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终将到来,与工业设计看似无关?看IDSA前主席怎么说

2019-12-24   铟果


本文实用分辨率价值很大:你将了解到“元数据”,计算机的“类人”面,人工智能的起点“图灵测试”;人工智能实现不了的同理心,技术运用其实都是源自社会科学等高级判断。强力推荐分享!



人类为什么需要设计?这看似无关的两个事物有什么联系?在11月23日下午的工业设计与品牌国际会议专业演讲主题会议上,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2013-2015轮值主席查尔斯·奥斯丁·安吉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人工智能的时代终将会到来,而设计师们最终的任务就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为用户设计独一无二的“体验”。


查尔斯的演讲主题是“设计与AI”,他在演讲中追溯了人类大脑起源,将过去与未来用“智慧”紧密交织,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前沿设计图景,阐述了其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设计师就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灵魂,他们需要把技术完美融入产品当中并与用户产生对话。所以当下的设计师必须了解AI。



人类智慧与AI:谁控制着谁?


查尔斯从几百万年前的人类大脑开始说起。人类的大脑从一开始就具备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复杂结构。脑核、脑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分管人体各项机能的运作。原始的人类已经学会用火来加工食物以满足人体所需的摄入,同时在人类的社群生活当中已经开始产生认知和情绪,人脑通过神经元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成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用到的知识,这也就是所谓的“智慧”。人脑的前额叶部分负责的部分就是“设计”。



人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算上七十亿人口的地球,有无数个神经元每天在负责解读信息。然而有趣的是,只有当人和人在进行倾听和交流时,才能互相解读彼此的信息。个体一生中能够遇到的人和事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对于信息的解读也是有限的。


但是电脑远不同于人脑。一台电脑可以在几秒内处理成千上万个信息,能够快速地把你想要的结果呈现在眼前。现如今,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全球人口繁衍活动一样,都在呈指数增长。所以计算机有着类人脑的功能,但远超人脑体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计算机技术。


什么是人工智能?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查尔斯引入了“元数据”(Meta data)的概念来解读人工智能。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他在现场举了一个例子:一本书就是一个数据,那么这本书的名字就是一个元数据,用以描述这本书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称为元数据,例如封面、作者等等。



如果我们单纯依靠计算机本身的数据进行预测,那么这就忽略了人类智能无可取代的优势:洞察力与判断力。计算机的预测依赖于将当前情况与大量记忆存储进行比较,并不具备预测能力。但元数据存储的是计算机学习到的内容(包括什么方案是可行的,何时可以使用,以及哪些是仍然无法确定的),因而使这个系统变得更加智能,甚至拥有了预测能力。


设计师与AI:人机对话?


拥有了预测能力的计算机因此展露出“类人”的一面,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最初也正是由于这种设想才开始了相关工作的研究。其实早在1950年就有人开始对数据处理是否可以像人类一样展开了测试,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图灵测试”,即人机对话。该测试可被视为是人工智能的起点。

图灵(The Turing test)测试:

1950年,图灵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文中预言了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的可能性。由于注意到“智能”这一概念难以确切定义,他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机器让平均每个参与者做出超过30%的误判,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艾伦·麦席森·图灵写于1950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其中30%是图灵对2000年时的机器思考能力的一个预测,目前我们已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测。



目前,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吉尔将人工智能分为广义与狭义,他说当前被应用较广泛的是狭义的AI,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可穿戴设备等等。而广义的AI是一种宏观的技术思维,它可以帮助解决人类生活百分之九十的问题。


那么不禁要问:既然人工智能如此智能,设计师又为何需要了解并运用呢?


