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女孩天台“攀爬”事件:心理教育,是父母的一次研学修行

2020-07-19     幼儿园里无小事

原标题:三名女孩天台“攀爬”事件:心理教育,是父母的一次研学修行

最近,好多家长群都在疯传一段视频,宝妈也看到了。

视频中,有三个小女孩竟然不顾危险,翻过小区天台的护栏,在楼顶边缘处跃跃欲试。

其中一个穿蓝色衣服,看起来年龄最大的女孩,站在旁边紧紧抓住护栏,一边眼看着另外两个孩子在楼顶边缘试探。最后,还是小区其他住户发现,跑上来制止两个孩子的行为,避免了一场悲剧发生的可能。

面对大人的询问,两个孩子都乖巧回答,而蓝色衣服女孩发现她们被拍下,不仅要求大人删除视频,在听到视频会被发到业主群后,更是言辞激烈直接上手抢手机。

整段视频下来,宝妈惊讶于蓝衣服女孩的“冷静”,在我们看来,另外两个孩子被大人当场抓包的紧张窘迫,才是属于小孩的正常反应。

而蓝衣女孩在最初看着小伙伴靠近危险时的冷眼旁观,以及之后面对拍摄者所表现出的强烈攻击性,都让人有点不寒而栗。

说实话,宝妈看完一阵胆战心惊,下意识想到自己孩子的玩伴圈,隐隐心生担忧。回顾这则新闻的发生,与其说是让我们义愤填膺去批判,不如说是为家长敲响了一个警钟!

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除了和父母、老师、同学相处,其他时间都是和认识的小伙伴一起玩,然而,每次我们教育孩子保护自己,都忘了告诉他们,坏人不分大小,同龄人不一定就不会伤害你,损友和益友这个道理,并不是要等孩子上了初中后才教。

为人父母,宝妈也不想以最大恶意去揣测每个孩子,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其实已经让我们意识到,孩子也有恶,有时候孩子的恶甚至来的比成年人更彻底。

图来源于网络,侵权系删

小孩的恶,是心理本性,没有经历道德法律的约束,大多是猎奇、不知后果所带来的盲目,比如蓝衣服女孩反驳拍摄者的那一句“我们不可能掉下去!”

未知惨痛,才能滋生窥视,而“不可能”,几乎是所有人不知代价时,最喜欢反驳的语句。

被怂恿,被挑唆,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也知道它的可怕。

很多妈妈,都有过孩子“被怂恿”的经历:

@丫丫妈妈

我朋友家亲戚一个小孩就是,暗地里怂恿孩子推热水瓶,给两岁多的宝宝玩水果刀,所有一切解释就是别人推的,刀是娃娃自己拿的,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不是有监控的话根本没人信!

@浩然妈妈

我堂哥的女儿经常用激将法怂恿别的孩子去做危险事,比如跳水之类的,她会说,我打赌你不敢跳,你要跳了我就叫你姐姐之类的,加上语气眼神挑衅,就有孩子气不过就跳了。

@贝贝妈妈

我不到五岁的小侄女也像蓝衣服女孩一样,我儿子才三岁,只要大人没注意,她就蛊惑我儿子,就抓我儿子手拖下床,头着地,或者引导我儿子去沙发上家具上蹦蹦跳跳,怎么危险怎么蛊惑,简直气死!

@天天妈妈

我儿子在学校,有一次班有个女同学做了一件我儿子认为不安全的事,让很多孩子一起去,但我儿子就没去,结果那个女同学就想方设法让其他小朋友孤立我孩子,后来还经常怂恿其他孩子去做危险的事。

孩子为什么会被怂恿?

一则孩子的是非观尚未建立成熟,面对身边人的提议,他们无法识别是否具备危险,就盲目采取了行动。

二则孩子对于人际关系的概念模糊,会为了和其他小朋友玩,或者为了面子要挣个输赢,在语言的刺激下头脑发热就做了不恰当的事情。

图来源于网络,侵权系删

回顾上面的视频,三个孩子上天台是谁起的头?是一个人怂恿还是互相怂恿互相刺激?原因我们不知,也无法做评判,但能做的,是应当以此为鉴。

温暖的家庭环境会赋予孩子力量。当粑粑麻麻给予孩子充足的爱与信任,才能避免他们在人际关系上的不自信,不去盲从不去讨好,也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而只有教会孩子善恶分明,明辨是非,才能让孩子懂得权衡对错,以及,懂得远离让他们感觉到危险的人,即使那是他的同学、玩伴、老师。

安全教育是我们家长在育儿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家也有专门制定一款开展安全教育的app——安全教育平台,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注册,定期会开展教育专题课堂,比如夏季溺水、校园暴力等等,需要家长带上孩子一起学习。

宝妈觉得这款app很用心,但发现身边很多家长依旧只图答题完成,却没有让孩子参与,非常的形式主义。然而,孩子的教育没有途径,更没有心安理得的侥幸。

不管是今年的儿童溺水事件频生,还是今天的三名女孩天台攀爬事件……安全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对一个家庭的心理教育,而对孩子的安全普及,更是需要以关注孩子心里过程为前提。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孩子的外在行为特征和心理能力,你又知道多少?

因此,本月我们将举办一场暑期亲子活动——七彩夏日·心理研学营

以孩子的七种能力为主题,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责任感、勇气、挫折抵抗、独立意识、情绪管理分作为七种颜色的卡片,过程中引导父母去观察发现,通过游戏方式,增强亲子互动。

活动期间,全程将有心理辅导老师跟队,活动结束每个家庭均有一份行为观察报告,帮助家长更深入去了解孩子的行为特征。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绪与能力的卡片,与之共情,这就是心理教育的本质。

特别说明

1、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为分享交流,不作为商业用途,侵权联系删除。

2、文章内容及回复仅代表作者或运营者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3、文中所涉内容如有事实错误或涉嫌侵权的,请告知我们,我们将依法核实后处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HT6ZXMBiuFnsJQVaT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