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经济学家有多厉害?此人本无“墨水”,却改变了经济学世界

2019-11-15     昌达财经课堂

经济学家第一法则:“唯一比经济学家更危险的,是业余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第二法则:“唯一比业余经济学家更危险的,是专业经济学家。”

业余经济学家到底有多厉害,这个见仁见智。但有一个业务经济学家,没读过几年书,但靠“中国的蒜”和“葡萄牙的酒”改变了经济学世界,也让自己成为世界知名学者。

当然,在经济学刚刚诞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业余经济学家,不管是英国的亚当·斯密,还是法国的萨伊、巴斯夏。因为那时,大学里也没有经济系,政府也没有开办经济研究和顾问机构。

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却是在已经有经济学之后,自己本无“墨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经济学家,而且,他也许是当时最富裕的大经济学家。

李嘉图1722年出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富裕的证券经纪人,并且之后成为伦敦的12位犹太经纪人之一。李嘉图14岁之前,和普通人一眼接受了普通教育,但14岁之后,就进了父亲的事务所工作了,跟随父亲经商。

如果是这样一路下去,英国不过又多了个天才的证券经纪人而已。然而,李嘉图却爱上了一个跟自己家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姑娘。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年轻气盛的李嘉图跟老父亲闹翻,21岁那年,父亲将李嘉图赶出家门,由此走上白手起家的道路。

独立经营的李嘉图发挥了天才的理财能力,在这些朋友们的帮忙下,事业很快就上了正轨。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已经拥有80万英镑的财富(如果折合成现在的货币,可能价值数千万美元),每年还有2.8万镑的收入,成为当时的知名金融家。

他的一个得意之作是在滑铁卢战役前4天,成功地买进大量政府债券,结果英军打败拿破仑,他大赚了一笔。

李嘉图的经济学聪明才智是在他成为百万富翁之后才显示出来的。在1799年,李嘉图在某地的温泉胜地养病期间,偶尔翻阅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由此引发了他对于经济学的兴趣。

由此他一面经商,一面研究经济学问题,在1817年出版了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由此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并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从27岁第一次接触经济学著作,到37岁发表他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在他14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文章、笔记、书信、演说。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大卫•李嘉图算得上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奇才。

那 “中国的蒜”和“葡萄牙的酒”跟李嘉图有什么关系呢?

这要归根于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李嘉图首先借用“葡萄牙的葡萄酒换英国毛尼”来验证,英国没有固执于将生产成本相当昂贵的葡萄牙放在国内生产,而是出口生产费用相对低廉的纺织品与葡萄牙的葡萄酒进行交换。

这样,就可以增加国民的福利,这跟韩国将手机出口到中国,再与中国的大蒜进行交换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经济学上,比较优势主要是用来衡量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与比较优势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个经济学名词——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很好理解,就是指一个人或一个贸易方在某项事物处理或商品生产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

英国的比较优势是纺织品,而葡萄牙的比较优势是葡萄酒。虽然英国特别喜欢葡萄牙的葡萄酒,但它不需要自己去生产,可以采取交换的方法,这样双方都因充分发挥相对比较优势而获益。

同理,韩国也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手机,来和中国交换大蒜。其实,两国贸易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基础上。

李嘉图的著作不像斯密那样结构严谨,行文没有斯密那样流畅,词句也不如斯密那样华美,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更为精炼的理论架构,更加贴近现实的语言与例证,全面论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

有学者说,他之所以在后来的著作中喜欢抽象的演绎推理,就跟他的犹太血统有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K26b24BMH2_cNUgrOG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