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晚上又为写作业的事跟儿子吵了一架。
起因是他写计算题的时候错了两条,根据我们之前“错1罚5”的约定,他应该再写10条计算题。我看到下面的一页还有11条正好写完,就让他顺便把多出来的1条也写了,但是他说什么都不愿意,僵持之后我就没崩得住。
我问他,只是多1条很简单的口算题,为什么不写。
他说,就是不想写,多写1条就是让我占了便宜,他吃了亏。
真正惹火我的就是这句话,我说,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跟我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不想写就不写,不想上学就不上,而且干脆以后都别写了,学也别上了。
接下来,我又罗列了他的N条“罪状”,
比如,看电视玩游戏,说好了10分钟,可每一次都不是到时间就停下来。我能理解,正好快看完一集,或者正好赶上一个关卡,所以我都会给他放一会儿水,好让他正好能够结束。可是我一让他写作业,他就连一个笔划都不肯写……
我还说他是他们全班甚至全年级,回家作业最少的小孩。(除了学校的课内的回家作业之外,我几乎不会布置其他的作业。)不相信他可以自己去问。可是他为什么连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不肯做。
我非常生气,生气为什么写个作业也能让儿子有一种做买卖讨价还价的心理,也很伤心,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和养育终究都是错付了,儿子怎么就无法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儿子也很伤心,很生气,哇哇大哭,但坚决不觉得自己错,他觉得我在无理取闹,就为了给他加作业。
闹到9点,我让他自己上床睡,明天自己跟老师说不去上学。他扭捏着不情愿,我便趁机给他一个台阶下,说如果要上学,那一定得把作业先完成。后来他还是重新写了一页计算题,并且全部订正好才睡。
今天早上送他上学的时候,我问他,我们和好了吗?他说和好了呀。
我又问他,后不后悔选我当他的妈妈(他之前说过想把我换掉)。他说,不怎么后悔。我理解的“不怎么”就是大部分不后悔,小部分后悔,这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了。于是我又问他,那你觉得我后不后悔选你当我的孩子啊?他说,肯定后悔死了吧!他这么说的依据无疑是我昨天晚上的表现。我回答说,没有。
我说“没有”,不是出于安抚的心理,是真不后悔。因为这次吵架让我想明白了一件事。
2、
看过上一篇推文(用爱和自由养大的孩子,为什么也会走极端?)的人可能知道,我这些天一直在想,为什么张一得那么优秀的孩子也会自S?当然真正的原因只有张一得自己知道,所以这个问题对于吃瓜心态的人来说已经无解。
但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昨天跟儿子吵的这一架,让我对理解张一得的故事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 第一、父母养育孩子的标准太单一,目的太明确。
不仅学习成绩好,还有运动特长,温良恭俭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张一得,几乎是所有中国父母都想要的孩子。
(图片来源:@一得他爹育儿故事)
而且更可怕的是,随着现代科技和文明的发展,成年人都以掌握一套快速培养孩子成“才”的方法为荣,这有点类似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给我一打健康儿童,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为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但孩子终归不是机器,无论外界给他们灌输什么样的教养理念,他们还是要通过自己的消化理解和吸收,建立起自己世界的平衡——也就是自己寻找到生存的意义,并按照自己的平衡再对外界其他的人和事做出相应的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呈现的世界越多元化,那么孩子建立的内心平衡就会越全面,越牢固,他们会知道,如果自己学习不行,身体好也可以;身材不好,如果能风趣幽默也一样可以受欢迎。
再说简单一点,就是孩子最终变成什么样子,跟父母的教养有关系,但并不绝对,因为孩子不是机器,孩子是一颗种子,即便种在相同的土壤也会因为自己先天的特质,从而长成不同的样子。
张一得的问题,或许是爸爸从小给他呈现的世界太单一了,以至于他内心建立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很容易丧失信念感。
- 第二,父母容易受“做任务“的心态所累
网上经常有人用玩游戏来类比父母养孩子,比如,生二胎是因为父母把大号的技能点加错了,于是弄个小号重新加。
有人说一得的爸爸,一得S了也不伤心,是因为反正游戏有存档了,一个号废了,可以接着练小号。
这种说法自然是对父母非常的不公平,但需要警惕的是,父母在养育孩子时的确会带着一种“做任务”的心理 ,比如,经常催婚催生的父母,都明确有一种“做任务”的心态——别人都打到这一关了,为什么我不行?
这种“做任务”心态最大的坏处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没有真正享受那个过程。
可是,最后的那个结果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我们父母养育孩子最大的乐趣也并不在于达成通关任务,而在于好好享受那个陪伴的过程,无论是他的气你半死,还是他突如其来的温暖打动了你的心,都是组成过程的一部分。
第三,父母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情绪
我们常说,父母要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但其实孩子也要能看到父母的情绪,特别是那些已经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年纪较小的孩子,建议父母不要对其发泄情绪。)
一得爸爸说尊重一得的任何决定,包括这最后一个决定,可以看出他对一得的爱,一直以来都是温柔而坚定的,这需要一个成年人多年如一日的情绪稳定。但这种稳定的背后,是不是一得觉得爸爸的悲喜并不与自己相通,他在为自己没办法为爸爸分忧解难而焦虑。
回到我自己的问题上来。
昨晚我跟儿子争吵的点在于,他在严守内心“错1罚5”的秩序,而我说的全是我的情绪和委屈,比如,我放水让他多玩几分钟游戏,他却不愿意多写1条计算题,还有从来不给他增加课外负担等等。这些是我的妥协,但不是我真实的意愿,所以我心里就会有委屈,而且这些委屈不是昨晚的一瞬间才有的,是一段时间的累积后在昨晚的一场爆发。
其实,我完全可以不给他放水,也严格执行我们之间的约定,或者也可以每天适当地给他刷一刷题,巩固一下课堂的知识,这样就不必因为之前的妥协,变成昨天让儿子多写1条题目的筹码,也不会让儿子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自从有了孩子,父母就会重置自己的人生序列,并且总是习惯把孩子的需求排在自己的前面。可是这种做法一来未必就是对孩子好,二来也容易让自己陷入长期自我牺牲和隐忍的负面情绪中。以致于让它们有机会积少成多地变成一场灾难性的爆发。
欲望和需求并不可耻,父母不要羞于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绪,相反,父母只有先把自己的情绪整理清楚了,再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时才会更有效率。
不要再被“父母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孩子”这句话给唬住了,无条件接受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应该先无条件地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我才能很诚恳地对儿子说,不后悔选他当孩子,而且觉得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因为这一天不管是生气还是开心,都是不一样的滋味。就像做菜时的调味料,有的甜有的咸,还有的可能是辣和苦,这些人生百态的滋味都要自己一一亲口尝过才能知道。
儿子蹦蹦跳跳地进了校门,昨晚他心中凌乱的秩序又恢复了平衡,看来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
作者介绍:陈妍,各类电影爱好者,亲子关系旁观者,育儿内容提供者。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