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比起父母离婚,孩子更害怕的是这件事

2019-07-29   小雪老师讲故事

孩子最怕什么?

除了家庭暴力,就是父母之间长期的炮火与硝烟。

前几天我在跟朋友们一起聊天时,突然就聊到了大家对于童年最难忘的事。而其中一位朋友就说到她童年最难忘的记忆就是:父母吵架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凌迟般的折磨一样。

在她的记忆中,从自己记事起,她的父母就一直不间断地在吵架。父亲喜欢在外跟朋友喝酒,家里的事基本都不管。母亲是典型的包揽家务的家庭妇女。他们经常会为了一点生活琐碎的事情吵个不停,最严重的就是摔东西,砸玻璃······

对于当时6岁的她,内心是极其恐慌和焦虑的,也不敢大声哭,只能默默的躲在墙角流眼泪,因为她的爸爸看见了会很生气的吼她:“不准哭,哭得我心烦。”

这种恐惧一直伴随她到大学,只要一听到别人大声说话,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担忧,脑子里下意识呈现的全是当年父母吵架的情形。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现在渐渐的从那段悲伤的记忆中走了出来。

很多人都以为夫妻间争吵,最受伤的是当事人。

其实不是,如果婚姻不幸福、夫妻经常吵架,为此付出代价的往往是孩子。





你有想过,当你和另一半吵架的时候,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他看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吗?

泰国有个4分钟的动画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以小孩子的第一视角,形象地描述了父母吵架时对孩子的影响。

全片虽无一句台词,但看完之后,仍然让我心生恐惧。

家,本应该是孩子心中最温暖、最安全、最舒服的避风港。

但是我们从来没想过,当父母吵架时,家竟然是孩子心中最可怕的地方;父母吵架的画面,居然是孩子心中的一部可怕的恐怖片;而吵架时的父母,也变成了孩子心中面目狰狞的怪物......




据调查显示,父母离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0%,而父母未离婚但经常吵架,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2%,从数据可以看出,父母当孩子面吵架、家暴,对孩子的影响比离婚更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像我朋友这样的人,以下就是他们在父母经常争吵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体验:

“爸妈吵架的时候,只敢自己躲在被窝里发抖,不敢哭出声。”

“他们一打架我就哭,有一次我记得我跪在他们面前求他们别打了。”

“我妈总说:要不是为你,我早就离了。其实我特别想说,我真的很想你们早点离。”

“我很想知道他们累不累,我看着觉得我很累,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结婚,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婚姻生活是这个样子。”

“这辈子都觉得,一个人生活特别好。”





想起多年前,有一次我跟老沙吵架,那阵子工作比较忙,情绪也不太好。

有天早上帮沙沙穿衣服,让老公帮忙拿衣服,谁知对方专心致志做其他事,完全没反应,我当时情绪一上来,声音也不自觉提高了,结果一场争吵就这样如期而至。

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当天下午老沙道了歉,这件事就算过去了。后来我才发现,我们是过了,但在沙沙的心里还未过去。

有天,女儿跟我聊天,小心翼翼地问:“你会跟爸爸离婚吗?”

那一刻,我后悔极了,我们大人在争吵时都只顾及到自己的情绪,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不会,我和爸爸不会分开,爸爸和妈妈是很相爱的,我们也很爱沙沙”,听到我说的话后,女儿像放下心头大石般,松了一口气。

我们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比我们想像中多虑和敏感。




父母吵架,输掉的总是孩子。

他们的每一次争吵,都会给孩子留下悲伤、恐惧的情绪,而这种坏情绪会被积攒在内心深处。

如果坏情绪一直被压制、会让孩子对现实感到无助和绝望,也很容易产生厌世的心理;严重的情况有可能是情绪失控、抑郁;更甚者是为了躲避悲伤,产生“自杀”的念头。

几个月前喝下百草枯的“杀鱼弟”,曾在我们朋友圈刷了屏。




2010年11月,一个不满10岁的小男孩儿在买鱼市场自家的摊位上,手持杀鱼刀、眼神犀利、熟练杀鱼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因此,他被网友称为“杀鱼弟”。

去年的8月,17岁的杀鱼弟因服用农药“百草枯”被送医院急救,要知道,服用百草枯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没有解药。好在他服下农药之前喝了大量的饮料,再加上就医及时,才没有被死神带走。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这个孩子服用这样的毒药自杀?

