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说,他越来越不适应现今的职场发展节奏与生存方式,想要逃避。
我问他为什么突然会有这种想法? 他说他目前所接触的工作单位领导各方面要求都属于快节奏,下达的工作任务其实也就是在抢时间,从来不会顾及员工是否能够完成,要是完不成还得接受处罚。不仅如此,公司每个月还会根据所谓的“绩效考核”淘汰掉一部分员工,并美其名曰“优胜劣汰”,简直让人受不了。
听完朋友的倾诉之后,我能理解他的不适应与难处。毕竟多年之前他所在的用人单位,无论是从待遇方面还是工作的饱和度方面来讲都相对论令人满意,在那家用人单位上班的员工可能很少有人会体会到何为工作压力!最后,这家用人单位没能干过市场,被淘汰掉了。朋友过惯了安于现状的日子,后来找了很多份工作,据他自己所说都是无法适应规则而被迫离职。
事实证明,现今的职场早已经不再是多年之前的职场,多年之前由于各行各业相对封闭,行业同质化现象较少,并没有多少竞争压力,因此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要求相对较低纯属正常。但现今的职场则恰恰相反,各行各业同质化较为严重,竞争异常激烈,作为用人单位来讲,如果不能使自己跑在行业内的前沿,最终一定会被市场所淘汰掉。那么问题来了,归根结底行业的竞争实则也是人才竞争,为了更好的辨识人才、筛选人才,用人单位也是绞尽脑汁制定出一套又一条诸如“末位淘汰制”、“绩效考核制”之类的辨识方法,以此来达到去弊从优的目的。
澳大利亚商学院的管理学博士杰明.沃克曾无比感慨地说:一个团队最懒的成员实际上就可以决定一个项目最终的成功与失败。
毫无疑问,他的观点实则就像所谓的坏苹果定律与木桶理论,最坏的苹果可能会决定好苹果的命运,最短的木板最终会决定木桶的容积量。
纵观现今的职场生存法则,很多用人单位为了杜绝坏苹果定律与木桶理论所带来的影响,通常都会采用很多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实现团队综合水平的最大化。事实上依靠末尾淘汰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来筛选人才的方法确实可行,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还能达到团队利益最大化。
在这些制度出现的同时,也就相当于对很多想要在工作中混日子的人出了一道奥数题,混日子的心态一旦养成,也就是会使人心生懒惰心理。混日子的心态并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而是在历经多个思想的挣扎之后才成为了习惯,想要改变这种习惯过程就如同破茧那般痛苦,一旦蜕变如同化茧成蝶。
以前我所在的用人单位有大量的“懒鬼存在”,一是用人单位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吃大锅饭的现象发生,这些“懒鬼”的存在确确实实影响了整个团队的运作,最终为了给好的便于管理与提升业绩,领导做出的举动就是逐一换人。
因此,为了杜绝这类似现象的发生,作为一名职场人士有必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一、摆正自身心态,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你
编剧兰晓龙在《士兵突击》中写道: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
前阵子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来的人都是之前在学生时期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在饭桌上,同学唐山说:“大家有没有好的工作,可以给我介绍一个,我已经失业在家半年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让人着实有些意外,多年之前我们毕业之后踏出校园之时,属唐山的起点最高,当我们还在为就业苦恼的时候,他的爸妈拖关系让他进入了一家待遇很不错的单位工作,早九晚五、双休。
有朋友很诧异的问道:“唐山,你不是在一家待遇非常好的单位工作么,怎么就失业了?”
