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源于保持神秘?隔绝病毒?不不不,是守护神圣

2020-02-06   考古军中马前卒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病菌通过空气传播会使伤口感染,于是他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能掩住口鼻的纱布罩具。虽然病人的伤口感染率随之大为减少,但这种简易的装备非常容易被唾液弄湿并使佩戴的人呼吸不畅,于是医学界开始不断革新,比如:英国的外科医生尝试着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的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法国的医生首次制作出了多层纱布的口罩;增加环形带子使口罩可以挂在耳朵上……


佩戴口罩的警察


不过当时的口罩只以遮盖嘴部为主,对于是否遮住鼻部并没有严格要求,直到1918年,几位专门研究治疗传染疾病的医生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明确了口罩的使用规范:覆盖范围需要从眼睛下部到下颌,并且湿润了必须更换。20世纪,由于传染病和雾霾,口罩开始从医院走入千家万户,让公众得以阻挡病菌或抵御有害气体的侵害。

中国历史上,关于口罩的记录有哪些?

1910年,晚清政权摇摇欲坠。以哈尔滨为核心的东北地区突然爆发烈性瘟疫——肺鼠疫,而鼠疫的特效药是在33年之后的1943年才有的,就是链霉素(streptomycin)。换言之,当时根本没有药能控制鼠疫。除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时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伍连德设计了一种可以阻断呼吸道传播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一块吸水药棉。这种口罩成本极低易推行,为最终成功控制鼠疫立下了汗马功劳。

伍连德设计的口罩


据马可·波罗的记载,早在13世纪的中国元朝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曾使用过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马可·波罗游记》)。



还有更早的吗?有的。

200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东北郊发现了一座北周(557-581年)时期的墓葬——安伽墓。根据墓志内容可知,墓主人“安伽,字大伽,姑藏(今甘肃武威)昌松人”,曾任“同州(今陕西大荔一带)萨保、大都督”,他是来自于中亚安国的粟特人。其墓葬形制与北周时期皇帝及高官贵戚常用的相符,都是斜坡墓道,5个天井及穹窿顶单室墓,只有两道砖砌封门比较少见(一般为土坯封门)。


安伽墓墓室结构


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墓室石门上清晰得呈现了祆(xiān)教祭祀场面:

正中部为火坛,由三头骆驼(一头面前,两头面东、西)均背负莲瓣须弥座及置薪燃烧的圆盘。骆驼座两侧各有一位祭司,他们上半身为赤裸人身,下半身为鹰身,双翼伸展上翘,并且佩戴口罩


安伽墓石门门额雕像


戴口罩的祭祀


通过研究其他考古材料,我们发现这样佩戴口罩的祭司形象并不少见:

比如隋代虞弘墓椁座前壁正中,刻有两个戴口罩的半鹰半人祭司;日本美秀美术馆藏围屏石榻中的石板上,亦刻有一位口罩祭司立于火坛前……

很明显,在这样的宗教图案中出现口罩必然是宗教原因,而非因为北周风俗,所以我们应该在祆教的历史中找口罩的源头。


美秀博物馆藏围屏石榻上的祭祀形象


北周史君墓石堂上的祭祀形象


祆教,又名琐罗亚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曾是西亚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在中国一般人们称其为拜火教。祆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秩序与真理的化身。在神的造物中,最有力量的就是光明的象征——火,他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儿子,是光辉,洁净,充满活力的神圣存在,因此,教徒们以 “火”为崇拜对象。

伊朗波斯波利斯的阿胡拉·马兹达雕像


教中专门负责圣火与祭祀的高级管理人员称祭司(安伽墓石门上半鹰半人的形象),他们主持祭典,行仪礼,敬圣火,使其长明不灭。在公元前6世纪的拜火教经典中,明确提出“人的体液包括呼出的气都是不洁的”,看来祭司们戴上口罩是符合教义的,正是为了避免这种不洁玷污神灵。

公元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亡于穆斯林,琐罗亚斯德教教徒们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大批虔诚的教徒逃离波斯,向东迁徙,经由新疆传入我国内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都曾盛行。后在唐代会昌五年的灭佛运动中,祆教与本土和外传的其他宗教(佛教,道教,景教……)等一切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残余部经五代,两宋后,销声匿迹。至于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所写的明教(摩尼教),虽然起源于琐罗亚斯德教,但教义广泛融合了多种其他教派的思想,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