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字休昭,在江州长大的南郡人,其父为刘备入蜀后至开国初年的重臣董和。官至尚书令。当时蜀人将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称为“四相”。
董允少年时代就非常出色,和费祎在蜀中齐名。其父起初不清楚费祎和董允二人谁更优秀,但经过一凡考察后发下董允的德行确实不如费祎。这似乎也就成为了两人一生的注脚。
刘备册立太子刘禅后,则将董允和费祎分别任命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这个官职一般都会挑选品格高尚的人担任,以此来影响太子,但官品不高。随后董允和费祎也分别升任高官品的太子舍人,即太子洗马和太子庶子。后来刘禅继位后,二人一同升任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侍中的下属官员。而侍中则是皇帝身边的顾问团。在一些文学作品的曲解下,黄门侍郎被认为是由宦官担任,但实际上并不是。可参看相关文献如下:
“黄门侍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后汉书-百官》
作为参考对比看看宦官的职务:
“小黄门,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无员。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
黄门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诸宦者。丞、从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从丞主出入从。
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黄门冗从。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
中黄门,比百石。本注曰:宦者,无员。后增比三百石。掌给事禁中”——《后汉书-百官》
所以造成误会的主要原因也主要是“黄门”二字,但是否是宦官担任《后汉书》写得很明确,宦官担任的会写有“宦者”。
诸葛亮北伐后,费祎被诸葛亮任为丞相府属官,调为丞相府参军,随从北伐。而董允则进一步加强了他在朝内的职务,升任为侍中,兼虎贲中郎将,统帅宫中宿卫亲兵。
在此期间,另一位侍中郭攸之品性温良,只是作为后备人员而已。实际上管事的还是董允,经常直言不讳的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导致刘禅非常忌惮他。也正是他和蒋琬的在后方的协力,让蜀汉后方也颇为稳定。才能让诸葛亮放心北伐。
后来刘禅年龄渐大,非常宠信黄皓,黄皓便阿谀献媚,处心往上爬。董允便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在世之日,黄皓的官位一直不过黄门丞。
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辅国将军。
公元244年,升任尚书令。而这一次职务的变迁,或许有费祎的意志在。因前文已说道马忠在程度后来升任平尚书事,职务高于尚书令,低于录尚书事。则也意味着费祎开始全面的在蜀汉贯彻自己的政治理念,提拔自己的好友为自己的副手。
两年后,一直影响着刘禅言行的董允过世。董允为人恪守正直,从不高高在上,都是礼贤下士。而且为人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两袖清风。蒋琬就曾经上书希望朝廷给董允加官进爵,但董允都坚持不受。为此,才见到这位颇有功绩的重臣十余年职务不变迁。而也是自董允过世后,黄皓和陈祗崛起,逐步把持朝政,让蜀汉后期的国治荒废,逐步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