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邻居家做客,被他们家孩子的独立惊到了。
一个人放学回家,一个人端茶倒水,一个人给自己做饭洗碗,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独立得像个小大人。
邻居显然也对自己的教育成果引以为豪:“你看,我们家孩子多独立、多懂事!这孩子,将来出息大着呢!”
是的,确实很独立,独立到让我感觉,这个孩子生活中似乎已经不需要“父母”这个角色,她自己就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看看邻居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家“不识愁滋味”的娃,我竟一时有些无语凝噎。
但临走时,我却被这个孩子半路截胡:“阿姨,能在妹妹那里寄存一下同学送给我的布娃娃吗?”
我很奇怪,问她:“为什么不放在家里?”
她不好意思地说:“我其实超喜欢这个布娃娃!但是要是放在家里,爸爸妈妈看见了会觉得我不够独立,这么大了还碰这些小孩子的东西。放在妹妹家,我有时候过去看一看、摸一摸就好。”
我的心中一时百味陈杂,还掺杂着莫名的心酸。一个孩子,为了父母想要的“独立”,连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只能偷偷放在邻居家。
教育家卢梭说:“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
微博一位博主在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时说:“我给我妹妹每一年的生日祝福都是:不必太独立。想撒娇时就撒娇,想哭时就哭,想要什么就直说——你没必要像我一样,独立到天塌下来都要扛起来,这样的人生太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不想让孩子太依赖我们,逼迫孩子过度的独立,反而酿造了另一种苦果。
我宁愿我的孩子不那么独立,也不要她沦落到把天性当羞耻。
独立是好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培养孩子独立性,过度的拔苗助长,导致我们的孩子陷入了另一种困境。
当我们自诩为“成功父母”,觉得自己培养出了独立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去探索独立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1. 太独立的孩子压抑了天性,不敢“放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是需要这种尽管被讨厌但还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这样才可以逃脱无法做自己的羞耻感,获得真正的幸福。”
太独立的孩子,他放弃了这种勇气。
一个人独自回家时,他害怕遇到坏人,想和父母诉苦,但他忍住了;
一个人自己做饭时,他被油烫到了,想被父母心疼,最后只是默默去冲冲凉水;
一个人在学校时,想和父母打电话,却又默默退出拨号界面……
想开口,不知道说什么;想交流,又觉得没必要。
他放弃了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情感需求,封闭了情感入口,长此以往,和父母渐行渐远,最后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许多时候,我们想着做好父母,却往往适得其反。
2. 太独立的孩子背负过高期待,害怕失败
很多过早独立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用鼓励+奖励的方式培养起来的。殊不知,长此以往,很多孩子都会形成一个潜意识:“我不可能被无条件爱,除非我有用,我才会被爱。
这样的孩子为了被爱,会习惯性给自己施加过大压力,他们不喜欢想“我能做到”,而是更习惯“我应该做到”。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11月5日联合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每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因为压力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Nim研究发现,压力过大会迫使孩子过早发育。相关理论解释,迫于生存压力和不可预见性,孩子本能地催熟自身,导致能量没有分配在长期发展的能力上,例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孩子往往更容易患精神疾病。
你以为你锻炼了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实际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早就在童年被你限制了。
3. 太独立的孩子怕麻烦,不愿意交际
从小的教育告诉独立的孩子,万事靠自己,他们解决问题的选项上鲜少有求助这个选项。
然而,中国的大环境就是人情社会。而太独立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能自己解决的事情不要找人帮忙”,潜意识就会认为,求助等同于示弱。
这样的孩子在团体工作上,更偏向于闭门造车式、单打独斗式努力,无形中就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知乎科技专栏作家程苓峰在其文章中曾转述过一个观点:很多伟大的科学创新并不是诞生于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而是在实验室隔壁的茶水间。科学家之间的思想碰撞远比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强得多,很多伟大创新都是闲聊的时候聊出来的。
