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盗墓笔记》到《重启之极海听雷》,五年辗转的盗墓IP是真难拍。
近日,有人气IP之称的《盗墓笔记》,又上新改编自南派三叔同名网文的《重启之极海听雷》(以下简称《重启》)网剧。
作为南派三叔亲自担当总监制、总编剧,南派泛娱参投的盗墓IP又一影视化作品,《重启》项目从初现发布会到正式播出历时三年。该剧讲述了吴邪、王胖子、张起灵“铁三角”在十年之约结束、退隐雨村之后,为了找寻消失的三叔、揭开雷声秘密,再次踏上一段冒险之旅的故事。
这一次,“铁三角”的再聚首成色几何?
《盗墓笔记》系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惊险奇异的地下世界,就是“铁三角”之间的友情。
《重启》中,吴邪由朱一龙饰演,王胖子由陈明昊饰演、张起灵由黄俊捷饰演。三人就知名度而言,曾出演过《镇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热剧的朱一龙让人“眼熟”,另外两位稍微“眼生”:一个是《沙海》里就演过该角色的2.0版王胖子,一个是青春网剧中的新人。
对于演员而言,“眼熟”的好处是观众对该演员的脸有辨识度、记忆点,“眼生”的好处是观众会更加关注演员对角色的诠释。目前,《重启》中的“铁三角”,更像是打了个合格的“样”,却无饱满的角色灵魂。
剧中的吴邪,是人到中年、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的吴邪。从扮相来看,朱一龙深邃如刻的五官、略显病态的神色与书中角色相符。但从剧情设定与人物行为来看,比如遇事不决求助二叔、下墓后一惊一乍的表现,都让人难以把他与那个已经去过云顶天宫、看到长白山青铜门后的秘密,周旋在老九门新仇旧恨中的成熟吴邪联系到一起。换句话说,此时四十岁吴邪内心情感复杂、遇事沉稳,不该再是少年时期的“天真”。
陈明昊的王胖子,是“铁三角”中的喜剧担当。书中的胖子,插科打诨中有勇有谋,是个胆大心细、贪财好色的人物。《重启》中的胖子,有想偷雷公像的贪财,有在墓中嬉闹的皮,但勇与谋的显性特质暂时缺失。
黄俊捷饰演的张起灵沉默寡言,目前与剧情参与度较低,只有一个带着帽子的模糊身影,宛如一个在剧中摆拍的COSER,没有角色智与狠的一面。
剧中“铁三角”间的感情互动,在三人下古墓时出现幻觉时有过重点体现。在第十集中,暂时失明的吴邪心中执念想要找到自己失踪的三叔,于是在特殊环境和声音的蛊惑下出现幻觉,对阻拦他的胖子痛下杀手。
这一场戏中,吴邪的精神在清醒与失控间来回切换,而胖子喊他的名字,应该是他恢复理智的一个转折,也是“铁三角”间友情与默契的体现。但剧中的处理却是极为模糊的,吴邪恢复理智时,胖子喊的话跟前面失控时并无太大区别,而他清醒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时,让胖子“闪开”的话也颇为生硬,情绪波动平淡,仅靠背景乐是难以调动观众情绪的。
感情刻画平淡、人物性格单薄、剧情发展生硬,让胖子、无邪、小哥三个重点人物在《重启》已播1/3的故事进度中着实有些“虚焦”,像符号化的盗墓IP典型人物,没有鲜活感。
谈论《重启》时,需要捋一捋南派三叔和他的《盗墓笔记》IP。
南派三叔的系列小说《盗墓笔记》,于2007年出版了第一本《七星鲁王宫》,2011年出版了该系列的最后两本《盗墓笔记捌—大结局(上)》《盗墓笔记捌—大结局(下)》。从鲁王宫的第一次下墓,到怒海潜沙、云顶天宫、蛇沼鬼城、阴山古楼等地的探险,“铁三角”在《盗墓笔记》里的故事已经结束9年。
