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雅?何谓俗?古人有言“雅俗二者难兼行”,今人又曰“大俗即大雅”,不一而足。今天的事儿我们不去讨论,单说在古代,由于风气不如今天开放,等级差异明显,因此能一身兼备雅俗者,那可真是少之又少。不过,还真有这一位绝佳人物,能够在大俗大雅之间无缝衔接、自由转换,并因此而被称赞为“天人”。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曹植曹子建。
说到曹植,我们能想到很多,但大多是比较雅的,比如“才高八斗”,比如《洛神赋》、《七步诗》等等,这样“骨气奇高”的人,又是如何俗呢?
别急,我们先来看一件文物,想必看到它,大家都会心一笑,因为它太常见了,在许多的历史教科书都能看到。它的时代为东汉,一般被称为陶说唱俑,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国博藏俳优俑
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将其称为说唱俑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说唱这种艺术形式在汉代还未形成,更准确的说法是“俳优俑”。
俳优(pái yōu)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源于先秦,在两汉时发展成熟。表演者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制造娱乐效果。俳优在汉代非常流行,上至宫廷,下到民间,都喜欢欣赏。上面的这件俳优表演者为男性,他赤着上身,大腹便便,手持手鼓和鼓槌,面容表情十分的滑稽,这正是俳优的表演方式。
不过我们也能明显看到,俳优在当时是一种非常俗的艺术,从事它的人,地位也不高。《韩非子》说:“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说白了,俳优跟侏儒差不多,都是给主子逗乐解闷的。
唐·彩绘侏儒俑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猜想,难道说曹植俗的一面跟俳优有关?没错,还真是这样。
我们还必须提到一个人,邯郸淳,邯郸为复姓,淳是名。史书记载,邯郸淳这个人很有才华,“博学有才章,又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除此之外,还擅长书法,在娱乐领域也颇有心得。总之是一位名士。可惜,名士生活的时节不好,赶上了董卓和李傕郭汜之乱。初平年间,邯郸淳从原本安稳的关中外出逃难。
他去了哪里呢?荆州。东汉末,许多名人往相对和平稳定的荆州逃难,最有名的莫过于写下“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邯郸淳正是跟王粲差不多同时逃往荆州的。荆州当时在刘表治下,给这些名士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安身之地。
不过没多久,刘表病故,曹操大兵南征,荆州望风而降。王粲和邯郸淳这些人就统统归了曹操,反正他们对刘表家也没什么真情实意,换个主公很平常。
邯郸淳名气大,曹操跟他聊了聊,发现名不虚传,很喜欢他。与此同时,曹丕也动了心思,他打算求曹操把邯郸淳给自己。干啥用呢?是列入自己的文学官属中。没想到,曹植同样跟曹操求取邯郸淳。瞧瞧吧,人怕出名,更怕名实相副,以至于父子仨人夺一个,比传说的甄姬受宠还真实。
曹操估计还是心疼曹植更多一些,就派邯郸淳去曹植那里。
曹植大喜过望,请邯郸淳坐下,不着急说话。当时正值赤日炎炎似火烧,曹植让人拿来水,好好洗了洗,然后扑粉打扮,解下头巾和衣带,居然在座前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他表演了些什么呢?史书记载是“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根据学者的考证,所谓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是指健身类舞蹈和杂耍活动,反正都不是“上等人”干的。而诵俳优小说,就是直接模仿俳优表演了,类似于讲了一段单口相声一样。
我们可以想想,曹植何许人也?是当时中国真正的男一号的爱子对吧?这样的人,居然放下身段,在进行着最俗的表演。邯郸淳估计得吓一跳,世人言曹公子大才,怎么是这样的一位主儿呢?
东汉·杂耍画像砖
曹植表演完了,还专门问邯郸淳:邯郸先生觉得怎么样啊?
随后,曹植重新穿戴好衣冠,整理仪容,大大方方地坐下,跟邯郸淳开始了神侃,从天地诞生聊到古今名人,从诗词歌赋聊到当代政务,最后还对行军打仗发表了一番高论。光聊天可不行,他还让人送上美酒烤肉,一坐之间,居然没人能够接上话。
一直边吃边聊到傍晚,邯郸淳才回家。这回他是真的服了,见人就夸曹植,称他是“天人”也。
为何曹植要给邯郸淳表演这么“俗”的节目呢?
马前卒认为,曹植对邯郸淳的心态,纯出自天真的神往,如同赤子之心,要将自己所擅长的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以期博邯郸淳一笑。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做法,当然是曹丕不会有的。只有“天人”曹植,能够兼具大俗、大雅之气质,并且能够在二者之间自由转换。
这里面,难的不是技巧,也不是知识储备,而是心态。久居庙堂,众望所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若换成别人在曹植的位置上,自然要谨小慎微,端着公子身份,断不肯表演俳优杂耍。而曹植落拓不羁,随心所欲,于是肯不顾身份,不顾众人眼光,为真正喜欢的名士表演最俗的节目,在马前卒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雅。与之相比,随后的高谈阔论,似乎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文献:
裴注《三国志》
王齐洲,李平.曹植诵俳优小说发覆[J].学术研究,2013(05):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