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你也争来我也抢,哪个城市更有戏?

2020-01-09     镌刻的时光

2018年11月,新财富推出了“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对中国31个省市的金融实力进行评估分析。2019年12月,在这一榜单的基础上,其进一步推出“新财富中国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用量化的指标,描绘一二线30个城市所处的金融梯队、优劣势与发展空间、影响金融实力的主要因素等。以城市为评价对象,可以更细致地描绘中国金融力地图,更具颗粒度地呈现金融资源的分布和调度能力差异。

来源:新财富

作者:刘鲜花

城市对金融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如此激烈。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金融中心之争的号角已经吹响。

新财富今年首推城市金融力排行榜,尝试通过金融实力这一视角,解析中国30个一二线城市的竞争能力和态势。

榜单显示,30个城市的金融实力分化严重,其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梯队。

  • 第一梯队的北上广深不仅经济实力强,也聚集了最多的钱、最大的金融机构、最多的产业和最有实力的富人。不过深圳与北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深圳GDP增速下滑,差距是否会进一步加大,值得关注。
  • 第二梯队的6个城市实力不凡,广州家底雄厚,目前暂时领先;杭州金融科技发达,正在挑战广州,争夺金融力第四城;重庆、成都、天津、南京等城市也纷纷发力,发展势头较猛。
  • 第三梯队的中部省会城市正在抢滩区域金融中心,武汉目前拔得头筹,济南和青岛在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竞逐,福州在大型金融机构数量方面实力突出。
  • 第四梯队10个城市的金融实力与前三梯队形成较大差距,且出现金融业发展程度与宏观经济实力背离的现象,有违金融发展规律,尤需警惕。

梳理30个城市的金融布局可见,超过80%的城市提出要建设金融中心,并出台了大力度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对法人金融机构的争夺则更为激烈。法人金融机构的落户奖励也不断高企,达到1亿元及以上的有4个城市,济南更以最高补助1.2亿元刷新纪录。

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竞争正在愈演愈烈。除了对“一线”、“准一线”、“新一线”、“二线强”、“二线弱”等排位的争夺,金融实力强弱,也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几乎所有城市主政者都相信,拥有引领全国资金流向的法人金融机构等金融资源,就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在区域竞争中弯道超车。有人甚至提出,过去20年,基建为城市发展助力;十年前,房地产助推了城市发展;未来十年,城市发展必须靠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到,新一轮的城市挑战赛中,在北上深全国性金融中心地位确立、逐步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速的同时,国内多个城市也陆续发力,此起彼伏地出台了“支持/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真金白银”吸引法人金融机构落户、增资扩股、新设分公司、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城市对金融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如此激烈,金融中心之争的号角已经吹响。

2018年11月,新财富推出了“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对中国31个省市的金融实力进行评估分析。今年,我们在这一榜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新财富中国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用量化的指标,描绘一二线30个城市所处的金融梯队、优劣势与发展空间、影响金融实力的主要因素等。以城市为评价对象,可以更细致地描绘中国金融力地图,更具颗粒度地呈现金融资源的分布和调度能力差异。

01 如何评估城市的金融实力?

基于城市的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等宏观指标,同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新财富依据Wind中国宏观数据栏目中按照房地产角度对一二线城市的划分标准,选取了30个一二线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金融实力的排名分析和数据解读。

在中国城市金融力的评价上,我们沿用了地区金融力评价的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金融机构实力、地区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五个维度,由于部分城市在“融资能力”这一指标上的数据缺失,我们用“资金总量”(即城市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这一指标进行了替换。

在这六个维度之下,我们设置了16个二级指标(表1)。这16个指标的数据均来自于Wind、央行和各城市统计局。新财富对所有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得出了代表每一座城市在30城中相对排名的单项得分,以便于在各类指标上对各城市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我们认为,城市在不同细分指标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色和不足,恰恰昭示了其未来需要着力或改进的方向。

最终,将六个维度下16个指标的单项得分,按照一定权重计算出“金融实力总得分”,得到了“新财富中国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

这份由客观指标计算而成的评价结果,一方面能够使我们有效捕捉各城市金融实力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城市通过各项指标按图索骥,寻找其在金融实力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揭示发展机遇和努力方向。同时,我们认为,城市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固然值得重视,但其也需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进程相匹配,金融最终需要为实体服务。

02 30个城市4个梯队,金融实力排排坐

在包括30个城市的“新财富中国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上,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地也是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实力无可争议(表2)。


按照金融实力总得分高低,我们把30个城市分为四个梯队:

  • 第一梯队,总得分≥4分,包括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
  • 第二梯队,3≤总得分<4,包括广州、杭州、重庆、成都、天津、南京、苏州7个城市;
  • 第三梯队,2.62≤总得分<3,包括武汉、宁波、郑州、西安、长沙、福州、济南、青岛、大连、哈尔滨10个城市;
  • 第四梯队,总得分<2.62分,包括厦门、合肥、南昌、太原、沈阳、石家庄、呼和浩特、兰州、长春、珠海10个城市(图1)。

图1:中国城市金融实力的四个梯队

从整个榜单看,这30个一二线城市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差距显著,分化较为严重:第一梯队远超后三个梯队,后三个梯队间的得分差距较小,第三、第四梯队城市间的金融实力得分差距均在0.5分之内,差异较小,但与第一、第二梯队城市的差距较大。

从榜单上的六个维度考察,金融机构实力、资本化程度、资金总量这三个维度,头尾部城市之间的差距巨大。这些均显示中国金融资源主要聚集在头部的几个城市。

03 三大金融中心PK:深圳离北京上海有多远?

