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姐上小学的儿子,在厨房看到妈妈往碗里打了一个双黄蛋,立马凑过去问:妈妈,我们刘老师老师说,双黄蛋会孵出两只小鸡,是这样吗?
堂姐说:对呀。
孩子接着说:可我看书上说,双黄蛋一般情况下,一只鸡也不能孵化出来,因为蛋黄只是小鸡破壳成长发育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胚胎并不在蛋黄内,因而每个蛋黄都可以孵化出小鸡的说法是不对的。
那为什么跟老师说的答案不一样呢?
堂姐接着怼了一句:这样的问题老师会说错吗,你是相信老师还是相信其他乱七八糟的说法。
听了这话,孩子没再出声,但心里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相信这样的场景大家并不陌生,在很多时候,父母跟老师都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大人无论说什么说,孩子都应该听之信之。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孩子自主探究的起点,也是其思维发展的基础。
不允许孩子产生质疑的态度,大大阻碍了孩子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孩子爱问为什么,对某些问题产生质疑,正代表了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萌芽。
而这种能力被认为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非营利性教育组织——批判性思维基金曾提出:
在一个加速变化、复杂性加强、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世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的必需。
因为有了“批判”两个字,很多人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是错误的观念。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其实,批判性思维并不等同于标新立异,为了质疑别人而去挑别人的毛病,去钻牛角尖,它真正的含义在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听信一个答案。
维基百科里对批判性思维做出了这样的定义:
对事实进行客观分析后,得出判断。其中有三个关键因素:事实、分析、判断。
有人会问,批判性思维对孩子来说有什么用呢?重要吗?
在这里想告诉大家,非常重要。
一、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能抓住事物的核心,善于质疑辨析,在严格推断的基础上养成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是人的认识方面综合性的心理特征,其核心是思维。
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将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未来的路能走多远。
二、批判性思维对孩子,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美国藤校也把它作为录取学生时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
前两年,网上有一种名为“蓝鲸”的网络游戏受到了广泛关注,而该游戏的目标就是青少年群体,游戏要求参与者在50天内完成种种自残行为,最终完成自杀任务。
对于这种洗脑的游戏,如果孩子能有一点批判性思维,能正确审视这种游戏的真实目的性,有什么意义,就不会陷入这种迷茫极端的行为中,而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因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对事情的正误有着自己的判断和看法,能做到不盲从,不随波逐流。会让人更早发现危险的端倪,以免越陷越深,从思想上给自己撑起一把保护伞。
三、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与成熟、优秀的重要标志之一。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杜威说:人和物体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体一成不变。物体的改变只能受到外在的影响,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于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正确知识的思考。
所以,我们会发现,真正优秀的人都具备这种能力,而普通、平庸的人都喜欢被动、被灌输式学习。
既然批判性思维如此重要,那身为父母,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在亲子综艺节目中,演员蔡少芬带着两个女儿一起参加活动。
活动中,妹妹包子发现,小朋友们都喜欢跟姐姐汤圆玩,而不愿跟她玩,因此,心里很郁闷。
她委屈地跟妈妈说:“小朋友们都不喜欢我,喜欢姐姐。”
这时,蔡少芬先安慰了小女儿,表示理解她的感受,然后跟她说:
“你笑容多一点,自己主动一点去接触别的小朋友,这样,别人就会被你吸引。”
蔡少芬的这种做法在网上引起大家的高度评价,大家都认为这是对孩子非常正确的教育方式。
其实,蔡少芬的做法代表了我们一部分父母,那就是,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直接给出了答案,而没有引导孩子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让孩子做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而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问孩子为什么,引导孩子深入思考。
但其实,蔡少芬的做法,少了步骤。正确做法应该是,问一下小女儿,为什么会是这样?小朋友为什么不愿跟你玩……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反思自己的做法,一步步深入思考,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教会孩子主动深入的思考,积极的反思态度,比只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要重要的多。
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方法:
1、 鼓励孩子多提问,发出质疑。
首先,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观察—假设—检验—反思—调整。
阿曼达·里普利在《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中说:
生活在父母爱谈论书籍、电影和时事家庭中的孩子,在PISA阅读测试部分有更好的表现,全世界概莫如是。
