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要问现在什么综艺最下饭,那么《吐槽大会》、《王牌对王牌》、《婆婆和妈妈》、《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些话题不断的爆款节目肯定会拥有姓名,但是我最近却被一档新上的综艺吸引住了,它的名字也很励志叫《向上吧少年》。
跟其他的周播综艺不同,《向上吧少年》是周一到周五播出,而且每集的时长只有半小时,形式也比较单一,每集邀请两个小朋友分别乘坐电梯从第1到第5层进行闯关,同时孩子的父母和观察嘉宾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论。
《向上吧少年》的主题是青少年的生活力,目的是引导家长为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力培养理念,并传递健康而时尚的教育法则。
对于我这样的妈妈粉来说,吃着别人家孩子的瓜,下着自己的饭,实在再合适不过。
节目设置的5层关卡,分别代表了培养孩子生活力的5个方面,任务的难度也是按从低到高排列。
比如,第一层考察的是孩子的动手能力,设置的任务是让孩子1分钟内剥一个鸡蛋,或者倒一杯牛奶等;
第二层的家务能力,会让孩子在2分钟内整理好杂乱的房间;
第三层的生活常识认知的能力,场景设置的是超市,需要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从品类众多的蔬菜水果里挑出指定的蔬果;
第四层要考察孩子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去解决一个生活中会遇到的矛盾冲突;
第五层考察的能力更全面,需要孩子手脑并用地完成挑战。
这些关卡虽说是挑战,但节目中的场景远比现实生活简单。可就是这些生活中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我在看了节目后至少有三个“万万没想到”。
02
第一个万万没想到,我们的孩子生存能力竟然这么弱。
在第一层动手能力的挑战中,没想到竟然有好多孩子,没办法在一分钟之内完整地剥出一个煮鸡蛋,没办法在超市的规定时间里,准确分辨出韭菜和小葱。
孩子年龄小还情有可原,可有的已经是十多岁的小学生了,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霸孩子,他说自己只负责学习,所有的后勤工作全部交给妈妈来完成。
据他妈妈介绍,平时在家里,鸡蛋都是大人给剥好,而且还要把鸡蛋黄去掉,孩子只吃鸡蛋白。龙眼也是要剥壳去子地弄好,甚至连鱼肉都要把刺挑好,不然孩子不吃。
享受这样的待遇,一看就不是一般人。
果然,在前两关和生活能力相关的挑战,他全部失败。
直到后面动口动脑的关卡,才挽回颜面。
第二个万万没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竟然这么挑剔。
看了这个节目,我还有一个感受是,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不能是完美的。父母总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会不自觉地在自己心里横着一杆秤,用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找出并放大他们身上的缺点。
比如有一个胖胖的小男孩,顺利通过了五关的挑战。要知道所有参加节目的孩子中,能完成全部挑战的寥寥无几。
而且别看他胖,他一分钟可以跳200多个绳,是他们班的第一名,按说这样的孩子应该很棒了,但妈妈还是觉得不满意,说“就是太胖了,要是瘦一点就好了”。
不过就算这个孩子真的瘦下来,他妈妈可能也不会满意,因为她会找到孩子身上的其他缺点。
第三个万万没想到,父母比孩子更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节目中有的父母是包办型的,比如上面那个连鱼刺都要替儿子挑好的妈妈,还有的父母却把孩子的独立性看得很重。
比如,有个妈妈让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独自去坐网约车。
她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求孩子能够从小就独当一面,有她和没她都能活得很好。
独立当然是孩子都必须经历的重要一课,但也不意味着要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强硬的推出去,还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作为观察嘉宾的傅首尔和沈亦斐也及时指出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位妈妈,每一门兴趣班都坚持要和孩子同时上,不管孩子学什么,她都会跟着坐在教室里一块儿学,并且自认为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压力。
这个妈妈的观点就是,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她必须时时刻刻给予最好的陪伴,有些事如果她现在不做,害怕将来会后悔。
妈妈想要给予孩子陪伴的情感是真挚的,但就像兰海老师问的,妈妈到底是把自己主观的错误和正确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孩子成长中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真的值得思考。
03
生活力,我的理解就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向上吧少年》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孩子所有展现出来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自己的问题。
比如,那个不会做家务的学霸。当问及妈妈为什么要替他包办一切时,妈妈说,不帮他弄好他就不吃,孩子不吃会让妈妈感到非常焦虑,因为担心孩子会营养不良,所以只好替他做。
事事替孩子代劳,表面上是暂时解决了妈妈自己的焦虑,但长远地看实际是剥夺了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如果想要改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是学习还是家务都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做。
说起放手,我想起了日本一档跟拍30年的宝藏级真人秀——《初遣》,这个节目里的主人公是一个个第一次被父母派出去完成任务的孩子,他们其中小的才两三岁,大的也不过六七岁,但是他们的任务却一点也不简单。
不仅要自己穿过马路,自己乘坐公共交通,还要到达指定的地方,完成父母指定的各项任务。
望着孩子们小小的背影,他们的父母当然也会有不舍。那种感觉就像我家孩子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自己出门买东西。
虽然去的地方只是小区门外的小卖店,虽然我站在窗口就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线,虽然他全程带着儿童智能手表,但他第一次独立出门完成任务,我也是会放心不下。
但是父母再不舍,也要鼓励孩子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不过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在安排孩子的任务时,安全一定要放在第一位。《初遣》里接受任务的孩子,全程会由工作人员暗中保护,安全性远大于上面所说的让三岁孩子独自坐网约车。
04
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力,不是只有让孩子独自出门这一个方法,只要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让孩子参与于到家庭的各项工作之中就可以。
比如,去年疫情期间,快递不让进小区,每次都得自己去小区门口拿。我就趁机给了孩子很多锻炼的机会。
我让他戴上了口罩、手套之后,还给了他一个电话,告诉他拿快递的时候要核对单子上我们家的地址和名字,如果遇到其他问题解决不了,可以用电话跟我联系。
可即便这样,因为拿快递要走得比较远,所以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还是有点紧张。非常想和他一起下楼,悄无声息地跟着他。
在等待他回来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窗口看,直到看见他的身影出现在了我的视线内,才松了一口气。
有了第一次,以后再安排同样的任务就放心许多,老师来家访,也是他亲自去小区门口接。
我还尝试过跟孩子角色互换,让他自己做主当一天妈妈。早上我躺在床上让他给我做早饭,我听到一开始是他用刀切胡萝卜的声音,接着就是不小心割伤手的声音。如果平时,他一定会哇哇大哭,但可能是想到今天自己是妈妈,居然忍住了,还自己去拿了创口贴贴上。他后来跟我说,原来当妈妈并不是他想的那么轻松,那么随心所欲。
我不敢说儿子去挑战《向上吧少年》的五个关卡,就一定能全部完成,但至少在生活里我愿意给他尝试和学习的机会,而且通过这样的尝试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孩子的变化。比如 ,当儿子完成了第一次买东西的任务后,胆子明显大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在征得我的同意后,还花五块钱给自己买了瓶水喝。
如果说,我们养育孩子的乐趣,就是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局限,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么父母一次次的放手,就是孩子突破自己的最好时机。
龙应台在她经典的文章《目送》里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身为父母,我们谁不是在依依不舍中,一次又一次地目送孩子离开,因为我们知道,孩子既需要父母不变的守望,也需要被父母赋予相信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最终会变得无坚不摧,代替我们陪伴孩子走过余生所有的路。
作者介绍:陈妍,爱好看电影,观察小孩,吃瓜另种亲子关系,提供育儿内容。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