在我们的榜单上,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均大于4分,属于第一梯队。

从城市定位看,北京是首都,上海是国家认定的金融中心,深圳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因此,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在这三个城市,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突出。毋庸置疑,三地均是全国性的金融中心,拥有金融中心所具备的要素,即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高效、金融信息灵敏,能为全国提供资金融通。

然而对比这三大金融中心,差距依然显著。从金融实力总分看,北京以6.43分独占鳌头,上海比北京少1.2分,深圳则与北京的差距高达2分。

从金融实力对比图可看出,北京和上海各具优势,但北京的优势指标更为明显,因此,总得分高于上海。深圳虽然与北上并列全国性金融中心,但无论从金融实力总得分,还是各个指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图2)。

图2:北京、上海、深圳金融实力对比

金融机构实力:深圳仅为北京的一半

从六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北上深差距最大的是“金融机构实力”。北京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高达7.51分,傲视群城,连金融机构密集的上海都难望其项背,得分仅4.51分,深圳更仅为3.69分,其余27个城市均低于3分。分析高分背后的原因,北京主要得益于金融机构总部集中的优势,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上占优。

金融机构实力,主要考察城市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等的法人数量和资产总额方面的情况。从Wind中提取的数据可看出,在金融机构数量上,上海优势突出,以129家抛离北京的74家和深圳的73家。特别是在公募基金的数量上,上海高达65家,比北京23家和深圳32家的总和还要多出10家。在券商的数量和资产总额上,上海也要高于北京和深圳。

然而,北京由于总部优势,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是上海的近5倍,深圳的8倍。特别是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上,北京是上海的6倍,深圳的11倍。这主要是因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部均设定在北京。此外,“一行三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机构、以央企为代表的大半超大型企业的总部也设在北京,为北京带来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总量优势,使得其在“金融机构实力”这一项上的得分高于全国所有城市。

纵观中国乃至全球,在金融中心的打造上,拥有一批引导全国资金流向与资源配置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堪称关键。上海中心地位的确认,即在于拥有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海通证券、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等覆盖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深圳同样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的券商、基金公司、银行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并孕育出了招商银行和平安这两大响当当的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企业方面也有不错的积累,只是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上,与北京、上海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引入金融机构,也成为城市在提升金融实力上最直接和最快捷的方式,近两年,各大城市对于超大型的法人金融机构的争夺也异常激烈。

  • 资本化程度:深圳超越上海

在城市金融力的竞争中,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指标,其考察的是资本化程度。这一维度上,北京依然以7.02分的总分遥遥领先,深圳4.98分略高于上海的4.71分。

截至2018年底,北京拥有31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4.5万亿元,当年新增9家上市公司;上海有28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4万亿元,新增9家上市公司;深圳拥有28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3万亿元,新增11家上市公司。2019年,这一数据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12月17日,北京拥有345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7万亿元;深圳拥有29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8万亿元;上海拥有30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5.6万亿元。

北京由于大型央企总部较多,在上市公司总市值上占有较大优势;深圳以民营经济活跃为特色,在上市公司总数量和总市值上均高于上海,而且在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上,2018年深圳以11家领先全国其他城市,显示出十足后劲。

  • 金融业GDP,深圳约为上海的一半

被认定为“金融中心”的上海,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一指标上领先全国。

金融业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也被公认为考察金融业最直接的参考维度。无论是金融业GDP的绝对值还是其占全市GDP的比重,上海均位居第一。2018年,上海金融业的GDP为5781.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69%。北京2018年金融业GDP也达5084.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77%。

深圳2018年金融业GDP为3067.21亿元,仅为上海的53%;其占GDP的比重仅为12.66%。显示后起之秀的深圳,在这一指标上的差距还较为显著。

钱和人,是经济最重要的两大因素,钱和人流向哪里,哪里就会兴旺发达。对于金融中心来说,只有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聚集,才能形成活跃的金融要素市场。“资金总量”指标,通过考察各地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反映城市对资金的吸引能力。北京和上海的资金总量均突破10万亿元,分别为15万亿元和11.3万亿元,深圳的资金总量则为6.9万亿元。

  • 深圳富人的实力超过上海

“民间资本活跃度”指标,通过比较各地民营企业家的数量和财富总额,考察民营经济的活力。在这一维度上,北京依然领先,深圳超越上海,排名第二。根据2019新财富500富人榜的数据,北京有89位上榜富人,财富总额为1.6万亿元;深圳有57位富人上榜,财富总额为1.4万亿元;上海有62位富人上榜,财富总额为9295亿元。

富人也是城市金融实力的一个方向标,在这一指标上,深圳富人的财富总额已经大幅超越上海,向北京逼近。

  • 增速下滑,深圳与北上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吗?

最后来比较宏观经济实力这一维度上三个城市的表现。2018年,上海的GDP依然领先全国,达3.27万亿元,北京紧随其后,为3万亿元,深圳为2.4万亿元。深圳在改革开放40年间经历了高速发展,然而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2019年第三季度GDP实际增速只有6.6%,北京和上海则分别为7.53%和7.21%。深圳GDP增速放缓,引发热烈讨论。新常态下,其经济韧性如何,明年的数据值得关注。

城市的金融实力高度依附本地的经济实力,深圳经济增速放缓,会否影响其金融的实力?目前,深圳在金融业发展程度和金融机构实力方面,与北京、上海差距显著;而且从2018年金融业GDP的增速看,深圳也仅为4.9%,大幅低于北京的9.2%和上海的8.5%,甚至低于很多二线城市。未来,深圳与北京上海的金融力差距会逐步缩小,还是进一步扩大?在二线追兵大步逼近的当下,深圳的危机尤其凸显。

至于北京和上海,谁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争议较大。虽然北京的金融实力得分较高,但这主要缘于金融总部的体量优势,其职能主要体现在监管上,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北京作为集金融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定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会进一步巩固提升。北京在金融上的规划,也与四个中心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对应。因此,上海未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更见明晰,这也与其实质影响力相匹配。

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2019年9月19日在伦敦和深圳同时发布。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北京、迪拜、深圳和悉尼(表3)。上海进入前五,仅次于纽约、伦敦、香港和新加坡,与第四名的新加坡仅相差1分。深圳在本期榜单中排名也有较大跃升,较上期提升5位,排名全球第九,与排名第八的迪拜也仅相差1分,并与上海、北京同时跻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随着科创板开板、“沪伦通”开启,上海金融改革开放的步伐正在稳步向前,超越新加坡乃至香港,或为时不远。

04 进击的第二梯队:谁是中国金融力第四城?

