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8日)上午,回老家拍摄辣椒田图片,遇见村里一位73岁的白姓邻居。
闲聊中,这位白姓邻居说:以前咱村里最省俭的人就数你父亲了,1979年朝上坡地搬迁时,因为你家盖房需要,你父亲从信用社取回1000元存款,把咱村的人都惊呆了。从大队干部到队里社员,都不可思议,你家怎么还能有存款1000元人民币呢!?
那时,咱村里全是劳力在队里挣工分的农户一年分红分100元,都就成为全村的新闻了,被多少家羡慕嫉妒恨。你家就你父亲一个人出工干活,你们都小都在上学,你们家属于人多劳少困难户,从来没从生产队分过红。
你父亲没当过生产队队长,也没当过会计,那个年代不让做买卖,你父亲也没有做过任何投机倒把的买卖,在村里是有名的老好人省俭手,不偷不拿更不会坑人。你父亲8岁就成了孤儿,你家是赤贫户呀!
得知你父亲从银行取回1000元,很多好奇心强的邻居询问。你父亲说:居家过日子,挣钱没有省钱准,光挣不省,等于不挣。这些钱是俺这么多年一块钱一块钱攒起来的。
父亲在每天到生产队出工挣工分的同时,家里养猪。父亲还每天起五更到距离村里20多里的盐碱地刮盐土,从我记事起,我家院子南墙根那口淋盐锅好像一直支着。一口坏底的铁大锅,铺上席片子,把刮来的盐土装进锅里,然后倒进清水。锅底下接一个瓷盆子,清水经过盐土过滤,一滴滴滴在锅底下的盆子里。
锅里的清水看不见了,再加水;锅底下盐水盆子里放一个鸡蛋,根据鸡蛋在盐水里漂浮的深浅判断盐水的含盐量。盐水盆子满了,倒入大缸。盐可晒出来,也可以放大锅里盐水,通过烧火水分熬干,就剩下一层又细又白的食盐了。这个淋盐可日夜不停,就是说,人都休息了,这口淋盐水破锅还在生产,在创造产值……
每年秋天,父亲会去沙土地的邻村买三百斤白萝卜,用盐水腌制一大瓷缸咸菜,一般就是切一个咸菜片就是下饭的菜。若切成咸菜丝,放点花籽油炒一下,那简直就是改善生活了;若炒咸菜丝时,在打进去一个鸡蛋搅碎,虽然就着高粱面黑窝头吃,那简直就是人间的最美食物了,也不用放酱油醋。那时,农村就没有味精鸡精之类的调料,有也没钱买啊!
生产队后期,父亲每年春秋两季到武安扣砖坯子,挣了钱回到村里,向生产队花钱买工分,多余的钱就是自家的了。
父亲就这样拉扯我们弟兄几个,省吃俭用,没让我们饿着,没让我们冻着,硬是在散生产队之前存下了1000元人民币。
在今天,跟这位白姓邻居闲聊中,还得知了一个关于父亲省俭的一个细节:入冬前,父亲去100多里远的矿上拉煤。那时,从平原村庄到西部山区煤矿去拉煤都带着被子卷,没白天没黑夜一个人步行拉着排子车赶路,晚上累的拉不动车了,就在路过的村庄靠墙根被风处,放开被子卷睡一觉。
有一次去拉煤回来,晚上在路过的村里大街边要睡,有个行人说他也累了,想睡一觉,意思是他没被子。善良的父亲便让这个人搭上半边被子在街边一起睡觉。父亲醒来,这个行人走了,把父亲的鞋也拿走了。天明,问村里人,村里人听到父亲描述后,说:那是个要饭的,还不定现在跑哪个村去要饭了。
父亲想:要饭的境况还不如自己呢!就不再找鞋。去路过的村里供销社买一双新解放鞋吧!怎么舍得钱?干脆光着脚拉着一排子车煤往村里走。到距离我们村近了的邻村一个亲戚家里,借了一双鞋穿上才把煤拉到家里。
晚上在村里街口饭场吃饭,父亲把遭遇当成了笑话说,引得邻居们都大笑……
这就是在邻居心目中,我的善良勤劳节俭的父亲。
感谢这位白姓邻居,要不是他今天亲口告诉我,我还真不知道父亲,在那个年代还积攒了1000元巨款,也不知道父亲拉煤被偷走鞋的故事。
1979年的1000元人民币抵现在多少钱?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从老村向新村搬迁的时候,父亲一次在新村的两片宅基上各自盖起了三间砖瓦房,就是一次建设了六间砖瓦房……
时间也真巧,2004年农历7月28日,15年前的今天,是父亲棺木出殡,彻底永别人世的日子。父亲要在世,也才90岁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