人工智能处理数据的方式是由工程师、程序员所设定的,这是人类意志所赋予的算法,大部分研究都表明机器是无法真正拥有人类的价值观和智慧的,他们只能基于当前数据处理系统的情况下做到近乎完美的“智慧”,但依旧无法像人类一样具备同理心,可以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社会文化等方面做出决定。


查尔斯描述了一种可能存在的情况:如果一辆无人驾驶车行驶在冰面上,这时因为故障必须紧急拐弯,但是这辆车的左右前方分别是一对情侣和一只狗,那么这辆车应该做出什么决定?车不会做决定,因为在他的代码里并没有解析是撞人还是撞狗的问题,但如果是人,已经在潜意识里做出了决定。


查尔斯说,他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产品都在注入人工智能的元素。有些产品即使本身没有智能的元素,在贩售和流通阶段也加入了智能的思维。所以工业设计产品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设计师们必须紧追科技的脚步,充分想象人工智能下的工业产品的“人”的思维和美学极限。


设计师在生产的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在技术与用户之间充当的就是中介角色,他们将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情感等等方面加入到技术当中,使冰冷的技术变为具有温度的产品,充满了人文关怀,从而实现向用户传达设计理念的目的。所以“人”才是设计的核心。


用户思维与用户体验:为什么还需要设计?


“人”有多重要?查尔斯表示,当我们看到一个产品时,我们不能仅仅专注于技术部分,还要看到这个产品中“人”的思维部分。查尔斯介绍了一套非常完备的设计流程。曾就职于英特尔公司的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他说在开始一项设计之前,需要经过很多次的测试和调查。比如给医院做设计,那么对于病人的需求就必须提前掌握,同时对于病人的潜在需求也需要敏锐察觉。在进行过周密严谨的调查和实验之后,查尔斯才会开始构思产品。


而构思产品的核心就是:是否以用户为核心,是否考虑到了用户的体验。简而言之,通过与用户对话发现对方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最有利于他们的角度开始思考产品的功能。安吉尔的工作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内部细节设计、环境设计、体验设计、产品设计、UI服务设计等等。他说,无论是什么设计,都具备着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宗旨。



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任何科技都是硬核的。而且任何科技都来自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自然科学。但事实上,查尔斯在这里抛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整个技术的运用其实都是社会科学。没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无法进入大众的视野,无法和人类的生活产生实际联系。比如政治的决策才决定了一个国家如何使用科技,使用哪些科技。而设计师们则需要把这些社会科学融入到产品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价值观。


查尔斯举了他朋友Johnson的例子。Johnson每一次做设计产品时必定会优先考虑那个产品受众的国家文化,从社会层面出发考虑他的设计是否触犯了某些社会的文化取向、风俗习惯等内容。这样才能为使用该产品的用户带来一份完美的体验。


用户的体验听上去是如此的抽象以至于无法进行“设计”,所以为什么还需要设计?设计用户体验是什么?


科技已经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如若没有设计,科技无法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大众也无法感受科技带来的美、自然科学带来的美甚至是世界带来的美。你可以想象世界上如果没有设计,又哪来的选择?又哪来的多元化?又哪来的个性和激情?通过设计,我们联系了整个世界,也发现了每个可以选择的“自我”和属于“自我”的独特体验。


因此,在前沿设计领域,一切并不是从科技开始,而要从专注用户体验开始。设计师们要做的绝非显摆科技,而是给出一份承诺:他们能为用户带去如何美好的体验。因此设计师们应当转变思维,他们不该纠结于每一个产品的外观、造型等视觉信息,而应该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领袖,为用户的体验做设计。


查尔斯最后说,AI时代终将会到来。有人担心如果AI失控了会怎样?但最可怕的其实是根本没有AI这个技术的存在。人类都希望自己所处的时代、下一代所处的时代充满着美好,而美好的体验就从身边的设计开始,从明天开始。



查尔斯·奥斯丁·安吉尔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前主席、英特尔公司设计研究和创新前总监。现代前沿设计公司创始人、总裁,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前50名设计师。现代前沿设计公司成立于美国波特兰,在康护、医疗、机械、户外运动领域,以独有的创新设计机制而著称。在全球多个国家都享有一定影响力。


本文由大赛组委会新闻宣传办:

“川台设计与品牌”微信公众号编辑

洪子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