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被骂“叛国贼”的那些年,我都是硬撑过来的

2019-10-14     家庭杂志

有这样一个人:

曾经在一次世界级比赛中,全队七场比赛的1116次扣球,单她一个人就扣了406次

她曾经收获荣誉无数,甚至连奋起扣球的英姿,都被印在了邮票上;

她曾经力挽狂澜,带着世界排名第八的中国队,斩获奥运会银牌,让中国女排重回世界巅峰;

而也是这样一个人,毁誉参半,一夜之间被千夫所指,沦为叛国贼,背负骂名无数。

这个极端的人,就是被称为“铁榔头”的郎平。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铁榔头这个名字背后,背负了太多的担子。

郎平曾经这样谈过自己,

“压力太大的时候,我曾无数次质疑自己——当初做的决定,到底是不是对的?”

郎平这个名字,早就陪着中国女排经历辉煌、挫败与蜕变,永远分不开了。

不夸张地说,郎平是中国女排的精神图腾。


其实,在八十年代中期时,中国女排是国人的精神图腾,郎平尤甚。

有句话说得很贴切:在中国,排球打哭观众,乒乓球打哭对手。

不过,当荣誉过盛,容易让人迷失。

于是,为了避开纷扰,沉淀自己,退役后刚结婚的郎平,决定出国求学。

可到了美国,等于一切清零,没钱、伤病、语言不通,这三座山,一开始很重。

一个月三四百的收入,让郎平舍不得买一件衣服,以至于借住朋友家时,她穿的还是带着女排标志的制服。

为了省钱,郎平上学时的午餐,只能是自制的三明治,一个星期的午餐费被压缩到了五、六美元。

没得选择,迫于生计的她,只能跑到大学排球队做助教。

一开始,这种跳崖式的落差感,让这个昔日冠军压抑。

郎平在自传里提及这段经历,很感慨,

“说是做助教,其实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队员。一开始我心里很难接受:我是世界冠军队队员,跑到这儿来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位置整个是颠倒。 但我不得不说服自己: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


在异国他乡,没钱困死英雄汉,为了挣钱,郎平甚至开始第一次为钱打球,一度在意大利甲A排球俱乐部当球员。

那段时间很苦,最难的时候,她的软骨小碎片在关节里跑,又卡在了骨缝里,疼得难受,也只能在比赛前,请医生抽出积液,打完比赛再抽。

但铁榔头有犟脾气,生活再苦,她也选择硬撑。

这一切,在新墨西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才慢慢开始好转。

1994年,郎平执教八佰伴世界明星队,年薪20万美元,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而在这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女排,也开始走下坡路。



1995年,中国女排迎来第一个低谷,由于队内人才青黄不接,女排的世界排名沦落到第八,就连仅存的亚洲冠军也丢了。

女排的荣光不在,女排姑娘们很迷茫,急需一场比赛证明自己。

但当时,离奥运会开幕只剩下不到18个月,时间紧任务重,没人敢接。

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可郎平接下了。

没有人知道,那时的郎平生活已经一团糟。

女儿白浪出生不久,她与丈夫感情破裂,协议离婚,并独自带着女儿生活。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一面是家庭,一面是国家。

一旦回国执教,就等于用自己家庭的牺牲,来交换女排的荣誉。

但正如老教练袁伟民说的,当时的女排最缺乏的是一种精神,是教练的凝聚力。

所以,郎平还是义无反顾回来了,带着女排姑娘们开始拼命。

郎平回归的强心针,让国人安了心,连带着女排的士气也高涨起来。

一年后,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拿下了亚军,完成了一次又衰转盛的蜕变。

这枚银牌不容易,是千万次的发球,加上无数次的拦网,堆出来的结果,这里面,也凝聚着郎平的心血。

那段时间,郎平并不好受,高强度的工作量,让原本伤病缠身的她,数次晕倒在奥运村。

这是铁榔头第二次咬着牙硬撑,熬回了昔日的女排荣光。

大概是憋着的那口气突然松了,心力交瘁的郎平在奥运会后就倒下了。

当医生打开她的膝关节之后,说了一句话,

“50岁的郎平,她的心脏已有60岁,关节已经像是70、80岁的老人。”

任务完成,昔日的女排光环又回来了,郎平决定功成名退。

于是,1998年,在率队获得亚运会冠军后,郎平也卸下了重担,出国安心养病。


千禧年到来,是郎平退役后的第24个年头,

此时,国内关于郎平的言论风向,开始变了,变得刻薄尖酸。

有不少人骂她叛国,出了国,就忘了本,实在可恶。

起因很简单,2004年,郎平接受了美国排球队的邀请,着手执教美国队。

但事实上,这并非是美国队第一次伸出橄榄枝,早在2000年奥运会后,美国队就向郎平发出过一次邀请。

只不过当时,郎平拒绝了。

后来的一次采访中,郎平袒露过心声,

“我接受美国女排的邀请,是在看到2003年和2004年中国女排连夺世界杯冠军和奥运会冠军之后决定的,因为我已经确信,中国女排走出了低谷。 接受邀请,一方面是需要更高的平台,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在美国生活的女儿。”


但人算不如天算,2006年后,中国女排又显出颓势,而郎平也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争议。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郎平执教的美国队,在半决赛反杀中国队,甚至一举夺得了当年的亚军宝座。

