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思想家培根说:“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作”。写作是表达自己思想的有效路径,也是一个自己跟自己对话、争辩、商议的过程。
但如何写作,如何通过写作梳理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就像著名作家E·B·怀特说的那样:“当你说一件事情的时候,确保你说清楚了,如此,你言说的机会才合理。”
很多人会认为,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因为“写得清楚”意味着使用更简单、更直接的句子,但在实际的过程中,人们写文章时候会经常使用过长的句子,句子结构也非常繁琐,实用的语言经常过于学术化,过于抽象,段落中的句子顺序有时也很混乱。
那写作能力应该如何提高,写作风格应当如何精炼呢?美国备受赞誉的“写作教练”保拉·拉罗克有一套自己的写作方法,可以帮你解决掉这些写作困难症,他把自己的方法与技巧集结出版,写成了《写作之书》。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保拉·拉罗克(Paula LaRocque),是西密歇根大学文学硕士、畅销书及专栏作家、沟通顾问,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一直活跃于写作和教授写作的高校、媒体等领域。2001 年,美联社管理编辑协会授予她最高荣誉 —— 为新闻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服务奖”。
在《写作之书》当中,保拉·拉罗克从语言的简练、故事的书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将一件事情说清楚。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三点:简单的语言;一件事情;说清楚。
有一句话叫做:“精于心而简于形”。有一个作家写了一本很厚的书,然后他在序言里跟读者道歉说:“原谅我把这本书写得那么厚,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和能力把它写得更薄——有时候,把一本书写得薄比写得厚要难得多。”
一本更薄的书,可能是“精于心而简于形”的书;而一本很厚的书,表面就非常复杂,可能是因为写作者很多东西自己还没有想清楚。
那如何写得简洁呢?
1、语言的运用
在《写作之书》中,保拉·拉罗克给了非常多的实用性的指导,比如:
多用短句、句型多变、紧扣主题;
将长难的词改成简短的词语;
开篇不要使用过长的从属短语;
删掉介词;
限制符号和数字的使用
……
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世界级的名著和经典,往往使用的都是比较简洁明了的语言。
比如,莎士比亚的词汇量在他那个时代应该是巨大的,但他依然选择了在故事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使用最简单的语言——“世界是个舞台,男男女女只是演员而已“;”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哲学家加缪《局外人》的开头只有几个字:“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这正应了哲学大师叔本华说过的那句话:“真正为了表达思想而写作的人,总是能用简明易懂,毫不含糊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像古老的谚语总是简单而深刻。只有那些为了写作而写作,想把自己显得很高深的人,才会用一些读者看不懂的生僻字眼,复杂的长句子,牵强的短语。”
2.风格的把控
《写作之书》虽然是一本英文类文章的写作指导书,但对于任何文字的写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在风格上,作者建议到:
避免惺惺作态、不写官样文章、不要过分委婉;
当心时髦语和陈词滥调;
避免赘言;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限定词;
……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写作要真诚而不做作,要透过自己的文字简单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为了“炫技”或者使文章“看起来很美”,而忘记了写作的初衷其实是为了清晰的表达。
为了炫技而写作,是最伤害写作的事情。
丹尼尔· 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提出未来人们最需要具备的六种思维能力,其中有一个就是故事力。他说:“一定要倾听别人的故事,让人生存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故事。”
因为人们生来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但是却能很好地理解故事。
对于如何选择好一个故事,《写作之书》也给出了答案,即要有原型、人物角色、情节。
在作家那里,故事一般是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人物和矛盾。
在原型故事与人物情节的描述当中,最经典的要属坎贝尔的“千面英雄”理论。
坎贝尔认为,所有的神话其实都遵循一种故事模型,那就是——英雄的出发、英雄的冒险和 英雄的回乡。
我们细数那些经典故事,比如《阿甘正传》《千与千寻》《黑客帝国》,里面的主角都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如果说套用这个模板,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是重复的,事实上并不尽然。北大何帆教授说:“真正的大师不是想出新奇的故事情节。真正的大师是把一个重复了上千年的故事,再讲一遍,还能讲得精彩。”
难点就在于如何挖掘故事,讲清楚,同时还能写出深意。
在书中,保拉·拉罗克对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1、设置悬念,不要把结果马上说出来。
保拉·拉罗克举了斯蒂芬·金的一次创作插曲来说明这一点。
《魔女嘉莉》是斯蒂芬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因为中途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于是将手稿扔到垃圾桶里。他的妻子恰好看到了被扔掉的手稿,看完之后她对斯蒂芬说:“讲完这个故事,我想知道结局。”
因为想知道故事的结局,斯蒂芬的妻子提出了一个有悬念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事?
正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启发着斯蒂芬·金的妻子写完了《魔女嘉莉》,并大受欢迎。
因此,一个好的故事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先激发起作者的好奇心,再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牢牢地吸引着读者,共同围绕着这个故事的核心开展开。
比如在小说《白鲸》当中,围绕的悬念与核心就是“到底是亚哈杀了白鲸,还是白鲸杀了亚哈”呢?
在《解忧杂货铺》当中,围绕的悬念与核心核心就是:这些信到底从哪里来,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因此,把一些悬念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找出一些“秘密”,效果会更好。
2、直入正题,然后展开。
有的读者会说,刚才不是刚说了要设置悬念吗?为什么此刻又要直入正题了呢?
其实,这里的直入正题,是指避免在写作的过程当中节奏拖沓、兜圈子,叙述一些没必要的情节,而是要珍惜笔墨,迅速地进入正题。
比如,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学生都是这样来描述一系列场景和动作的:
“他大吃一惊,飞快地看了她一眼。然后飞快地跑到门口,扭开把手,打开门,从房间里跑了出去。”
这样的写作就是在兜圈子。
我们看看修改以后的样子:
“他吃惊地看了她一眼,然后离开了房间”。
上一段的问题在于, 对于细节的描写过于琐碎,不利于将故事说清楚。修改后的文字看起来简洁,却很有力量,在情境方面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力。
设置悬念与直入正题并不冲突,冗长的叙述才是读者厌烦的原因。
3、快写慢校。
很多写作者都对于“写不出来、写得太慢、时效太低”这些问题很头疼。
作为写作教练的保拉·拉罗克给了快速写作的6个步骤,总结一下就是;
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确定故事主线,最好用一句话就能展示出来;
分成若干部分去展开表达;
设计好开头、过程和结尾;
制定简易写作大纲,只选用适合主题的内容;
整理引文或出处。
这6个步骤可以让我们快速地建立起写作的机制。
“慢校”,即修改。写完之后的修改过程尤其必要。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气呵成,过了一两天重新打开再进行修改,这样我们就可以跳出当时的心绪,用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完成的故事。
写清楚一件事情,是需要长期锻炼和努力的。
我们不能奢望读完一本写作的技巧书,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上升几个档次。我们只有触类旁通地将这些技巧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才能慢慢发现自己的进步。
《写作之书》除了告诉我们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将一件小事说清楚,还告诉我们:写作是一场修行,文字、风格与故事的把握,归根到底还是思想的表达,逻辑的阐述。因此,要想写好一篇文章或者一则故事,还是需要我们扎根现实, 直面生活,养育自己的灵感“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