但在《盗墓笔记》结束后,依托该系列的延伸小说——围绕小哥身世之谜的《藏海花》、作为《盗墓笔记》后传的新故事《少年篇·沙海》、盗墓笔记前传的《老九门》、以及于2017年开始在微信连载的《盗墓笔记》后续故事的《重启之极海听雷》等盗墓IP作品,三人的探险故事依旧吸引着许多“稻米”,在很多人心里,“铁三角”是白月光般的存在。
从最开始同题材小说《鬼吹灯》的同人文,到如今自成一派的《盗墓笔记》大IP,这离不开围绕吴邪、张起灵、胖子三位“铁三角”人物的延伸文、CP粉的共同努力。可以看到,盗墓笔记IP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此,源源不绝的新故事和老人物相互交织,同时大量同人、CP内容作为另类补充,让IP长线发热。
盗墓IP剧人物关系图
最初,南派三叔把《盗墓笔记》1-9部六年电视剧的改编版权卖给了欢瑞世纪。随后,瞄准影视市场IP热的机会,南派三叔在2014年成立的公司“南派投资”,在2016年更名为“南派泛娱”,负责对南派三叔创作的小说进行IP改编、开发,当时乐视、小米纷纷入股。2015年,风头正劲的南派投资启动“盗墓笔记大计划”,市场价值预估超200亿。
左手是炙手可热的IP,右手是财大气粗的资本,从2015年的《盗墓笔记第一部》、2016年的《老九门》、2018年的《沙海》、2019年的《盗墓笔记之怒海潜沙&秦岭神树》再到刚开播的《重启》,盗墓笔记系列剧一直是该IP影视化的重点内容,但口碑却一直平平,五部IP改编剧的均分为6.34(截至7月22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重启》豆瓣评分尚可,但仔细看很多打高分的评论内容是相似的,真实的观众口碑还待观察。
从原著来看IP,《盗墓笔记》的精彩之处在于特别的人物塑造与细腻的心理描写。往往《盗墓笔记》系列在影视化的过程中,遭到诟病的重点就在于此——“铁三角”的人物难选,演员难演绎。在围绕“铁三角”的不同《盗墓笔记》故事中,人物是多面而具有成长性,因此对于读者而言,每个人心中的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导致制作方很难找到一个影视化选角的“最大公约数”。
同时,原著中在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注重细腻心理描写的特色,也对IP在影视化后的剧情要求很高。换言之,场景的氛围易于塑造,但讲故事的心理氛围难以塑造,这些无法依赖特效或是布景,更多是需要演员的演绎以及环环相扣的剧情推动,以营造出悬疑、惊悚等心理效果来调动观众情绪。有些《盗墓笔记》改编影视作品过于注重偶像效应、注水原创人物,缺少对剧情的精雕细琢,最后呈现出来的影视作品像CP粉丝自嗨的同人视频,忽视“讲故事”的核心要素。
第一人称叙事、注重心理描写的《重启》原文(来源:南派三叔公众号)
相对而言,始创盗墓小说“世界观”的《鬼吹灯》原著更像民俗怪谈,注重展现离奇故事与异域风俗,反而人物塑造会更为类型化一些——如同好莱坞探险类型片中“勇士+美女+硬汉”的角色模板,人物行为具有可预见性。这意味着在影视化后,即使每一部换主演,在该IP重剧情的特色下,观众更易接受新的“胡八一、王胖子、Shirley杨”。可以说,这也是《鬼吹灯》与《盗墓笔记》在相同题材下IP的不同特点。
对于大IP而言,每一次改编后的口碑滑坡都是一片雪花,带来整个IP的“雪崩”,这意味着IP方需要更珍惜“羽毛”,才能让IP有更长线的生命力。
《盗墓笔记》的荧屏故事,也许刚开始。
-END-
轮值主编:依梧
作者:Siberia
编辑:日抛摇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