耳濡目染,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跟父母的教育下,会养成爱思考提问,爱质疑辨析的习惯。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核心就是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
正如有人所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总是做孩子的代言人,要让他们为自己说话。
教育专家曾解释,批判性思维,英文叫Critical Thinking,在讲究标准化答案、唯一性答案的中国教育体系里,属于非常“短缺”的一样东西。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一所小学里老师们的做法。
为了鼓励孩子的思辨,老师们会把一些基本的思考模式做成引导句(prompts)海报贴在教师的墙上,让孩子随时可以看到、想到,这样可以一点点把好的思维习惯培养起来,比如:
我同意,因为……
我不同意,以为……
我觉得,因为……
我猜测,因为……
我疑惑,因为……
我认为,因为……
我的想法是,因为……
而我们日常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句式的前半部分强一些,后半部分弱一些
再比如,日常生活中,孩子放学回家告诉父母,班里某个同学上学总是迟到,自己也很苦恼,想让他给个建议,帮忙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
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思考:
他为什么会经常迟到?或者让他迟到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改变的办法有哪些?……
2、不要随意干预打断孩子的活动。
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干预孩子所进行的任务,尽可能地避免为孩子完成这项任务。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则要耐心地指导和引导他们,比如:
让孩子自己抓玩具或是其他物品玩,鼓励孩子不断解决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执行能力。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并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沮丧跟挫败感,也就不会让家长帮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不要总使用“不允许”、“不对”、“不可以”这样绝对性的语言,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对的,或是那样做是错的……,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父母代替孩子做出思考,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机会。
而应该多使用这样的短句如:
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或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你认为我们还会有哪些方法来做这件事情?
发展心理学依照儿童思维发育的规律,将其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
直觉行动思维(2—3岁);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5岁);
抽象逻辑思维(5—7岁)。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孩子活动过程中,如果我们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因为思维具有连贯性,所以,不能随意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否则会造成孩子思维停滞,从而影响孩子在批判性思维方式上的训练。
3、引导孩子深入地思考问题。
看过这样养一段话:
因为人类天生爱偷懒,我们喜欢做直觉判断,一般只喜欢思考问题的浅层意思。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事物;坏处是我们很难去认识事物深层次的结构,而这恰恰是批判性思维需要的。
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理性、自省、勤于思考,不要懒惰,因为懒于思考的人就会轻信,盲目地崇拜或排斥,喜欢意气用事。
在日常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深入思考问题,比如怎样区分观点与事实:
人都要吃饭(事实)
吃饭让人不饿(观点)
妈妈擦了口红(事实)
妈妈很漂亮(观点)
在孩子能对简单的事实和观点了解后,再引导他深入思考,比如:
狐狸很狡猾,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在很多故事里,狐狸都被描述为狡猾,孩子们也会受到影响,但这不过是一个被重复了成千上百次的观点,而并不是事实。
因为每个孩子对于同一件事情(事实)的描述会有不同观点跟偏见。引导孩子不断深入思考,会发现问题的很多面,这会让孩子继续思考,形成良性循坏
4、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练习。
无论在家里或是外面,时刻想到利用批判性思维模式开启跟孩子的对话或沟通。
引导孩子做出尽可能多的提问,并找到实践方法,与孩子一起进行。
比如:
我带孩子逛超市时,看到西瓜跟甜瓜,就会问孩子:“他们有哪些相同点,那些不同点?”让她从大小、颜色、品类、味道、形状等做出比较。
在这些简单回答基础上,再接着问:“吃起来除了味道不同,还有什么不同?”,根据平时吃瓜的经验,引导孩子思考,西瓜生吃吃壤,甜瓜还可以吃皮……
在做饭、吃饭时、孩子玩耍或大人做家务时,都要充满耐心,尽可能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并对他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回答,要让孩子养成处理问题的能力,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
批判性思维需要后天的锻炼跟培养,在生活中,我们应做到凡事问问孩子的看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正如畅销书《驱动力》的作者丹尼尔·平克这样描述21世纪的职场:
仅需要算法就能完成工作任务都已外包,活交由电脑处理了,因为这种工作只需要按照一组指令沿着一条直线走下去,就能实现。21世纪的工作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很多孩子稀缺的一种品质,学会批判性思维是当今儿童未来所需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希望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培养孩子养成这种好的思维模式让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越走越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