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被打、不结婚也被打:父母认为的“对”,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2019-11-13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最近,有两则新闻对比强烈:

一则是,10月7日晚,黑龙江一21岁男子徐某网聊认识了16岁女友李某,二人一起去看电影。李某父亲知道后,和妻子到电影院,见到二人后,不但打人李某,还拿出尖刀刺了徐某肩膀和小臂两刀,并对徐某进行殴打。

造成徐某眼部、肩部和小臂受伤,徐某报警,警方随即介入处理。

李某父亲称,怕孩子早恋,才一时冲动,对女儿和徐某大打出手。

对此,网友一边倒地指责这个爸爸:

@牛油果:人家就是和你女儿看个电影,也没怎样啊,就算要警告,也做过了。再说,女孩这么容易就被约出去,你需要做的,是加强教育,而不是打人家。

@荔枝mm:我和我老公就是16岁开始谈的,今年都23岁,谈了一年多的时候被双方家长发现的,都没有暴力制止,最严厉就是思想教育,我妈好几天睡不好觉,好在我对象表现好,一听我妈不看好他,提着礼品就来了,他妈妈见过我以后隔三差五送饭送好吃的到学校,工作以后也是各种细心照顾,上个月我们刚结婚。

大部分家长及学校对待孩子“早恋”的态度是:一经发现,绝不允许。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时期对异性还没有一点兴趣,那才是可怕的事情。”的确,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懵懂、青涩,虽然有时难免横冲直撞,但恰当的沟通、智慧的引导,也在可控范畴之内。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都不应只当作问题来处理,而要作为一个机会,借助这个机会,让孩子学会应对。

青春期的恋爱也给了孩子一次机会,让其学习如何爱一个人。生长在正常、健康家庭的孩子,情感需求能得到及时、适当的回应,即使早恋,也能做好学业、情感的平衡,也不会有什么破坏性。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糟糕,父母高高在上,严格控制孩子,视早恋如洪水猛兽,这样的家庭氛围,才最容易导致非理性、有破坏性的早恋的产生。

像李某,对女儿的早恋对象大打出手,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这已经不再只是早恋的问题,而是以身试法,危害他人生命的事。试问,这样做,女儿会真的悬崖勒马吗?只怕会的两种结果:要么害怕父母,进而畏惧婚恋,心灵受到伤害;要么,更加偷偷摸摸,行为隐蔽,想方设法不让父母发现.....

其实,真正可怕的不是孩子早恋,是由于“早恋”,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全世界孤立,只有对方那一片温暖,让孩子为了这份温暖,拿出百倍的精力与父母斗智斗勇,却忘了自己该做的事,学习的本职。

因为早恋,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对立面的父母,当然是糊涂的父母,是害孩子不浅的父母!

另一则新闻是,常州一母亲王某,因女儿林某30岁了还没嫁人,没什么出息,用铁棍暴打未婚女儿,致其腿部、臀部、手肘等多处受伤。

王某说,女儿30岁了还没嫁人,也没混出啥名堂。一年前,女儿在店里帮忙,矛盾从那时开始。林某称,自己长期遭受母亲虐打,身心皆受到严重伤害,母亲要赔偿自己8万元方可谅解,否则免谈。王某得知女儿的“条件”,以及自己可能刑拘,气到几次晕厥。目前,王某已被刑事拘留。

孩子小时,怕早恋,长大了,又催结婚,两则新闻让人深思。

早恋要打,不结婚也要打,在父母眼中,孩子到底是什么?是以自己的“标准”论好坏、论是非的玩偶,还是设定好程序,只需精确运行的机器人?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幸福快乐、成功有出息,好多父母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很丰富,自己吃过的苦,孩子不必吃;自己走过的弯路,孩子不需再走。孩子只需按照自己指点的行程、铺设的道路一直走,就OK,就会奔向康庄大道。

可是,不要忘了,孩子有孩子的人生,父母的人生经验是付出泪和血换来的,这些,只属于父母本人,可以建议、告诉孩子,但是,绝不能要求、改造孩子,强迫孩子照单全收。就像电视剧《小欢喜》中说的,“我们给孩子的,可能根本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该撞的南墙必须得撞,该受的教训一个也省不了”。

电视剧《小欢喜》

为什么早恋被打、晚婚也挨打?

一个真相是,有些父母的控制欲,超过了对自身价值局限性的认识和反省。

知乎一个网友说,有些人为人父母后,会回避承认其在追求个人价值过程中的无能、无力和失败。刚好,子女是一个极其名正言顺的借口和遮羞布,自己的人生太缺乏掌控感,爱情、婚姻、前途、社会地位没有一样是自己有能力掌控的,所以,子女是唯一可以合理合法进行全方位控制,也是其唯一能证明价值的“事业”。所以,突然有一天子女长大不再听其摆布,基本等同于自己一手经营的江山把自己抛弃了,那还得了,非把一把手的位置捞到才能善罢甘休,这是使命也是他们的乐趣。不然活着只剩驱壳了,还有什么意义。

说的非常在理。

中国人的家庭观都很重,伦理观念是以家庭为基础建立的。这样的基础,往往导致中国家长缺乏界限感,不能很好地分清你、我和他(她)。尤其亲子相处,更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越位限制,横加干涉。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总结了对人最重要的是:爱和工作。学习爱,是一生最重要的功课。

孩子遇到情感、婚恋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这远比父母“大棒加道理”的所谓教育更受益。现实生活中,父母如果一味的阻止、强迫,不告诉孩子如何去爱,受伤的只会是孩子。

如果,你恰好是控制欲很强、总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命令孩子的家长,该怎么办呢?

一个办法就是转换思路,学会放手。

有这样一则故事:人们听说一位大师几十年练就一身移山大法的本领,于是找到这位大师,央求他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实在不好推辞了。只见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了。

众人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说道:“事实上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东西,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思路。只要放弃了盲目的执着,选择了理智改变,就会化腐朽为神奇。

孩子的婚恋及其它问题上,父母切不可不顾孩子的想法、需求和感受,一意孤行,适时调整姿态,改变思路,也许就能从“山重水复”的迷境中走出来,欣赏到“柳暗花明”的美景,收获一份美好、和谐、愉快的亲子关系。

祝福大家!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更多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