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公司能够让海外同行脱帽致敬,但从来没有一家公司像华为这样,让西方世界心生畏惧。
美国人从没见过这种公司,也不知道如何击败它,但当他们产生出像乌尔班巨炮一样的恐惧和偏见时,昔日的众生灯塔就变成了不择手段。
现在中国还没有能力生产7纳米芯片的“芯技术”,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工艺现在是国内巅峰,手机行业的“芯很痛”一直是企业面临的痛苦难题。
10年前我们的导航定位都得依托GPS,但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有自己的北斗系统,虽然精度远没有GPS高,但未来可期,中国“芯”也必将取得胜利,因为“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跟国内其他大型商业集团相比,华为有辽阔的疆域、不断扩张、高新技术引入演化、全球资源调配,对外四处征伐,对内强势铁腕,在中国商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是中国式的密码传承,西方公司永远弄不懂,弄懂了也无法推行。
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无法理解华为,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华为的讨论时常陷入分歧和争议,华为似乎一直有美国的影子。
1997年,任正非去美国考察了四家高科技公司,尤其是IBM,洋气又高效的管理模式给任正非洗了脑。
回国后任正非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的文章,这样的标题要是在今天发表,恐怕会被骂亲美的评论淹没。
1998年,50多位西装革履的IBM顾问空降华为,来手把手指导改革,前后花了20亿人民币和两年时间,华为完成了蜕变。
产品上市时间缩短40%~60%,浪费减少50%~80%,生产力提高25%~30%。尝到资本主义甜头之后,供应链、市场、财务等项目陆续启动。
通过向西方最顶尖的公司学习,华为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早已是世界500强的级别,甚至有人评价道:华为是一家中国的美国公司。
但无论裹上多少层西方外衣,这家公司价值观始终一如任正非的讲话那般充满革命气息:忠诚,奋斗,个人利益服从集体。
为了保证忠诚、奋斗和服从,华为在营造“狼性文化”的同时,必须要设计出一套制度来让员工认同它的价值观,否则就会陷入“领导画大饼”的窘境。
公司成立之初,任正非用每股1元的价格让员工参股,股票的分红非常高,长期维持在25%-50%之间,最高时甚至超过100%,打败一切理财产品。
很多员工上午拿到工资,下午就去财务那里排队,争相去交股权认购款这让华为从90年代末开始,便长期雄踞中国民营企业个人所得税纳税排行榜的第1名。
2011年,华为将下属公司华为电气以65亿元的价格卖给艾默生,在清理员工股权时,华为最初提出每股1块钱回购,但员工提出每股7块钱,最终双方以每股4块钱分四年兑现。
这引起了任正非的反思,2001年后便不再派发每股1元的股票,员工持股改为虚拟受限股,没有所有权和表决权。
老员工的股票也逐渐转化为期股,不再有稳定的分红,兑现的周期也被大幅拉长,在当时的环境下,华为这种搞法不乏违规,甚至违法。
即使认购价不再是1块钱,华为的“虚拟受限股”也意味着巨大的财富,老员工之间逐渐有了“买房靠分红,工资算零花”的说法。
而受损失的其实是不断给出股权的任正非,2000年底任正非的股权单独剥离出持股工会,只剩下1个多点(真实持股数量未知)。
2008年,华为进一步补漏,提出了“饱和配股”,规定每个级别的员工持股达到上限后就不再参与新的配股。
2013年,又推出TUP计划,每年给员工配一定数量的期权,与虚拟受限股享有同等权利。随着时间推移,虚拟股不断被稀释,“老员工”又不得不继续奋斗。
但2008年《劳动合同法》规定不能解聘工作超10年的员工,于是华为要求所有工作超过8年的员工上交一份辞职报告,将过往工龄清零,签新的劳动协议或者带着补偿金离开华为。
集体大辞职在日后成为华为内部不成文的规定,工龄达到一定标准后,合乎标准的员工会重新签一份新合同,丧失“奋斗精神”的员工会逐渐离开队伍。
华为的管理层为利润的分配殚精竭虑,他们为员工开出高于市场的薪资和期权,又要时刻警惕员工的财富积累的太快,以至于丧失了“艰苦奋斗精神”。
一系列持续至今的制度变革把华为变成了一个自我驱动的科技战争军团,巧妙的制度设计让员工的战斗力有增无减,他们永远活在危机和忧患意识里,无法停下增长的脚步——扩张没有极限,征伐永不停歇。
改革开放后,西方一直认为中国是廉价商品的制造中心,但华为却让西方看到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向全球出售“深度技术”,比如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5G网络,这引发了西方的警惕。
在不少观察家眼里,5G就像是乌尔班的巨炮,它能将西方固守千年的优越感轰得粉碎。
2004年打击李一男的港湾网络,华为手段雷霆凶悍,而在同期与思科的官司里,华为又向美国人展现出了一副谨遵商业规则的成熟形象。