相比北上深在全国乃至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中你追我赶,许多坐稳区域性金融中心江山的一线城市也跃跃欲试,升级的雄心更甚。

目前,金融力第一梯队的格局相对稳固,北京、上海、深圳也分别代表了京津翼、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然而,哪些城市位于金融力第二梯队?第二梯队中,谁又是中国金融力第四城?目前尚无定论,且争议颇大,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都纷纷发力,希望在金融赋能区域之外,扩张在全国的影响力。

从本次评价结果看,第二梯队包括广州、杭州、重庆、成都、天津、南京、苏州共7个城市。从城市级别看,广州、杭州、成都和南京均为省会及副省级市,天津和重庆为直辖市,苏州为地级市。虽然总得分上,7个城市差距不大,仅在0.5分之内,但从金融力对比图可看出,其优劣势各异,除了金融机构实力这一维度的折线较为平滑外,其余五个维度均差异显著(图3)。

图3:广州、杭州、重庆、成都、天津、南京、苏州金融实力对比


  • 广州VS杭州,金融力第四城的争夺

与北上深并列一线城市的广州,金融实力虽然失落一线,但仍然成为第二梯队的头部城市。从榜单看,广州金融力总得分位列第四,但其得分只比第五名杭州高了0.21分,甚至与天津、重庆、成都、南京等城市的得分差距也仅在0.3分之内,总体优势并不明显。

与北上深相比,广州在六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一定的差距。其中,“金融机构实力”差距最大,广州的得分只有2.84分,不仅低于北上深,也低于杭州、天津和重庆。据Wind数据统计,广州目前有广州证券、万联证券、广发证券3家证券公司,富荣基金、金鹰基金共2家法人公募基金公司,10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仅为深圳的1/4,在券商、基金和商业银行的数量和资产总额上,都与第一梯队形成较大差距。

相比排名仅次于自己的杭州,广州目前在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和资金总量三个维度上大幅领先,但在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和金融机构实力上落后(图4)。

图4:广州和杭州金融实力对比图


在宏观经济实力、资金总量上,广州也大幅领先第二梯队各城市。在宏观经济实力上,广州2018年GDP为2.29万亿元,仅次于北上深,位于全国第四;2018年人民各项存款余额也达5.26万亿元。

同时,广州在金融业发展程度上的得分大幅高于杭州,但低于同梯队的天津、成都和南京,从金融业GDP来看,广州已经突破2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9.1%,天津、成都和南京的金融业GDP占比均在10%以上。

但在资本化程度上,广州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及总市值、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均低于杭州。截至2018年底,广州共有98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18万亿元;杭州有130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32万亿元;2018年杭州新增3家A股上市公司,广州仅1家。一座城市的上市公司多寡,是观察其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更能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含金量。杭州以不到1000万的人口撑起了全国第四的上市公司市值,彰显其民营经济发达带来的充足活力。

在大力发展金融的路上,广州正在发力。随着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落户广州,上交所南方中心也于2019年3月1日正式揭牌落户,再加上已经设立的中证报价南方总部以及争取设立的央行南方总部,广州的金融短板补齐之路正在逐步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广州在2019年初也发布了《关于支持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修订)》,加大了对金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旨在引进金融机构,聚集金融资源,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其中,对新设立或新迁入的法人金融机构按实收资本规模给予一次性奖励,实收资本20亿元(含)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500万元。

金融科技实力领先的杭州

本次榜单的第五名,被杭州认领。

作为新一线城市,杭州发展生猛。从第二梯队六个城市的金融实力对比图可看出,杭州长项突出,短板也很明显:在民间资本活跃度和资本化程度上处于领先位置,但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资金总量和宏观经济实力方面却落后(图2)。

在2019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杭州以21位富人上榜、总财富值达6020亿元的成绩,处于第二梯队首位,阿里巴巴、网易、荣盛控股、娃哈哈、新湖集团、老板电器、海康威视等明星企业为杭州贡献了众多巨富。

杭州在金融业发展程度上的得分仅2.99分,垫底第二梯队。杭州2018年金融业GDP为1196.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86%。虽然杭州的金融业GDP总量与广州还有一定差距,但增速较快,2018年达到13.4%,大幅超过北上广深、天津、重庆等城市,发展后劲十足(表4)。


在资金总量这一指标上,杭州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6万亿元,体量相当于广州的2/3。宏观经济实力上,杭州2018年的GDP为1.35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0。在金融机构实力上,杭州有5家券商、3家基金、16家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的数量领先第二梯队。

在金融科技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方面,杭州发展势头迅猛。在《浙大AIF:2018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中,杭州甚至以微弱优势首次超过深圳,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金融科技实力全国第三城。

在互联网银行/证券/保险等新业态上,杭州拥有超级巨头蚂蚁金服,以及连连支付、趣链科技等33家新兴企业;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与北上领先全国,北京以32.4%区块链行业贡献率排名全国第一,上海拥有的全国性交易所和金融信息服务商数排全国第一,而杭州则以47.7%的云计算行业贡献率在云计算设施中排名全国第一,以技术作支撑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在金融科技应用率方面,杭州以91.5%的高比例领跑全国,成为第三方支付城市服务体验的“先行王者”。在金融科技生态方面,杭州的内生动力也较为强劲,并且拥有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阿里研究院等专项科研机构助力,因此未来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潜力无限。

同时,在2018年7月17日,杭州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旨在加快金融机构集聚,优化金融机构空间布局,对于总部金融机构落户、金融企业一级分支机构、私募投资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均有大力度扶持政策,其中,金融机构总部给予累计不超过5000万元的落户奖励。加之在打造财富管理和新金融创新中心上不断作为,杭州的金融实力非常值得期待。

不过这两年,互联网金融频发爆雷事件,包括2019年10月51信用卡被查和催收风波,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行业成长的曲折和阵痛。如何在防范风险之下补足金融短板,将是杭州在壮大金融实力,奔向一线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广州和杭州各具优势,广州作为一线城市,拥有体量上的优势,杭州在经济增速、民营经济和金融科技方面,优势明显。目前,两个城市的金融实力总得差距并不显著,且都在政策上给予金融业较大的扶持。分别位于长三角和粤港澳两大经济圈的杭州和广州,未来在金融实力上必定还有一番较量。

  • 重庆VS天津,实力相当的两个直辖市,谁更胜一筹?

