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老家的乡下小院

2019-08-13     邵家大院子

图文:漂泊的船

七月初十,回老家来给婆婆烧纸。

村头的水泥路被绿荫掩映,乡亲们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蔬菜。空气掺着泥土和农作物的清香,缠绵缱绻扑面而来。

我家大门的旁边有个套间,2005年,我刚嫁过来,公公婆婆收拾了一下套间,在这里住。这个床是婆婆结婚时,奶奶给做的,已经42年了。婆婆说,当时也没刷桐油,手一摸还掉颜色。

我女儿刚出生时,婆婆把姥姥接来,在这个套间并排铺了两个床。我们祖孙四代在一个院里住。

婆婆经常下地干活儿。我抱着女儿跟姥姥聊天。提起以前的事情,老人家的口头禅是“这事儿那事儿,那事儿这事儿”。我和爱人第一年做生意。婆婆就带着孩子住到堂屋。过年回来孩子小,不认我,我就和爱人在这里睡。

如今姥姥不在了,婆婆去年也去世了,公公住在堂屋。这间房成了杂物间。但以前的时光刻在了心里,从不曾忘记。如今睹物思人,空留一声叹息。

这两间平房是东屋,灶房。1995年建起的。刚建好时,在屋顶晒麦子,晒玉米之类的农作物。我爱人当时有十多岁,他在北边的套间住,夏天躺在屋沿上睡觉,在窗户上搭一个木梯子,在单楼看过一次杂技,学会了“倒挂金钩”。在梯子上学好多次。有一次,脚没勾住,掉了下来,摔懵了一阵子。从此,很少再做了。

2002年,跟我说媒时,妈妈说这个灶屋有点破。媒人传话说,结婚时就这个平房把楼板拆了再加高一些。到现在,婚也结了十来年了,孩子十多岁了,院子高,去灶屋还得下一步台阶,平房还是老样子。窗户扇至今还没装,冬天用塑料布,夏天用纱窗或者破凉席。

爱人说,这个房子当时建的仔细,我婆婆用棍一点点的敲土,二十多年了一点也不漏雨。怕一动楼板渗水了,得不偿失,多添麻烦。

我打趣说我也留着这房子,留给将来儿媳妇吧。咱灶房的“门槛”低,儿媳妇会不会做饭都行。

堂屋是2001年建成的,当时哥嫂刚结婚,有了小侄子。建这个房子时,一家人齐心协力。拉了一些外债。给我说媒时,公公婆婆就说了,家里过得急,有些外债。

正直善良的一家人,跟现在许多人不一样。我知道有一户人家,其实负债累累,吹嘘自己有钱。把儿媳妇养成了“少奶奶”。好吃好喝好玩的供着。

自从结了婚,我和嫂子都是知道家里的情况,我俩都争着做饭。嫂子1998年底嫁过来的。嫂子说,家里穷的当时一年吃不了 五斤油。我俩不攀比,不啃老,省吃俭用,白手起家。现在都在小县城里全款买了房,买了车。有一份维持生计的小买卖。这一切都归功于这个家善良正直,勤劳节俭的家风。

西南角有婆婆种了六年的石榴树和一个十一年的老狗。

再往北一点,原来是猪圈。 等我嫁过来时,婆婆就喂了两只羊。夏天每天给羊割草 ,冬天喂玉米糁。羊一年生一窝,经常赶到冬天。好像2007年春节那一天,下羊,我给接的生。邻居海侠来串门,还开玩笑说,“这羊还挺得岁哪”。

后来,和爱人出去谋生,把孩子交给婆婆。婆婆就把两只羊卖了。羊圈拆了,在上面种菜。不上肥料,菜都特别旺盛。旁边的柿子树的树干快空了,依然是乌黑茂密,结了许多柿子。

西边用石棉瓦搭的放东西的棚子也有20多年了,原来靠近堂屋的空隙里有一棵枣树,结的枣子特别甜,搭了这个棚子,枣树就不长了。现在种了柿子树,因靠房子太近,准备砍去。

婆婆不在了,公公把家里的一切还是照着老样子,在角落里种植了几棵南瓜。婆婆的离开,带给我们一家人的内心是无尽的伤痛。

我们一家人只有抱团取暖,彼此安慰。我夫妻俩也会携手继续努力,把这个家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老家的小院子,虽然有点破。但在我心中的位置无可替代。

她是孕育希望的地方,梦想启航的港湾,有我无尽的美好回忆。风雨兼程只为了能在小院里安心休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119j2wBvvf6VcSZWN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