一时哗然。

一夜之间,铁榔头成了“叛国贼”。

对此,郎平无奈,她说,

“我执教美国,绝对不是为击败中国队。我是作为一名职业教练接受这份工作的,希望能为排球事业做出点贡献。”

毕竟,体育精神无国界,在这件事上,我站郎平。

郎平本没有错,却只能把苦水咽进肚子。


时间一晃,到了2012年,中国女排的第二个低谷还是来了。

在伦敦奥运会上,本该有夺冠潜质的中国女排,不敌日本女排,止步于8强,遭遇滑铁卢。

比赛结束,女排姑娘的士气跌入谷底,而主教练的位置,再也无人问津。

没有人敢接下这个烂摊子。

当时的郎平,已经是半退休状态,

在排协主席的三顾茅庐下,郎平最终决定再次出山,执教中国女排,

时隔14年,重新回到中国女排,郎平还是当年那个创造奇迹的女强人。

在她的率领下,中国女排用六连胜迎来开门红,首先赢得了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

然后,就是世界女排大奖赛上的一个19连胜。

中国女排又一次靠着郎平,缓过气来,士气大涨。

2014年世锦赛,中国女排获得亚军; 2015年亚锦赛,中国女排获得冠军; 2015年世界杯,中国女排以10胜1负、总分30分的成绩夺冠,时隔11年重回世界之巅,直通奥运会。


这也是郎平执教生涯,拿到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奖杯。

状态极佳的中国女排,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突破“死亡之组”的围困,一举夺得了当年的奥运会冠军。

而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冠军,中国队花了12年之久。

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连伤痛都不眨一次眼睛的铁榔头,在采访时一度哽咽。

当时,郎平说了一句话,这是一次触底反弹。

之后的联赛,中国女排完全觉醒了,一路高歌猛进,重新燃起斗志。


今年9月28日,女排世界杯落幕,中国女排以十连胜的战绩,提前卫冕,锁定了世界冠军,算是为祖国的7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在面对最后一个对手阿根廷队时,中国女排以3比0干净利落地战胜,为世界杯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场比赛,郎平也藏了自己的小心思——在最后两分钟的比赛里,她通过换人的方式,让随队出征的16名队员一一上场,完成了在世界杯的全员亮相。

在赛后,面对记者的提问,她略带哽咽,“16个队员,其实挺难的......是挺难的。”

所以,她选择了连续换人,让全体女排成员面向世界分享夺冠的喜悦,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女排真正的精神风貌。

就在夺冠后,郎平不像之前那么淡然,以致数度哽咽,

因为这一刻,郎平等了7年,女排姑娘们也等了7年。

这7年的心酸与付出,也只有她和她的姑娘们才知道。

说实话,从退役到现在的35年,郎平这个名字,实际见证了中国女排的盛衰。

正如在比赛前,郎平在采访说的那样,

“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最终,她也守住了那句“有机会一定会升国旗,奏国歌”的承诺,郎平这个名字也再次成为国人的焦点。

的确,这次夺冠,既是中国女排的荣光,也是铁榔头完美诠释的女排精神——在困难的时候永不放弃。

但是,除去金牌教练的身份,郎平首先是个女人,

郎平曾经在自传中倒过苦水,

“我努力做个贤妻良母,我热爱生活,我对生活尽到责任了。但生活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和错所能概括的。 你尽力了,也未必能使生活美满如意,这比打球难多了。”


这个女人背负了太多的误解,还有不容易。


这几年,郎平还是35年前那个秒杀全场的铁榔头,带着中国女排一路杀回世界巅峰,

可还有谁知道,就在11年前,多少人不分青红皂白,就随意在郎平身上,安上了“叛国贼”的骂名,一把抹去了她的功与名。

至今仍有不知实情的人,在网上抱怨,郎平没有中国国籍,算什么爱国。

所以,我们始终欠她一句真诚的道歉。

我之前看过一个采访,郎平无奈地说过,

“我要是入了美国籍,怕是要被他们骂死!”

即便身在国外,郎平仍然心系祖国,只要祖国,她仍会义无反顾,一如当年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回归国排。

郎平的心,始终没变过。

其实,不止是郎平,那些年,对不起的人太多。

曾经因为一次失败,就会有人恶意中伤那些努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

人言可畏这个词,安在他们身上,尤为心酸。

一如当年因为伤病退赛的刘翔,那些刻薄的人,只记得他的两次退赛,却对他往日的辉煌视而不见。

对于这些人来说,伤病并不难熬,更难的是来自同胞的不理解。

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是风云变幻的赛场上呢?

我只希望,现在,有一天女排失利了,大家能留一分善意,就够了。

最后,我想用一位网友的留言,作为结尾,

“很多人对于刘翔的认知,可能仅限于北京奥运会,一次失败,就否定了他过去所有的努力,那些网络暴民根本不会看他辉煌的赛绩,只会在他人失意时落井下石。 庆幸当时和如今的自己都很佩服刘翔,从未觉得他有错,他亏欠谁,刘翔没有失败。”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那些依旧在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们,他们为国争光的心一直是热的。

我们可以见证英雄的高光时刻,自然也应该接受他们落寞的背影。

一时的失败,磨灭不了他们的斗志;但所谓的人言可畏,才是最容易让人心寒的

给文章点个在看,同时记住,所谓的英雄,也只不过是凡人的一分子。

文:Chen

本文系《家庭》杂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编,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pWf0W0BMH2_cNUggc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