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啦!东西南北好货色,尽在古代大市场

2019-12-06   考古军中马前卒

商业活动起源于史前时代,到了历史时期更加繁荣。传说中,自商部落王亥首创驾驶牛、马车等交通工具长途运货,四处做买卖以来,其他的时代弄潮儿也不甘落后,纷纷追赶学习。如王亥一般东奔西走的商人群体已经不在少数,他们驾驶着牛马车拉货,在市集上忙得热火朝天的景象也被记载了下来。《六韬》说:“殷君善治宫室, 大者百里, 中有九市”;《太平御览》中也提到殷“宫中九市, 车行酒, 马行炙”。

除了牲畜拉车的流行之外,我们更该留意到,商周时期都邑中已经出现了“市”或“肆”,也就是一块专门的、集中的、由政府统一管理的,进行商业活动的区域。此外统治者开始推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和手工业者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监管,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打工(相当于国企员工体制内工作)。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至春秋早期。



从春秋中期开始,官商中的私人势力或者私商的力量逐渐扩大,成为了一股活跃的新兴社会力量,其中郑国便是个典型的例子。郑国的商业何以发达?早在郑桓公跟随周天子迁至中原时,就与商人订立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左传·质誓》)意思是只要你们商人不背叛国家,那么我也不对你们强取干涉;你们有什么宝贝发了多少财,我一概不管。公元前 627年,郑国的牛贩子弦高去周地做买卖的途中,在边境撞破了想要偷袭郑国的秦军,他一方面假托君名,用牛来犒劳秦军,一方面派人快马加鞭给郑君报信,成功地拦截了一场战争。公元前597年,在楚经商的郑国商人甚至打算用货车营救被俘的晋国大夫荀莹,彼时商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弦高退敌


到了战国时期,商业更为发达。《荀子·王制篇》写道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

意思是东西南北的珍奇物产,中原的市场上都有,根本不用自己生产就能买到生活所需的一切,像不像今天的某宝呢?

关于交易的时间,《周易》里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为市的交易习惯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下来,唐代文人李远曾著《日中为市赋》,描绘唐代市场的繁荣景象。数千年后,关于赶集的童年回忆也留在了很多人的脑海里,甚至到了今天,在部分村镇地区,人们仍以集市为主要贸易模式。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集市的繁盛,货品的丰富,人们的热闹大概不输于还没走远的双十一以及即将到来的双十二。

汉画像石·集市图


随着西汉的建立,天下终于重新一统。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尽管刘邦曾经有意识地鼓励农业、抑制商业,但集市贸易仍然逐渐繁荣,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升。桓宽在《盐铁论·散不足篇》里写道:

“古者,衣服不中制,器械不中用,不粥(即鬻)于市。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 ,唐锑(即唐梯,一种杂技)追人 ,奇虫胡妲。”

由这段记载可知,汉代的集市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奢侈品”,也就是虽然精美但并不那么实用的东西。集市上的货物真是琳琅满目,更出现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让人目不暇接。汉代集市大多为民众聚集自然形成,也有部分在大城市里的由政府或相关人员规划建立(有完全政府规划出资建立的,有官员规划并出资建立的,也有百姓申报获批自行出资建立的),其中又根据所售货物种类不同,分有专门的马市,书市,酒市,铁市……到了东汉还出现了夜市文化。


鎏金铜羊灯·汉


要问汉代地市场到底有多好玩有趣,就不得不提昏庸贪玩的汉灵帝曾“于后宫与宫人为列肆贩卖”,连堂堂皇帝,都忍不住去搞集市模仿秀,所以说应该是能让一国之君荒废朝政的级别吧。可能有读者会好奇,大家都必须去市场买卖吗?难道就没有贩夫走卒随地支个小摊子做起生意吗?万一人家想节省市场管理费呢。有啊,但那已经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我们后面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