但与思科的官司之后,华为几乎每年都会遭遇美国政府和媒体的攻击,比如“与解放军有密切联系”、“知识产权纠纷”、“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这种罪名。
任正非试图通过跟西方对话,消除这种敌意,他曾多次把5G比作高速公路——上面跑什么车不是华为决定的。
过去几十年里,西方公司扮演着修桥筑路的角色,华为的崛起让他们感到难以适应,因为华为有着迥然相异的体系与价值观,和这些曾经的霸主格格不入。
美国不害怕中国成为商业强国,却担心中国变成一个技术强国。
除了对手的反制,扩张的边界也是需要华为重点考虑的事情。在过去的三十多年,华为似乎没有边界:
从固话领域逆袭居上,到无线领域攻城拔寨,然后从通信设备攻入企业网,再杀入万亿规模的手机市场,华为的技术军团从胜利走向胜利,兑现了丰厚的利润。
华为的分配体系是华为成功的核心,但它运转的前提是疆域可以不断的扩张,不断地获得新的战利品。
在手机这个规模超万亿的市场里,华为只用了8年时间就坐到了接近全球第一的位置,国内市占率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40%。
2020 年 5 月 15 日,美国对华为再次下手,全世界半导体企业,如果为华为生产芯片,就需要获得美国许可。
也就是说华为从这一天开始:无论是生产手机芯片还是服务器芯片;无论是采用前沿的7纳米工艺,还是成熟的 0.18 微米工艺;无论是12英寸硅圆晶的生产线或是 8 英寸硅圆晶的代工厂。通通都要受到美国政府管制。
现在中国还没有能力生产7纳米芯片的“芯技术”,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工艺现在是国内巅峰,手机行业的“芯很痛”一直是企业面临的痛苦难题。
30年前因日本半导体世界第一,最后也就被美国废掉了六成功力,形势严峻,因为“芯”技术不是仅仅靠着精神和意志就能迅速重建的,甚至不是一个国家一年两年就能自力更生的。
现代技术芯的建立,它不仅需要天才的思想,技术的实现,工艺的突破,也需要标准的制定、时间的沉淀,甚至还需要文化的认可。
这种“芯”一旦形成,它就是整个产业链最顶尖的存在,对整个行业具有生杀予夺之权。ARM公司都表示,它之所以受到川普政府禁令影响,是因为它很大部分包含美国原产技术。
而台积电这样TOP1的全球芯片企业,基础材料来自于美国AMAT、LAM公司,同样操控于美国之手,这也是很多企业不得不屈服川普政府的原因。
而华为之所以成为川普的眼中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为想要成为一家全球化企业,它在5G方面的标准制定,在芯片底层的突破,在操作系统上的野心,都是在造“芯”。
川普为何宁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也要制裁华为?有人把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说成是意识之争,美利坚不希望看到一个红色基因的公司超过他们。
但在美国人眼里,什么民主、自由和人权,不过是维护霸权的障眼法而已。纵然美国媒体整天的批评川普政府抗疫失败和撒谎,然而,至今有人出来为此负责吗?所以美国现在强力打压威胁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华为。
假如华为真的被美国打到了,对中国来说有什么影响?华为与华为所在体系内的供应商产业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仅华为这么多年打下的技术积累毁于一旦,对于国内整条产业链更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我们,不仅是不能用自主品牌的产品了,很多关键技术更要受制于人。
华为这两年经历了一些风波,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遭到断供,当然幸好华为提前做了充分准备,暂时还没有受到严重打击。
华为在公平竞争中取得领先,美国意识到威胁便立刻撕破脸皮用上一切手段阻挠,甚至要修改法律来使华为在美国的专利无法受到保护。
在这种非常时刻,最关键的一点是可靠可控,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在长远看来,仍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其实华为拿不拿得到这些美国供应商的产品,其实并不重要,就算拿得到,他们和华为都知道,我们未来不会是亲密的合作伙伴。
华为只是中美科技战争中的一个符号,不要单独看它是一个公司,而是中美科技高地的搏杀战,现在完全是你死我活的阶段。
“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当美国发现仍然无法让华为屈服或者美国自身用户无法摆脱对华为的依赖,美国就会用延期的办法,羞答答的做出妥协。
面对美国的疯狂打压,只有丢掉幻想,立即战斗!
正如华为发的微博一样: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华为加油!中国加油!
参考资料:
圈小萌 聚商圈:如果华为被美国打倒了,会有什么影响?.
鲁不逊 量子学派:无“根”之痛.
远川研究所 插座学院:华为被美国“全面封杀”,任正非: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