在金融力排行榜上,重庆和天津的总得分仅相差0.03分,实力相当,分别位于第6和第8名。这两个城市也正好是中国除北京、上海外的一南一北两个直辖市。能与北上一起被列为直辖市,足以显见天津和重庆的历史地位。

历史上的天津,曾经是北方的金融中心,上个世纪30年代,天津不仅聚集了众多中外银行、银号、金店、外汇等金融机构,而且设有白银、外币、证券、外汇等各类金融市场。重庆是巴渝文化发祥地,也是中国西部最大城市,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

从金融实力对比图看,这两个城市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差距不大,资金总量、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的得分基本相同。重庆在宏观经济实力上更强一些,天津则在金融业发展程度上更胜一筹(图5)。

图5:天津和重庆的金融实力对比图

2018年,重庆的GDP已经突破了2万亿元,是北上广深之外第五个GDP突破2万亿的城市。天津的GDP为1.88万亿元,不过2018年的增速只有3.6%。在金融业GDP方面,天津2018年度达到1966.89亿元,重庆略低,为1942.33亿元。但是,重庆的增速较快,2018年金融业GDP增速为6.9%,天津只有0.78%。由于天津金融业GDP占GDP的比重为10.46%,高于重庆的9.54%,因此,金融业发展程度得分暂比重庆高出一些。

金融机构实力上,重庆略高于天津,天津有1家券商、1家基金、20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3.5万亿元,重庆有1家券商、2家基金、42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7万亿元;重庆的金融机构总数为天津的2倍,但资产总额只有天津的一半。资金总量上,重庆也赶超了天津。2018年,重庆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5万亿元,天津为3万亿元。在民间资本发展程度这一指标上,重庆的富人实力也要强于天津,重庆有6位上榜富人,财富总额达1553亿元,天津有3位上榜富人,财富总额为735亿元。

在衡量上市公司实力的资本化程度上,两个城市的得分也非常接近。截至2018年底,天津拥有5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466亿元;重庆拥有4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697亿元。2018年,天津新增1家上市公司,重庆没有新增上市公司。

同时,对于壮大金融实力,聚集金融资源,两个直辖市均有较大决心和扶持政策。

其中,重庆对金融中心的规划定位不断提升,从最初的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再到2019年8月,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编制服务竞争性磋商文件》指出,重庆要打造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中心。重庆江北嘴也成为重点打造的金融发展高地,全国首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全国首家专业信用保证保险、西部首家民营银行等15个具有突破意义的法人金融机构相继在重庆落地;2019年11月,中新金融峰会、江北嘴新金融峰会接踵而至;重庆也于2017年8月先行出台了《重庆两江新区加快金融业发展办法》,在产业扶持、落户奖励、经济贡献、高端人才上均有奖励,其中,新引进的法人金融机构,最高可申请30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

天津近两年同样在吸引集聚优质金融资源,做大做强金融产业上发力。2018年12月28日,天津市发布了《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津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法人金融机构落户,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重庆和天津近年都着力发展金融,不过从目前的势头看,重庆的增速更快。作为实力相当的两个直辖市,重庆金融实力超越天津,或许不需多少时日。

在重庆和天津中间,还隔着金融实力排名第7的成都。三地的金融实力非常接近,总得分相差仅在0.02分之内。与重庆、天津相比,天府之国的成都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资金总量、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上均占优(图6)。

图6:天津、重庆、成都的金融实力对比


2018年,成都市金融业GDP为1750.2亿元,占GDP比重为11.41%;2018年,成都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67万亿元,是仅次于北上广深的资金实力第五城;成都在上市公司的实力上也表现优异,截至2018年底,拥有74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601亿元,并且民营经济的活力依旧,2018年新增5家上市公司;在富人实力上,2019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成都上榜9位富人,财富总额达1594.8亿元。从各方面的实力来看,成都在金融业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

成都的金融力短板,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实力稍弱。据Wind数据,成都有4家券商,13家商业银行,市内没有法人公募基金机构,包括券商、商业银行、公募基金在内的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不足重庆的一半。

在助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上,成都也在行动,并定位于西部金融中心。2019年4月1日,成都发布《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包括按注册资本的1%给予最高4000万元一次性奖励,以期加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影响力和辐射力。

  • 南京VS苏州,谁才是江苏金融力最强市?

在新财富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上,江苏是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北京的地区金融实力第四强省份,GDP也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作为江苏的双子星,南京和苏州均实力非凡,前者是副省级的省会城市,后者则多年来一直拥有省内最强的经济实力和最多的人口。对于谁是江苏的“一哥”,免不了漫天口水战,那么具体到城市金融实力的竞争,谁会更强?