理由让人大吃一惊:因为受不了父母吵架,所以一气之下就服毒自杀了。

家长们无所顾忌当着孩子面的争吵,一次次在孩子心中埋下因,最终爆发出家长不能承受的果。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有时候另一半的做法确实太气人,好好说话又不听,我没办法不吵啊!”

是的,生活就是由柴米油盐酱醋茶组成。夫妻,是携手要走过一生的人,一辈子不拌嘴,几乎不可能。




美国一项历时17年的心理研究发现:夫妻闹矛盾时,吵架可能更有益身心健康,压抑愤怒的夫妻日后的死亡率是表达愤怒的夫妇的5倍。

吵架是夫妻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对自己和对方的内心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吵架是一种夫妻间试图重新联结的方式。

但重要的是,夫妻吵架要有原则。




既然夫妻偶尔的争吵是正常的,那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受父母的争吵影响呢?

  • 尽量避开孩子


孩子面对父母争吵往往会不知所措,甚至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父母的不和。

父母有什么问题尽量避开孩子,再进行沟通。如果可以,尽量不要冷战,因为那样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 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争对错


生活中的大多数吵架多以争对错开始的,内容可能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争吵只是因为彼此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从某种程度上说,谁都没有对错,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然而,有的夫妻为了证明对方是错的,嗓门就会越来越大。喜欢抓住对方语言中的某一些字眼、言论,去争论、质疑、指导、批评,这样只会让两人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而聪明的夫妻会有意识地避免“谁是谁非”的话题,而更多地使用“选择”这个概念。

比如我选择这样的观点,或我选择那样去做,我的选择并不等于我是对的,也没有暗指对方是错的,只是选择不同而已。这样沟通会使彼此都感觉轻松许多。




  • 当着孩子面和好


如果不小心让孩子看到争吵的场面。

事后,父母要当着孩子的面,轻轻松松地和好,还要坦诚地跟孩子沟通,让他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相爱的,并且一直爱着他,这一点不会因为吵架而发生改变。

世界上没有哪对夫妻是完全和谐的,区别是,夫妻之间在争吵之后,是否愿意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去修复家庭关系。

无论如何,父母恩爱是最好的教育,有时候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还真不需要几百万几千万,也不需要名师名校,真正对他的成长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父母给他创造的安全、温暖、充满爱的环境。

不知道大家都是怎样解决家庭中的失和问题的,不妨在留言区分享给我们哦。




前几天我在跟朋友们一起聊天时,突然就聊到了大家对于童年最难忘的事。而其中一位朋友就说到她童年最难忘的记忆就是:父母吵架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凌迟般的折磨一样。

在她的记忆中,从自己记事起,她的父母就一直不间断地在吵架。父亲喜欢在外跟朋友喝酒,家里的事基本都不管。母亲是典型的包揽家务的家庭妇女。他们经常会为了一点生活琐碎的事情吵个不停,最严重的就是摔东西,砸玻璃······

对于当时6岁的她,内心是极其恐慌和焦虑的,也不敢大声哭,只能默默的躲在墙角流眼泪,因为她的爸爸看见了会很生气的吼她:“不准哭,哭得我心烦。”

这种恐惧一直伴随她到大学,只要一听到别人大声说话,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担忧,脑子里下意识呈现的全是当年父母吵架的情形。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现在渐渐的从那段悲伤的记忆中走了出来。

很多人都以为夫妻间争吵,最受伤的是当事人。

其实不是,如果婚姻不幸福、夫妻经常吵架,为此付出代价的往往是孩子。





你有想过,当你和另一半吵架的时候,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他看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吗?

泰国有个4分钟的动画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以小孩子的第一视角,形象地描述了父母吵架时对孩子的影响。

全片虽无一句台词,但看完之后,仍然让我心生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