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多采撷,味甜足人尝——你不清楚的蜂蜜史

2019-12-21   考古军中马前卒

1983年,一件罕见的蜜蜂化石在山东省莱阳市北泊子村面世,经考古学家鉴定,这块化石至少有着2300万年的历史。看来,从那时起,直到近2000万年后原始人类诞生,蜜蜂都只是孤独地守着它们甜甜的秘密。


蜜蜂化石


一、从大自然的礼物到人的智慧

祖先们与蜂蜜的相遇完全是场意外。我们可以想象,可能是在野外采集或者爬树时有人不小心捅了蜂窝,手中沾了些黏黏的并散发香气的东西。好奇心驱使着先民尝了一口,甘甜的滋味瞬间征服了人们,连随即到来的蜜蜂的攻击也不在乎了。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搜索这种无需加工的可口天然糖。

我国幅员辽阔,到处都有蜜蜂酿蜜的身影,正如明朝宋应星所言,“凡酿蜜蜂普天皆有。”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写道“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南方地湿,多在木中,故多木蜜。


其实除了在地中作房,酿出的蜂蜜“色青白,味碱”的北方土蜂;在山林中“悬树枝作之”的南方木蜂;在竹林里结巢酿出比普通蜂蜜甜一倍(“甘倍常蜜”)的四川竹蜂;我们还有不畏高峻在山岩处酿蜜于石头上(故称石蜜或岩蜜)的岭南蜜蜂

但不论想要取得哪种蜜都很困难,不但要攀爬,还得会防蛰。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记载了用长杆系木桶,用长杆戳破蜂巢,使蜂蜜顺着杆流入木桶的强攻法(“用长杵系木桶,度可相及,则以杵刺窠,窠破蜜注桶中”);《岭表录异》里则写下了人们全身穿上草衣,用烟火熏散蜜蜂再下手的智取法(“土人采时,着草衣蔽身,以捍其毒蜇。复以烟火熏散蜂母,乃敢攀缘崖木断其蒂”)。


传统的野外采蜜


既然天然蜜割取如此艰辛,能不能像养猪养家禽一样养蜜蜂啊?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东汉年间,蜜蜂饲养业诞生了。据晋《高士传》载,东汉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我国第一个养蜂者姜岐横空出世,他不但自己探索出一整套养蜂的方法,还传授给大家,振兴了养蜂业(“以畜蜂豕为业,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家养蜂业的兴起,改变了从前蜜由天赐的状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二、作点心,作药品,作礼物,样样皆可

不论是直接使用,还是制作糕点果品,亦或者在烹饪时作为添加剂,蜂蜜的表现都让人惊艳。公元3世纪的《礼记·内则》中有”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的记载,意思是蜂蜜这种甜甜的美食适合孝敬父母;春秋时期的童谣歌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可见蜂蜜已经是家喻户晓,幼童皆知的美食;屈原《楚辞》里有“粔籹蜜饵,瑶浆蜜勺”之句,其中粔籹(一种由蜂蜜和米熬煮而成的点心)、蜜饵(蜂蜜饼)、舀酒蜜勺就是蜂蜜广泛出现于宫廷贵族生活的写照。


如果想要简单一点,那就直接食用或者冲水饮用。东汉末年,袁术窃号称帝,一度风光无限,却引来众诸侯的一致讨伐,穷途末路时,正值盛夏,“欲得蜜浆,又无蜜”。曾经锦衣玉食的天子,沦落到连口蜜水都喝不到,不由得悲愤感慨“袁术至于此乎!”而后吐血身亡。

到了宋朝,人们开始大量用蜂蜜浸渍水果生产蜜饯凉果,不仅味道好,还可以防止变质,方便远程运输,保存更长时间。

五十二病方


作为药品,蜂蜜的表现也是极为出色的。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记载着我国最早以蜜为药的证据。之后从名医张仲景(汉),陶弘景(南梁),到陈藏器和孟诜(唐)再至李时珍(明),无一不肯定蜂蜜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比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蜂蜜生凉熟温,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气,故十二脏腑之病,罔不宜之。

从古至今,人们都看重和喜爱蜂蜜,以蜜为礼表达情谊的事情自然就不少见。《吴越春秋》中写道:“越以甘密丸糖报吴增封之礼”,这是直接把蜜制品当成郭利馈赠;西汉初年,南越王献汉高帝诸礼中就有“石蜜五斛”,使得“高帝大悦,厚报遣其使”(《西京杂记》);东汉光武帝刘秀一直记得未发达前与故交朱祐在长安一起买蜜的场景,登位后便送了朱祐一石蜂蜜,并言“何如在长安共买蜜乎?” 想来收到蜂蜜的人,都感受到了愉悦和甜蜜。



“咀嚼华滋,酿以为蜜,凝如割肪。冰鲜王润,髓滑兰香。穷味之美,极甜之长。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灵娥御之以艳颜。”蜂蜜味道美,药效好,作用广,千万年来,人们从未停止对它的赞赏和喜欢。作为人类食用时间最长的糖,蜂蜜也早已成为了一种隽永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