在新财富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上,南京和苏州分别位列第9和第10名,南京以0.05的微弱优势领先苏州(图7)。从得分看,两座城市的差距非常小,六个维度上的竞争力也都非常接近,其中,苏州除宏观经济实力领先南京外,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资金总量、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和金融机构实力上的得分均低于南京。

图7:南京和苏州的金融实力对比

苏州的GDP总量常年是江苏的领头羊,并且苏州也是仅次于北上广深、重庆和天津的中国GDP总量第六大城市。

2018年,苏州的GDP为1.86万亿元,南京为1.28万亿元。苏州在上世纪80年代探索出“苏南模式”,并在上世纪90年代凭借与上海的地缘优势,抓住了“上海”与“外资”的机会,引进诸如三星、西门子等大量外资企业,经济发展一路飙升,成为“先富”的典型。

南京虽然GDP不如苏州,但是作为历史名城和大省会,综合优势明显。南京2018年度的金融业GDP为1473.3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49%以上;2018年南京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37万亿元,超过苏州的2.86万亿元。在上市公司的实力上,截至2018年,南京有8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9021.33亿元,强于苏州的64家及5145.48亿元的总市值。并且南京在2018年新增6家上市公司,苏州仅2家。在富人实力上,南京有10位富人上榜,财富总额达1175.4亿元,富人数量和财富总额均两倍于苏州。在金融机构的实力上,南京的券商和商业银行的数量和资产总额同样领先于苏州,不过两个城市均没有法人公募基金机构。

苏州经济实力一枝独秀,南京综合实力更为突出。作为江苏的两大核心城市,苏州和南京的金融力排名均在8名之外,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实力上得分还较低。因此,两个城市可以借助优势,齐头并进,成为金融力强市。

南京在2018年9月7日发布的《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在金融服务领域也有较大的扶持政策,包括完善金融服务、股权投资企业可获开办奖励、投资奖励及风险补偿,对于对新设立的股权投资企业,按照实缴注册资本规模或实际募资规模,给予最高1500万元的开办奖励等。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南京也提出了建设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推动金融业做大做强。

05 第三梯队:区域金融中心之争

第三梯队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均在3分以下,共有武汉、宁波、郑州、西安、长沙、福州、济南、青岛、大连、哈尔滨十个城市。其金融实力总得分的差距非常小,仅有0.2分,但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优劣势也各异(图8)。

图8:第三梯队城市金融实力对比

武汉:迈向中部金融中心

武汉位于第三梯队的头部,排名金融力榜第11位,金融实力总得分2.88分,也是中部地区在金融力榜单位次最高的城市。

武汉的经济实力在第三梯队中最强,也是中部龙头,2018年GDP达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2%。不过,武汉在其他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3分。其中,金融业发展程度上,2018年度武汉的金融业增加值为1233.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3%;在资金总量上,武汉2018年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为2.4万亿元;在资本化程度上,截至2018年底,武汉有57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772.1亿元,2018年新增5家上市公司;在金融机构实力上,武汉共有2家券商,6家商业银行,没有一家公募基金,金融机构总资产为8579.15亿元。

在百度中华城市吧上,“为何金融会是武汉的短板”引发大家热烈讨论,宏观经济、工业、互联网发展都不错的武汉,为何金融就不突出呢?其实在历史上,武汉金融业十分繁华,甚至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美誉,是可与上海相媲美的金融大都市。武汉江汉路一带,有多栋百年历史的银行大楼,1986年,全国第一家资金拆借市场在武汉开场,1992年4月,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成立,提供国债、基金和股票交易服务,令汉口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内陆融资交易中心。

精明的九头鸟,早就认识到在城市发展中,金融如“血液”。因此,在武汉发展壮大的规划中,金融业成为重要一环。2019年9月30日,武汉出台了史诗级的金融发展政策,武汉光谷出台《东湖高新区关于加快科技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科技金融新十条”,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金融机构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股权投资、鼓励企业债务融资、促进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吸引金融人才集聚、建设科技保险示范区、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扶持力度。其中,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对于凡在光谷新设或迁入的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第三方支付等国家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累计落户奖励金额最高1亿元封顶。目前,在鼓励金融机构落户的奖励突破1亿元的城市有4个,武汉是其中之一。

同时,武汉也提出“奋力迈向中部金融中心”的目标。在人口规模、经济实力上,武汉都引领中部,再加上产业基础和金融产业上的发力,在迈向中部金融中心的目标上,值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的得分仅次于武汉,金融力排名第12位。从榜单看,宁波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长短板,尤其在民间资本活跃度和资本化程度两个维度上有不错的表现。在2019新财富500富人榜上,宁波有12位富人,富人财富总额为1615.2亿元。截至2018年底,宁波有6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214.36亿元,2018年新增1家上市公司。

宁波在中国经济版图中虽然辨识度不高,但这里却汇聚了中国制造业的中坚力量。这里雄踞着东方大港,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3%,是南方唯一的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三产业的副省级城市。而且,宁波拥有28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正是如申洲国际、方太厨具、雅戈尔、奥克斯等“宁波制造”,使得其第二产业发达,城市GDP破万亿,上市公司实力雄厚,从而成就了宁波的经济和金融实力。

中部省会:郑州、西安、长沙,谁更强?

在第三梯队的榜单上,除头部的武汉外,第13-15名分别被郑州、西安和长沙认领,这三个中部省会城市的总得分差距也非常小。

图9:郑州、西安、长沙金融实力对比

从金融实力对比图看,郑州的金融业发展程度得分最高,为3.23分,甚至领先整个第三梯队(图9)。2018年郑州的GDP也突破万亿,达1.01万亿元,正式成为国内“万亿俱乐部”城市的一员,当年GDP增速为8%,常住人口也突破千万;2018年金融业的GDP达1145.8 亿元,占GDP的比重高达11.29%,位于全国前列。

郑州这些年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实体经济加速,也大力推动了金融实力的提升。同时,郑州拥有20多年历史的郑州期货交易所这一全国性交易市场,资金总量也在三个城市中领先,2018年郑州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18万亿元。

在金融业未来的规划上,郑州旨在建设现代区域性金融中心。2019年6月,中国社科院与郑州市政府共同建设的郑州研究院发布的《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思路研究》课题报告指出,郑州区位优势显著,银行业及期货市场发展位居全国前列,要把郑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带动河南省金融业发展。

