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与寿阳县交界。由于古村最高海拔有974米,最低海拔有907米,相对高差达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
后沟村的起源无证可考,但从考古发现的一块唐代墓志铭推算约为公元819年,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
完整的排水系统、等级分明的窑居建筑格局、精美的古戏台、自给自足的生产作坊……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与寿阳县交界处,有一座名为“后沟”的古村落。该村历史悠久,是北方农耕文明活态文化的完整画卷,堪称“农耕桃源”。古村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今年,后沟村被评为山西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2002年11月,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与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民间文化学才向云驹先生等人来到后沟村,进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地采样考察。他们一致认为,榆次后沟村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村,这是浓缩保留了千百年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民间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生活状态、传统工具、民俗民风,保留了中国。特别是北方汉民族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在后沟村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等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
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后沟村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后沟村古建星罗棋布,神庙系统相当完善,有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18座神庙和1座祠堂,将佛教、道教、儒教尽收囊中。
观音堂坐落于后沟村西南方向的半崖上,与村中玉皇殿隔河相峙,俗称南寺。观音堂始建年代不详,唯有寺内壁龛大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碑记载:“有古刹一座,年代替远,不知深浅。”后来,陆续又经大清康熙、乾隆、道光和清末民国等年代数次扩建维修,终于成了今日的规模。
该寺由山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耳殿和南大殿几大部分构成,是长方形四合院堂式寺庙,是一座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且保存较为完整的砖木结构建筑寺院。
观音堂大殿面阔五间,殿中的斗拱木雕龙首凤喙是民间寺庙很少见的。檐板真金贴绘龙纹和梁间龙纹彩绘,是明清两代的盛世佳作,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真武庙又叫玄天宫,坐北向南,坐落于后沟村北高阜处,是村中最高的建筑。真武庙和观音堂子午相对,与村南山岗上的魁星楼遥相呼应。
山神,原是远古先民自然崇拜衍化而成的,为管理一方(座)山域之神。据当地人讲,古时的后沟村,经常有野兽出没,伤害幼儿和牲畜。于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后沟村村民建起了山神庙。后来在清朝嘉庆年间又移址重修。1963年,山神庙被毁,直到2005年才重新修建起来。
后沟村的民居多为窑洞,院落以四合院三进院32处和七八处靠崖窑洞为主。窑洞依山而挖,有的深达数丈,有的窑中套窑,有的窑上有窑,有的窑窑相连,有的窑中安装吊桥,有的窑门在山这边而窗户开在了山那边,往来于窑洞间。而且窑洞选址上因地制宜,在取向、高低等方面都不对自然做更多更大的破坏性改造。窑外酷热,窑内清凉,实乃凉热两世界。
古村中,几乎所有的院落正屋都是窑洞,但都要建筑出厢房,再往下又盖起了倒座的南房,从而形成四合院,构成了恬静安详、和谐优雅的生活环境。
古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说的是后沟村的整体布局形成了“二龙戏珠”的仿生学意境。
原来,后沟村背依太行山支脉要罗山脉,山势连绵起伏,如水波荡漾,似万马奔腾,渐行渐远,好像争饮于潇河岸边。龙门河发源于要罗山腹地,顺山势而下进入潇河。后沟村的先民又把村东的黄土梁叫做“黑龙”,村西的梁叫做“黄龙”,村对面军坪又形成蜘蛛,这就行成了整体形成了“二龙戏珠”的仿生学意境。
后沟村村民有张、范两姓,以张姓为多。一家事务聚族而理,村中事务两族共同协商完成。张姓祠堂建在一所窑洞里,和许多张氏祠堂一样,注明本姓来源于清河,并悬挂有“祖宗虽远供奉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张氏家训。
值得一提的是,张氏家族修建的古排水系统堪称一流,遇山洪不塌方,逢小雨不泥泞,使得古村保存到现在依旧完好。据了解,这套古排水系统贯穿全村,长达3000余米。由于后沟村高差大,降水若在村中沿坡而下,对村里的道路和住宅都有极大威胁。村中所建设的地下排水系统,由深埋在地下的水渠系统和地面建筑紧密配合,地下有主渠道和连着院落的支渠,有的院落的水自成体系,所有的水最终都会排进河里。
后沟村也保留了黄土高原自给自足农业的诸多技艺,村中有酒坊、豆腐坊、醋坊等手工作坊。其中虽有因旅游展示而恢复的,却早已融入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后沟村还是农耕文明的集中地,游人可前往农耕文化博物馆看看,各种农具、农产品、衣食起居用,应有尽有,向人们展示着男耕女织、春种秋收的自给自足、生生不息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后沟村以乌金山旅游专线为中心轴,贯穿起全村综合服务区、现代农业体验区、自然生态保育区,实现了休闲旅游与生态农业良性互动。
后沟村还以旅游配套服务业为支撑,从2016年8月起,后沟村将旧村97套危旧住宅全部拆除,投资4000万元开展新农村建设,配套特色观光种植区、健康疗养休闲区、文化教育示范区、自然科学及体育研学实验区、田园生活体验区等组成了乡村旅游集散区域。
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后沟村发展起了农家乐、民宿、地方文化展示等旅游业态。村党支部书记陈占杰作为返乡创业的 “带头人”,通过旅游开发使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以榜样的力量为乡村旅游做出了生动的引领示范。
这里是世外桃源,农田里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久居城市的人们在闲暇时置身其中,赏赏古村风貌和民俗文化,尝尝当地特有的小米饭,古村之行别具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