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儿子的人,姿态一定要低一点

2019-12-06     陈妍妈妈

亲戚家的一个妹妹,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去医院检查了,是男方的问题。但尽管这样,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为男方家里生。

这几年,妹妹把所有的钱都耗在了做试管婴儿的这个大头上。做过试管的人可能知道,这种事绝不是一次就中的,要一次次跑医院,打针抽卵子。总之,虽然生不出孩子的问题在男方,但承担这个痛苦的最后责任人却是女方。

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今年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女儿。

这样千辛万苦得来的女儿,婆婆一万个不高兴,这边刚从产房里推出来,那边就琢磨着再生一个二胎。

先且不说二胎能不能保证是儿子,就说这个二胎的成本也太高了。何况不仅仅是钱,还有女方的身体。所以月子里婆媳两个人就弄得不愉快,婆婆不帮忙带孩子,媳妇吃了力弄出了大出血,又送到医院躺了好几天。

不过,我今天想说的并不是婆婆的重男轻女。当然。我是不明白生不生儿子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年头生女儿是福气,生儿子的才是“弱势群体”。

就拿我家来说,这个星期我又被老师留下来了。老师说儿子把教室里一面窗户的窗帘整扯下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肯定是他上课闲着无聊,去扯窗帘的拉绳。还好,儿子比我想的要好一点。他说是因为老师上课时让靠窗的同学帮忙拉一下窗帘。靠窗的那一边有好几个孩子,人家拉了没事,只有他把整个窗帘都拉下来了,这得多大的劲儿啊!

我问老师怎么处理,老师说之前别的班有个类似的情况,是人家爸爸自己来学校修的。我家指望我修是肯定不行的,一是窗帘很高二是我也不会,老王也不在家,能做的只有赔钱了。好在老师说,会向学校后勤反应这个情况,看具体怎么处理再通知我。

这件事还没处理完,那边同桌小朋友的妈妈就手机上找我,说儿子拍人家屁股。

我掐指一算,儿子进小学到现在也不过一年多,可我已经基本上把他们班孩子认识了个七七八八。我一不在家长群活跃,二不是家委会成员,之所以认识人家小朋友,还不是因为这一年多以来,儿子跟那些孩子发生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问题。

自己摔倒、流鼻血、拉裤子什么的都不包含在内,单跟同学之间的,有用做橡皮泥的塑料小刀具划了别的孩子手的;有吃饭撞翻别人餐盘的;有体育课拉跳绳打掉别人门牙的;有在教室追逐,其他小朋友被窗帘绳勒伤脖子的……总之,所有你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都有可能发生。哪天能顺顺利利地放学接走,我都要谢天谢地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姿态一定要低啊!

第一时间认怂,道歉。跟对方孩道歉,更要跟对方家长道歉。有一次儿子跟一个小朋友打闹,对方因为比较瘦,推了儿子一下,但是儿子把对方弹开,那个小朋友的嘴唇撞到了桌角,破了流了好多血。老师告诉我时,对方小朋友已经被接走。我买了营养品打到对方,跟对方打招呼道歉。对方没有收,但看得出来非常生气。

严格说,儿子也不是故意的,但为什么要道歉呢?因为虽然并无恶意,

在教室里打闹也不对。何况,如果追究起来,这个严重的后果本身,就是在教室打闹造成的。也要让儿子自己吸取这样的教训。

道理是对的,但我心里仍有为难之处。怕说重了,让孩子心里太有负担,又怕说轻了,孩子不当回事。

总之养儿子,天天都有新花样,处处都有妖娥子。不管是什么,姿态低就没错了。只有姿态低了下来,才能听到孩子真实的想法,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才能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再把社会生活中那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传递给他。

儿子小时候姿态低,长大了更要低。小时候儿子闯祸,还只是道道歉什么的,长大了是要全方位立体化360度无死角竞争的。(当然这里的“姿态低”,土豪父母不包含在内)特别是面临男多女少的现状,在家庭财力实力都没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如果不想儿子“注孤身”,那父母最好姿态就低一点。

要明确,不是只有你家儿子最了不起,女儿也是人家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人家二十多年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女儿,凭什么到你家就得做饭洗衣又生娃。不求男孩父母对媳妇视若己出,至少也要做到互相尊重吧。

再说硬性的条件,就算男性一时收入高,就算女性一生要面对经期、孕期、哺乳期的三大考验,可耐不住女性就业的范围广,待机长啊。进她们可以自主创业,又或是做公司高管,无论年入百万,还是财务自由不是梦。退她们也可以做家务带孩子,金牌月姨、住家保姆的收入也不少。但反过来看男性呢?如果不在年轻时努力赚钱,那么到老了就要努力讨好老太婆了。


所以啊,好容易生的女儿,不要不知足,应该偷笑。至于像我这种生了一个儿子,且不打算生二胎的人来说,姿态一定要能低则低,最好低到尘埃里面去。要有尽最大能力培养儿子的决心,也要有尽最大努力帮儿子收拾残局的觉悟。

如果要问这样会不会显得太自卑?不存在的,父母要明确,生了儿子之后“自尊”这样的东西,就没有什么用了,顶多是将来给儿子的自尊当垫脚石。什么意思呢?能够低头的人,一定要具备巨大的勇气,而能够抬头的人,则一定是具备了坚强可靠的实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890Km8BMH2_cNUgXU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