西安在金融力榜单上排名第14,得分为2.75分,略低于郑州。西安的突出优势在于金融业发展程度较高,其2017年金融业GDP为800.94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同时,西安在资金总量上也具有优势,2018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西安的短板在于宏观经济实力,在中部三个省会城市中,GDP总量最低,2018年为8349.86亿元,与万亿俱乐部的成员还有一定距离。

在扶持金融业发展上,西安自2017年就先行出台了大力度的政策。当年12月出台的《西安市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扶持办法(暂行)》,对于加快金融机构聚集、加快地方类金融机构发展、加快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快企业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积极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均有扶持政策,其中对于新注册设立的法人金融机构,最高补助达6000万元。对于金融业的发展目标,西安提出了对标杭州钱塘江金融港湾、成都金融城,打造丝路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

长沙在三个中部省会城市中,金融实力最弱,但从宏观经济实力、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三个指标来看,均处于领先位置,其最大的短板在于金融业发展程度得分较低,仅为2.54分。2018年,长沙的GDP也突破万亿,为1.1万亿元,但金融业GDP为737.79亿元,比上年增长4%,占GDP的比重为6.7%。同时,在衡量上市公司实力的资本化程度维度上,长沙的实力也不错,截至2018年底,共有54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761.1亿元。

综合研判这三个中部省会,目前郑州拥有郑期所,金融业发展程度最高,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实体经济和金融相关的研究扶持政策,金融实力正在稳步提升。作为古都的西安,金融业发展程度和资金重量上均有一定基础,并且具有扶持金融发展的先行意识,但在宏观经济实力上稍弱。而长沙拥有较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但是目前金融业发展程度还较低。

  • 双子星城:济南VS青岛,谁是山东金融实力第一城?

沿海省份有不少双子星城市,比如江苏的南京和苏州,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厦门和福州等等。其高下对比,历来颇具话题度,济南和青岛近几年的竞争,则更为激烈。作为宏观经济实力全国排名第三、北方排名第一的山东,省内缺乏超级核心城市能起带动效应,一直是一个困扰。

这两年,济南一直在努力提高省会的首位度,2019年初,济南吞并莱芜,一举拿下2200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近140万人口和1000多亿元的GDP。在济南大展拳脚的同时,青岛也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勇当全省“绝对第一”的口号。在新财富的金融力排行榜上,济南和青岛均处于第三梯队,排名分别是第17和18,总得分仅相差0.01分,济南略高于青岛(图10)。

图10:济南和青岛的金融实力对比

从金融实力对比图可看出,两个城市的资金总量、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和金融机构实力基本相当,最大的差异在于,青岛的宏观经济实力领先,济南在金融业发展程度上更胜一筹。

2018年青岛的GDP为1.2万亿元,是山东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GDP破万亿的城市,经济实力遥遥领先省内各市。济南则稍显逊色,2018年的GDP为7856亿元,合并莱芜后,为8832.21亿元,刚超过烟台,位居省内第2,经济总量只有青岛的3/4。

虽然经济总量不敌青岛,但济南的金融业发展程度却高于青岛。2018年,济南的金融业GDP为83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58%,以区划调整的数据计算,这两个指标分别为873.2亿元和9.85%;青岛的金融业GDP则为8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67%。

这两个城市在对金融业的扶持上,同样竞争激烈。2018年10月16日,青岛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城市,在聚集金融资源、鼓励金融创新、壮大资本市场、吸引金融人才方面均有大额的奖励。其中,对于新设立和新迁入的法人金融机构,实缴注册资本50亿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亿元。

自2014年2月,青岛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经相继设立了首个外商独资财富管理公司、银行业首批资产托管中心全国第三支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等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截至2019年初,已与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财富管理合作关系,在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自贸区等政策利好下,青岛在财富管理中心城市的建设及金融实力的提升上,值得期待。

济南也不甘落后。就在青岛出台政策的2个月后,2018年12月21日,济南也发布了《济南市加快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提出加快建设产业金融中心,促进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并对新设立或新引进的法人金融机构,实缴注册资本50(含)亿元以上的,补助1.2亿元,扶持力度空前。这也是目前各城市在吸引金融机构落户时开出的最高奖励。此外,对企业上市挂牌、直接融资也有扶持政策,如对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一次性补贴600万元。

虽然在宏观经济实力、产业、金融实力和金融扶持政策等各个方面,济南和青岛都展开了激烈竞逐,但整体看,作为GDP全国第三的大省山东,省内城市的金融实力排名均在15名开外,与第一第二梯队相去甚远。

从这一角度看,城市之间的你追我赶固然有助于发展,但协同并进终归是大势所趋,即不局限于单一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省内临近城市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多核驱动,将会焕发出更大的能量。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湾区协调发展的大规划也是寄希望深化城市间的联动,以谋求协调发展。

  • 福州:金融机构实力突出

福州在金融力榜单上排名第16,对比第三梯队各市,福州的金融机构实力得分突出。虽然除北上深外,大部分城市的金融机构实力得分均处于较低水平,金融机构数量少、体量小,是诸多城市壮大金融实力时的一大短板,不过,福州是个例外,其金融机构实力得分高于广州、杭州等强劲的第二梯队城市,仅次于北上深,与重庆得分接近,全国排名第五。

据Wind统计数据,福州有包括兴业证券、兴证证券、华福证券在内的3家法人券商,资产总额为1990.65亿元;有兴业基金、兴银基金在内的2家公募基金,资产总额达2010亿元;有包括资产总额高达67116.75亿元的兴业银行在内的13家商业银行;以兴业证券、兴业基金、兴业银行在内的“兴业系”大大提升了福州的金融机构实力得分。