唐山叹了叹气,说道:“一想到这事,我就后悔莫及当初年少无知不懂事,成天只知道如何潇洒自在,对于工作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一事无成。用人单位找我谈了很多次,希望我能有所进步,迫于无奈,我最终没能正视这个问题被请退了。”
当我们问道唐山有什么本事与技能之时,他很无奈的摇摇头,说道:“后悔白混了几年,最终一事无成,什么也不懂。”
唐山混日子的心态不仅让自己白白浪费几年的大好时光,还失去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让自己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地位。此时的他什么都不懂,在择业这方面上就显得尤为被动与迷茫。后来我听另一个同学说,他其实有好的工作渠道,但介意唐山一无所知的缘故,也就打消了想要介绍他过去工作的念头。有时候,当别人想拉你一把的时候,你得主动伸出手给别人一个拉你的理由。
在职场上待了多年,发现那些过得风生水起与升职加薪最快的人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异常勤奋、对待工作认真负责。
当你步入职场的那一刻开始,一定要学会摆正自身的心态,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上班并不是为了混日子,也并不是为了别人而工作,而是为了彰显个人的价值与实现个人目标。
二、制定目标任务,并为此努力奋斗
某位管理学大师曾针对不同的高层管理、中层管理、普通员工做过这样一项关于个人目标制定与任务完成度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高层管理针对不同的时间段都会给自己制定一系列的目标,并且会将这些目标写在备忘录或者日历本上,方便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对于目标的完成进度,通常都会很满意,也会想法设法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
中层管理大部分会给自己制定一些列的目标,不过这些目标实现的时间大多以半年、整年作为一个单位。制定的这些目标,只有极少数会因为其它原因而耽搁,不能如期完成,当然也有临时改变目标与提前完成目标的情况发生;
普通员工二十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人会懂得给自己制定目标,他们大多都是按照上级领导的旨意做事。在完成上级交代的某项工作之时,大多只知道一味的去做而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也有的将工作堆积到最后,完全属于“抢工型”。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发现职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普通员工他们之间之所以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一项根本原因不能忽视:高层管理都懂得如何制定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细分,并时刻提醒提及,自我督察自身目标的完成进度;而中层管理在对于目标制定与自我监督的认知层面相对较弱;普通员工可以说完全没有对于目标的认知层面。
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基层管理人员,一定要学会在工作中制定目标任务,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奋斗方向、相对迷茫。目标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起到了指引航向的作用。光懂得制定目标远远不够,还应该为了完成目标而努力奋斗,而非是空口白话。
三、敢于逃离舒适区的人,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舒适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可称之为“心理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内的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很舒服, 很稳定,自己很容易掌握,人只要一走出这个区域可能就会感觉到极为的不适,甚至出现厌倦与排斥的现象。这就如同一个人在职场中某个工作岗位里面待得太久,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与环境,并且觉得这种日子过起来很舒服。当某一天危机来临或者领导宣布让你胜任其它工作岗位之时,你心理会很不情愿,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氛围与规律,害怕无法胜任其它工作,缺乏勇气,从而很有可能选择逃避。
舒适区就如同温室里被培养的花一样,一旦被放在其它环境,很有可能会因为环境的不适而阻碍自身的绽放。
如何走出舒适区?
学会尝试新鲜的事物,主动突破心理防线
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只想要安于现状其实是缺乏勇气的一种表现。
因为很多人一旦习惯某种舒适的环境之后,便害怕离开当前的环境之后无法超越目前的自己,甚至过得不如当前的自己。这时候一定要试着说服自己,在工作中没有所谓的真正的安全感,也没有所谓的稳定,即便有也是建立在自身的成长之上的。成长最快的方式便是尝试新鲜的事物,只有懂得越多,底气也会越足。
正确的看待成败
不敢走出舒适区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害怕失败,对于很多人来说,能胜任一个岗位实则很不容易,会经历很多的辛酸,中途的各种经历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得到。
于是,让其踏入一个新的领域或者新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岗位,心有余悸也纯属正常。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无异于从头再来,还怕失败在所难免。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正视一个工作岗位背后的潜在风险,时代在进步,如果自身不学会去改变,不懂得如何打造自己,最终可能等待你的不仅仅是失败,而是失业。
时刻怀有危机意识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很多朋友都听过,因为太过于依赖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而忽视了环境背后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职场中没有永远的稳定,多年前的诺基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知名度可谓是风靡一时,可如今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起它?在它宣布倒闭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一个手机时代的霸主宣告结束、被替代被更新。
知名品牌尚且如此,更何况弱小的个人了,没用任何一份工作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只有你自身的个人能力越强才能不那么容易被淘汰掉,危机无处不在,很有可能今天你还是集团的老总,明天就沦为了普通的平民。即便你很辉煌,也要时刻想这么一个问题:
某一天,失去光环的自己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