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邢台地震后,国家觉得地震这个事儿影响太大,1971年成立国家地震局,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针对单一灾害的专门管理机构。
但地震预报仍是科学难题,大众对于地震工作者存在太多误解,虽然地震局很难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但也确实做了不少地震方面的工作。
简单来说:地震部门在做的事儿主要有: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公众搞明白。
震害经验告诉我们,地震破坏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同地质条件、土层结构条件下的地震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靠近地震断层附近的建筑物遭受的地震破坏会更大。
通过专门的研究,探明地下结构,研究岩层土层性质、断裂分布和断层活动性,分析当地的地震环境和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性,为国土规划、工程选址、建(构)筑物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怎样把地下搞清楚?
通过建立地震台站,形成网络,收集数据,定位地震,即开展地震监测,在地震发生前后,对地震微观前兆异常进行监测。
中国最早有关地震的观测,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的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通过观测其铜丸在龙口的掉落方位来辨别地震发生的方向。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地震台站,利用这些地震台站(测震台),可以有效地对地震活动和地震微观前兆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地震监测发展至今,形成了三大学科:地壳形变学科、地下流体学科、电磁学科。
具体地震监测学科与预报工作可点击下文链接查看:(日本能预测地震了?内阁府:可能!)
搞清楚地下有什么作用?
(一)进行地震速报:
每次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都会在短时间内发布“地震速报”,告诉人们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位置以及震级,这些都要通过测震台得知。
这也是破坏地震发生后,地震局快速地向政府提供灾情预测,救援建议的重要依据。
(二)实现地震预警:
由于地震纵波要比横波传播速度快,在监测捕捉到地震纵波后,可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发震时刻、地震强度、地震地点、震中烈度等)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抢在破坏性横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之前,通过电子通信系统发布地震强度和到达时间,使相关机构和公众能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三)探测活动断层:
震害经验告诉我们,越靠近地震断层,建筑物遭受的破坏越大,聪明的你肯定知道建房子的时候离活动断层越远越好啦。
地震局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探明地下岩层、断裂分布和断层活动性,在地图上标出来。
根据这个图,设计师们就能对我们的国土利用和城乡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知道哪里适合建房子,哪里的房子要建得多坚固才够。
震灾教训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把房子盖得结实远比盖得漂亮更加重要。“地上搞结实”就是把房子盖得足够结实,当地震来袭时,房子不被破坏或者受影响程度很轻,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如果你要在一个地方建房子,那么这房子要建得多坚固才符合这个地方的地震地质状况呢?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防设计;
新建的学校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重要工程以及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则要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来确定抗震设防标准。
不同地区、不同用途房屋所需的抗震能力如何确定?主要来自两张图:全国烈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图。
地震局做的就是编制“烈度图”或“地震动参数图”,将其作为一般工业、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依据。对于重大工程,地震局负责审定其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并依法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
(二) 推动地震安全工程实施
校安工程:地震发生后,学校的安全最牵动人心,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务院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地震局利用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等地震科技成果,积极提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多发区、地震断裂带和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等基础资料,加强对校舍选址、场地地震安全评估等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农村安居工程:农民建房往往只考虑量入为出,导致房屋结构设计不当,类型选择不合理,缺乏抗震设防措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近年来,地震局通过与住建部门联合编制、印发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集,《农村建房莫忘防震》知识图册,对建房选址给予技术指导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建设地震安全住宅,使农村不设防的问题得到较大改变。
(三)实施城市防震减灾基础工程
城市防震减灾基础工程包括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小区划、城市震害预测、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等。
这些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探明城市地下地震地质基本情况,摸清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家底,为国土利用、城乡规划、重要建设工程规划、旧城改造等提供依据。
除了“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结实”,地震局还做着一件重要的事儿:“让公众搞明白”,即: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地震突发性强、危害大、受影响人群范围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加惨重。
目前我们对地震灾害本身的预测能力仍显不足,非常有必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技能和本领。
国家要求,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就是要把地震事件发生之后被动的救灾活动,转变为地震事件发生之前主动积极的防御行为。
主动防御行为的养成依靠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这就需要深入持久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不断推进,地震局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形式也日趋丰富,除发放宣传材料、举办知识讲座外,还通过建设地震科普馆、创作防震科普民歌、情景小品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科普。
目前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很多人对于地震工作者存在很多误解,但其实他们也奉献了很多。
监测设备为避免环境干扰,需将监测站点建在荒郊野外,仪器需要24小时不停的运转,这就需要地震工作者去维护;
地震发生后,他们还有去现场监测余震发生情况,绘制烈度图判断哪里灾害最为严重,同时还有救援的任务。
然而地震预警和地震科普是重点,预警提示地震破坏波到来的时间,科普告诉我们,地震来了该怎么办,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因此,地震工作需要地震工作者科学研究,同时也需要每个的参与,提高地震意识,做好地震应急,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
参考资料:
古城防震减灾 古城防震减灾:地震局在做什么?(一)(二)(三).
楚震科普 楚震科普:防灾科普作品展播| 看!rap版地震科普.
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