相比之下,福州在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资金总量、资本化发展程度等维度的得分,在第三梯队的阵营中并无突出优势。2018年,福州的GDP为7856万亿元,2017年金融业GDP为596.6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4%;2018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38万亿元;截至2018年底,拥有42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6043.26亿元。

第三梯队中,还有两个东北城市上榜,大连和哈尔滨,其金融力得分仅相差0.01分,分别位列第19和20名。这两个城市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接近,其金融业发展程度均比较突出。大连2018年金融业GDP超过71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9.3%。大连的金融业发展程度较高,经营长达20多年的大连商品交易所是四家期货交易所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

同时,大连在2018年9月出台了《关于促进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在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发展期货市场、引进或新设金融机构总部等方面具有扶持政策。其中,新设或引进的金融机构总部,实缴注册资本在40亿元(含)以上的,奖励1亿元。大连在聚集金融资源,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上的决心不小,但东北的衰弱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利用资源禀赋,壮大自身实力,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谋求未来发展或许是更为重要的议题。

06 第四梯队:金融业发展程度与经济实力倒挂

处于第四梯队的城市,金融实力总得分均低于2.62分,包括厦门、合肥、南昌、太原、沈阳、石家庄、呼和浩特、兰州、长春、珠海10个城市。其中,厦门和珠海为经济特区,其余8个城市为中西部和东北的省会城市。这10个城市在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资金总量、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金融机构实力六个维度上均与前三个梯队形成较大差距,而且,相对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金融力的差距更大。

图11:第四梯队城市的金融力对比。

从10个城市的金融力对比图可看出,金融机构实力、民间资本活跃度、资本化程度的折线比较平滑,显示其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表现非常接近(图11)。也就是说,第四梯队的10个城市的金融机构实力均不高,无论是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和商业银行的法人数量还是资产总额,都处于较低水平。在衡量城市富人实力的民间资本活跃度指标上,这十个城市的上榜富人均在个位数,有的甚至没有富人上榜,上榜富人的财富总额也低于600亿元。在衡量上市公司实力的资本化程度指标上,厦门、合肥和珠海得分略高于其他7个城市,其中,厦门的上市公司最多,截至2018年底,有46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767.17亿元;合肥紧随其后,有42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948.83亿元;珠海上市公司的市值最高,截至2018年底,珠海有2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010亿元。

10个城市的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和资金总量折线较为曲折,显示其表现差异较大。从资金总量看,其走势基本与城市GDP一致,即沈阳和合肥的宏观经济实力强,资金总量也较高;珠海和兰州的宏观经济实力稍弱,资金总量的得分也较低。

但是,从宏观经济实力和金融业发展程度的拆线看,其走势却相反,即宏观经济实力稍强的城市在金融业发展程度上却表现较弱,而金融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宏观经济实力却不高。

宏观经济实力上,合肥和长春领先,2018年的GDP均在7000亿以上;呼和浩特、珠海和兰州垫底,三个城市2018年GDP均不足3000亿元。但在金融业发展程度上,呼和浩特的得分最高,2017年,呼和浩特金融业GDP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支柱产业;兰州2017年金融业GDP为219.95亿元,占GDP的比重也达8.7%;厦门2018年金融业GDP为524.1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9%。

合肥和长春在宏观经济上领先,但金融业发展程度却垫底,2017年合肥金融业GDP为489.5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79%,长春2017年金融业GDP仅为274.94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4.2%,是榜单上30个城市中最低的。

金融业的发展,一般与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匹配。放眼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与经济地理的格局高度匹配,哪里的经济实力强,哪里的金融中心就强。纽约、伦敦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同样雄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国内城市,经济实力也处于全国前列,拥有令人称道的现代产业。金融是随实体经济需求而引发,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为实体经济输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城市金融业发展程度与经济实力倒挂的现象显然需要引起警惕: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带动如何,是否存在金融发展过热,会否引发系统性风险?

  • 厦门缘何处于第四梯队?

作为知名度较高的沿海城市,厦门的知名度甚至高于福建省会福州,但厦门的金融实力处于第四梯队,虽然位于第四梯队的头部,却出乎人意料。

分析厦门在榜单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可见,其在资本化程度、金融机构实力和民间资本活跃度上,与第四梯队的其余9个城市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与第三梯队的城市形成一定差距。

虽然金融业发展程度的得分较高,但是厦门的宏观经济实力和资金总量在30个城市中均处于较低水平。厦门2018年的GDP为4791.41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刚过万亿。虽然厦门的金融力与普通人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但厦门在金融业的发展规划依然较为进取。2019年9月27日,厦门市金融产业促进大会召开,并发布了“1+1+3”的金融政策组合,包括《关于大力建设金融强市打造金融科技之城的意见》(简称《意见》)、《厦门市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2019-2025年)》和《关于扶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厦门市金融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关于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对于新设立或新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5000元的落户奖励,希望把厦门建成服务两岸、辐射东南亚、连接“海丝”、面向全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打造金融科技之城。

07 争夺金融资源,抢滩金融中心

近两年,城市对金融资源的争夺空前激烈,通过梳理30个城市近两年的金融布局可以发现,超过80%的城市均出台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超大型法人金融机构的抢夺则更为激烈,此起彼伏的落户奖励,一山高过一山。

同时,各个城市也纷纷喊出建立金融中心的目标,根据自身资源和特色,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产业金融中心及特色金融中心等不同的定位。除此之外,一大批金融专区、金融地标性大厦也不断涌现(表5)。







各个城市一般都按照法人金融机构的实缴注册资本给予落户奖励,奖励数额也不断企高,从1500万元到5000万元,再到6000万元……

目前落户奖励在1亿元(含)以上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大连、青岛、济南和武汉,其中,济南的落户奖励最高补助1.2亿元,是目前的最高纪录。

金融机构的聚集是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前提和要素,也会给当地企业带来更加便利性的融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因此,大型法人金融机构往往成为城市争夺的“香饽饽”。

