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城里呆着多好嘛,为啥这样大的年纪要跑到村里来?”在仁沙杭家坪村,只要和陈忠相熟的人,都会抛出这个疑问。
1
面对这个问题,陈忠总是笑而不答。
1965年出生的陈忠,现为仁沙杭家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驻村扶贫之前,她是县科技局的一名干部,负责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通过扶贫攻坚这个大熔炉的锤炼。陈忠迅速成长,就如她自己所说:“山村的沃土,让我的生命力滋长,我甘用余热书写扶贫春秋。”
从“心”出发
2017年9月,陈忠开始了驻村生活,她的主要工作是协助驻村第一书记做好扶贫工作,事无巨细,繁杂琐碎。在单位,陈忠业务上是把好手,但是对扶贫却是个十足的“门外汉”。
“当接手一大堆扶贫要点、档案资料、整改清单时,我内心多少有点忐忑。”10月10日,陈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对扶贫工作情况不熟、业务生疏,自己当时还真是傻了眼。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她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丈夫在电话里告诉她:“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稳扎稳打最重要。”于是,陈忠不急不躁了,静下心来想:驻村工作队的每个成员,都是第一次吃扶贫这只“螃蟹”,三人当中只有我年龄最大,既然组织信任、自己也已经选择了,那就努力去做,一定会做好的。
“为了让工作尽快上手,我主动参加了有关扶贫的培训、会议等。”陈忠说,从扶贫政策业务到建档立卡的条件、程序,她不懂就问、虚心请教,做到手勤、腿勤和脑勤,边学边做、边做边想,白天学不完的,晚上再学,周末在家里学,很快就掌握了有关扶贫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
作为一个扶贫工作者,掌握民情也是一门必修课。在杭家坪村,陈忠跟随扶贫工作队徒步翻山越岭、挨家按户拜访摸底,全面了解全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将低保48户63人、特困人员5人的家底熟记于心。
2018年8月,经过组织调整,陈忠任杭家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队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扶贫年度工作的各种检查接踵而来,任务十分繁重,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有时夜深了,她还在伏案忙碌。就是凭着这股韧劲,陈忠很快进入角色。
以“心”换情
“唉,有些贫困户家境确实困难,我只有尽量帮助他们,希望他们都能过上好日子!”在农村扎根的时间越久,看到几个特困户的家庭情况,陈忠更加坚定了“和村民打成一片”的决心。
五组有个叫胡文梅的贫困户因学贫困。第一次来到胡文梅家了解到情况时,陈忠决心要为这个家庭做些什么。她经常上门看望,及时了解胡文梅家中情况,有了困难第一时间为其解决。胡文梅说:“驻村工作队真好呀,多谢党的好政策、好干部。”
驻村以后,陈忠牵挂最多的是村里的贫困户。“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和村民打交道,既要能说,更要能干。”陈忠说,在驻村工作中,由于村民观念落后,有些村民不愿意配合工作,使一些工作停滞不前。如在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很多村民家中凌乱不堪,垃圾随处可见,更缺乏公共环境卫生保护意识,环境整治工作难以开展。经过扶贫队再三做工作,选举贫困村民当保洁员,负责监督打扫,村里的卫生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陈忠竭尽所能为村民服务,与大家一道齐心协力将杭家坪村建设成为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的新农村,贫困群众对扶贫队日渐信任,陈忠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进群众的心里。
问“心”无愧
“哪天回?”
“不知道,周末村上还有事。我的孙娃在哪里呢?”
……
电话那头,陈忠丈夫有些无奈,笑称陈忠不是孩子的亲奶奶。为了弥补一些遗憾,陈忠给丈夫写过一份家书,请丈夫理解自己。“照顾好我们的小家,尽力呵护我们的孩子,待到全面脱贫奔小康之时,我一定加倍偿还欠下你和孩子们的一切。”
陈忠说,2018年,在她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不久,自己喜迎孙子。然而,因为驻村,一周至少5天在村里扶贫,周末也经常被工作任务填满,让她无暇顾及家庭。“这一年,我只有几天在家当奶奶,挺惭愧的。”陈忠说,能时常与孙子视频通话,已经很满足了,她有时自我调侃,孙儿在视频中慢慢长大了。
也在这一年,在陈忠身体力行的榜样带动下,儿子也加入到扶贫事业中,成了一名驻村队员。“你安心扶贫吧,不要担心家里。明年退休后我也下村去。”2019年,陈忠的丈夫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来到了村里,家庭的爱心支持让她释然了心中的负担。
一路走访,村民告诉我,陈忠驻村以后就变了。变黑了,变结实了,变得更像自家人了。她脱下高跟鞋,换下连衣裙,成了村里的姑娘。为了和大伙打成一片,她学会了当地农民说的话,端起了满是茶渍的旧瓷碗。
如今,经过组织调整,陈忠卸下了第一书记,又成为了一名驻村队员,但讲起“扶贫经”来,陈忠滔滔不绝、有板有眼,俨然一位“扶贫能手”。回忆起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陈忠心中感慨万千:“有幸投身其中,虽苦犹甜。”
记者:隆炼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4afyG0BMH2_cNUgFW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