路一点也不早。这时旁边的一个妈妈说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比如她家女儿也是十个月就学会走路了,可她家儿子却到一岁半才学会走路,所以不能强迫让孩子练习走路。
影响孩子走路早晚的因素
那么,到底她说的对不对呢?为什么有的宝宝十个月就会走路,而有的宝宝要到一岁半才学会走路呢?影响孩子走路早晚的因素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一总结一下。
1.体质差异导致孩子走路有早有晚
有的孩子从出生以来就体弱多病,而有的孩子则体质强健,这除了和先天遗传有关外,也会和后天环境有关,比如足月儿体质往往比早产儿体质好,能吃能睡的孩子往往比睡眠、饮食不佳的孩子体质好,活泼好动的孩子也往往比安静慵懒的孩子体质更好。
孩子的体质也和父母有关,比如父母的身体状况、父母的年龄、母亲在怀孕时的身体状况,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体质。父母要想训练孩子走路,就必须正视孩子的体质差异,对于体质差的孩子应先注重其饮食和运动,待其体质好了,身体素质变好了,走路也自然就学会了。
2.孩子本身运动能力影响其走路早晚
人们常说“三翻六坐七爬”,说的就是孩子的大动作发展规律,通常来说孩子在三个月时学会翻身,六个月时学会坐,而七八个月时学会爬,但每个孩子的运动能力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会直接绕过爬直接学会走。
也有些孩子因多种因素存在运动发育落后现象,直到一岁半还不会走路或者走路姿势异常,这些都需要父母警惕并及早干预。孩子要想学好走路,既腿部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全身肌肉、神经系统的配合,所以孩子本身的运动能力对其走路的早晚影响很大,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来进行锻炼。
3.生长环境不同也会影响孩子走路早晚
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样,父母的育儿观念也不同,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总是怕孩子磕了碰了,这就使缺乏运动探索能力,久而久之影响了孩子的运动积极性,导致运动能力发展缓慢。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使孩子缺乏适量运动或被太多衣服束缚住,导致孩子运动机能发育缓慢,走路也会晚些。有些父母则认为适当的运动对孩子身体发育有好处,所以坚持带孩子去户外活动,这也使得孩子运动机能相对好些,走路也更早些。
父母怎么做,才能引导孩子学好走路呢?
之前看孩子在练习走路时,很多妈妈会给孩子腰上绑一根围巾,为的是防止宝宝摔跤,也有的妈妈会给孩子用学步车,让他能自由活动,那这些都有用吗?父母要想训练孩子自己走路,需做到以下四步:
- 一是不能用手扶着孩子的胳膊走,大人受累,且不利于孩子独立走路;
- 二是多鼓励,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让孩子从五步到十步再到二十步;
- 三是让他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以此变得学会借助其他物体并变得独立坚强;
- 四是不要依赖学步车和学步背包,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自主练习。父母只要掌握了以上这些,能根据孩子自身的身体情况来练习走路,就能促进孩子正常学会走路了。
话题:你宝宝是什么开始学习走路的?
我是幼教咖,幼儿园园长、早教师,传播更好育儿干货。欢迎关注,您的点赞、转发,是对们我最好的认可。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