虽然落户奖励节节攀升,但目前收效似乎并不明显。因为金融机构选择落地何处,需要考虑城市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实力、资本市场活跃度、金融机构聚集度以及营商环境等等要素。因此,城市提升综合实力、优化营商环境才是吸引金融机构落户的关键因素。

除了对金融机构总部和相关人才落户在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外,推动金融中心建设,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发力,抢滩金融中心的竞争在城市间也颇为激烈。

  • 国际金融中心

目前,在金融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中,提及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六个,分别是上海(打造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南宁(中国-东盟金融城)、长春(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西安(建设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加快建设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重庆(打造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中心)。

  • 区域金融中心

除了国际性金融中心,也有城市根据所处区域优势,提出区域金融中心,包括武汉(奋力迈向中部金融中心)、厦门(建成服务两岸、辐射东南亚、连接“海丝”、面向全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打造金融科技之城)、南昌(区域性金融中心)、郑州(区域现代金融中心)、沈阳(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广州(区域金融中心)、济南(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合肥(长三角西翼区域性金融中心)、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南京(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随着北上深全国性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也已经进入跑马圈地的时代。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求同存异,真正实现金融中心的目标,成为各大城市未来建设的挑战。

  • 特色金融中心

北京在金融业目标定位上,提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杭州提出加快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打造财富管理和新金融创新中心;青岛提出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城市;太原在2016年提出打造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大数据中心。

虽然各地均高喊金融中心的口号,但有的金融中心正在初绽光芒,如杭州钱塘江金融湾,更多的金融中心目前还收效甚微。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高效、金融信息灵敏、资金流动自由之地。因此,中国是否需要这么多金融中心,又有多少城市能够建设成真正具备实力的金融中心呢?目前统计的30个城市中,提出建设金融中心有24个:东北三省共有4个城市提出要建设金融中心,中部8个省会城市有7个提出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多个省内,有临近的两个城市分别提出要建设金融中心……

放眼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也没有如此密集的金融中心布局。或许,相比纷纷抢滩金融中心,各地不如围绕有实力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区域,推动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应该考虑集聚、辐射和配套环境三个方面,既能聚集金融资源,又能体现辐射服务,还能有与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配套环境。同时,也有专家建议,各地在打造金融中心时,需要考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考虑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形成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有辐射能力的差异化错位金融中心。

08 金融实力分化严重,警惕金融风险

从新财富的城市金融力排行榜可以看出,四个梯队城市间的金融实力分化严重,北上广深不仅经济实力强,也聚集了最多的钱、最多的金融机构、最多的产业和最多的富人。第一梯队的北京具有金融机构总部优势,上海金融产业发达,深圳民营经济有活力,兼具高科技和新兴产业;第二梯队的6个城市也实力不凡,广州家底雄厚,目前暂时领先;杭州金融科技发达,正在挑战广州;重庆和成都的发展势头也较猛,南京的资金总量和产业实力也不错。第一梯队处于头部,第二梯队正在奋力猛追,第三、四梯队的20个城市内部差异较小,但无论从资金总量、产业实力和金融业发展程度,都与前两个梯队差距较大,分化严重。

保罗•科利尔(Paul Collier)在《资本主义的未来》(The Future of Capitalism)一书中强调称,城市群的网络外部性(the network externalities of agglomerations)是另一股自然生成的力量。伦敦、纽约和加州湾区等发展成功的都会区都能够生成强大的闭环反馈机制,从而吸引人才的加入。这让落后地区的产业和人口陷入不利境地。城市群也能够创造“租”,这“租”不仅包括不动产的升值,还包括收入的增长。

垄断性的“租”不仅是自然生成的、令人忧虑的经济力量的产物,它还是政策的结果。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教授罗伯特•伯克(Robert Bork)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只要商品价格维持在低位,垄断性的大公司便不会再觉得有何不妥,然而大树还是会挡住小树苗生长所需要的阳光,那些大公司也会对刚成立的小企业产生同样的影响。

在我们的榜单上也可以看到,金融实力处于第一、二梯队城市的发展,吸引了人才、产业、大机构的加入,从而产生了强大的闭环,让中西部、东北等落户地区的产业和金融实力处于弱者更弱的地位。虽然第三、四梯队的城市也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法人金融机构的落户,但是差距并没有因此缩小,由于急功近利的冒进政策,甚至会损害当地经济。

在我们的金融力榜单上也可以看到,第四梯队出现了金融业发展程度与城市经济实力倒挂的现象;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很多计划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金融业GDP的增速高于地区GDP的增速。而且,从30个城市的人民币存贷比可发现,有7个城市的存贷比超过100%(表6)。其中,呼和浩特的存贷比达137.9%,南昌的存贷比也为112.7%。在城市存贷比高企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城市的农商行资产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不良贷款率上升。金融业发展较快,虽然表明城市在扶持、壮大金融业发展方面取得成效,但潜在的金融风险也需要警惕。

国际清算银行(BIS)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切凯蒂(Stephen Cecchetti)和艾尼赛·哈鲁比(Enisse Kharroubi)在2015年为BIS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融行业在发展到某一水平之前对生产率增长是有利的,超出那个水平之后便会成为生产率增长的拖累,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对总生产率增长是有害的。”在他看来,当金融行业快速增长的时候,有才华的聪明人涌入这个不事生产的行业,是一种对优质人力资源的错配。

金融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意义非常大,特别是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方面。通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来支撑城市产业发展,以不同形式、业态的金融,服务于当地企业、产业和居民,其结果最终也会体现在城市的宏观指标上。但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立业之本,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

一二线城市的金融资源、金融中心之争的号角已经吹响,哪些城市能够以实体经济为本,壮大金融实力,获得长足发展。

未来城市间的金融格局还将产生何种变更?我们拭目以待!

备注:原题目为《中国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它们凭实力霸榜,北上深之外,这些城市也有姓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acilG8BxtCz63RLUh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