不止科学如此,学习、工作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自己一个人苦思冥想一天的结果,甚至比不上前辈的几句指点。然而,很多独立的孩子丧失了这种能力。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自己琢磨,甚至会因为能力不足而催生拖延症。
当孩子步入社会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发展上限早已被自己规定,然为时已晚。
有很多人,对独立的看法太片面,太流于形式。
看到父母给孩子背书包,就痛心疾首,觉得父母妨碍孩子发展,殊不知孩子可能是在手舞足蹈地向父母描绘今天的趣闻;
看到孩子被接送上下学,就仿佛看见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能自理的生活,殊不知可能是非常时期父母担心孩子安危而采取的特殊行动……
聪明的父母,从来都不会让孩子太独立。他们只会在安全范围内和孩子能力范围内,让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选择,从而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慢慢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1.把控好度,留有一定独处空间
每个父母心中都应当有一把尺,用来丈量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急着推开孩子,太远的距离,会伤害彼此的亲密关系,挨着孩子太近,太近的距离,会导致孩子没法呼吸。
前几天,“给小学生戴脑电波走神检测环”被热传。该设备号称使用优化的专注指数算法,利用信号传输和特征提取前沿技术,可以监测脑电波,评判孩子们上课和写作时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并打分,最后将数据和排名情况传到老师家长手里。甚至还有老师信誓旦旦:使用一年无明显不适。
“检测环”被报道后,引起极大争议,最后因为舆论压力而被暂时搁置。暂且不论有无科学依据,父母过度关切、成才心切的心理,才是问题的根源。这种检测环如果被家长支持应用,才是最大的悲哀。
它最后检测出来的不是孩子,是家长心里的完美机器人。
朱莉·礼斯科特指出:父母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其实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每个父母都不能忽视自己孩子的情感需求,但也不能过度倾注自己的情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父母,却总有一天将要远行,而做父母的,总要从头学起。
正如龙应台所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即使心里流过千万次眼泪,也要笑着送孩子远走。
2.经常沟通,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著名家庭育儿师兰海曾说:“对于孩子来说,真实比正确更重要,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自由表达的空间,去培养一个幸福快乐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想要表达的需求,你看不见它,不等于它不存在。很多时候,孩子想要的,不是他说的“对不对”,而是你“听不听”。
我的朋友对此深有感触。大学时,她远赴外地求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最开始,老板什么脏活、累活都扔到她办公桌上,她活脱脱一个“小黑工”,但是没过多久,她就迅速脱离新手期,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工作步入正轨。现在,她已经做到了产品经理的位置。
曾有不少校友找她探讨快速适应职场的秘诀,她却说:
“这无关我的能力,这是我父母的功劳。
我的父母让我从离家起就保持了经常给家里打电话的习惯。我不是那种报喜不报忧的孩子,有什么我就说什么。最开始工作的时候真的很辛苦,加班加点到半夜还要被批评效率不高。
但是爸妈每次都会听我倒苦水,每次和爸妈吐槽完上司和同事就感觉我一天的坏情绪全都倒出来啦!接下来的一天,我又充满了奋斗的力量!新的一天,新的能量!
我知道,我和爸妈有代沟。很多事情,即使我和爸妈说了也没有什么改变,他们也不能帮我做什么。但是很多事情,一个人扛和三个人扛就是不一样的,憋在心里和说出来也是不一样的。”
永远不要小看父母对孩子的力量,你的一次倾听,可能就让孩子有了对抗生活的力量。
3. 教会孩子求助和合作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授,到各个学校找一些孩子做了一个实验:她把几个拴着细线的小球放进瓶子里,瓶口很小,只能一个球通过;她告诉这些孩子:“只有把球拿出来的孩子才能得到奖励。”
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们谁也不让谁,争先恐后拽绳子,结果谁也没拿出来;另一种是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依次把球拿了出来。
实验结束后,她对这些孩子做了追踪研究。十几年后,那些不争不抢的孩子,大多和别人联合创业,事业有成;而那些谁也不让谁的孩子,要么是喜欢单干而被不停解雇,要么就是选择了那些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的职业。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每天总是有新的情境产生,很多时候都需要父母设身处地为孩子的利益着想。只有真正对孩子用心,一心一意要为孩子和自己谋取利益时,才能得到孩子的求助,有更多教会孩子合作的机会。
教会孩子求助和合作,是父母最好的投资。
很多时候,我们担心自己过度的帮助会毁了孩子,殊不知,过度的拔苗助长同样也会毁了孩子。聪明的父母,都不会让孩子太独立。为人父母,应当是一生的修行,而你我始终在路上。
--- END ---
作者: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