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闻!河南农大老师拾金不昧,洛阳失主跨城寻人道谢

2019-07-21     今报洛阳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张静 萌友 周红飞 王文玉 邢恩惠

7月18日上午,正值暑期的农大校园较之往日显得空旷而安静,一位老先生来到学校,到处询问着一路找到了学校行政楼校长办公室。

正在值班的校办陈景红老师赶紧热情接待,只见老先生拿出一个手机号码急切地问:“同志你好,能不能帮我查查这个号码的主人叫什么名字?我一定要找到她们!”

这要求让陈老师吓了一跳,莫不是出了什么事?接下来一了解,这才知道了原委,原来这位老先生叫苏建庆,家住洛阳专程从洛阳来郑州是找两位拾金不昧的人,线索只有一个号码和对方曾提到的“河南农业大学”几个字。

根据号码,陈景红老师通过系统终于查询到了理学院两位女老师的名字:张梦娇和刘小标。随后经过进一步了解,引出了一个“农大好老师拾金不昧热心送回不留名,洛阳好失主有恩必报不找到雷锋不罢休”的暖心正能量故事。

(左一为失主苏建庆)

暖心:一个手机牵出三个实诚人

事情还要从7月13日说起。

当天,河南农业大学教师张梦娇和刘小标在杭州参加完第二十二届全国半导体会议,准备乘坐T326次火车返回郑州。在杭州火车站候车室等待检票过程中,她们偶然发现在一个座椅下有东西,捡起来一看是部华为手机。

这部手机的主人正是前面说到的苏建庆老先生。

当时,两位老师本来想过直接将手机交给车站工作人员,但因为已经开始检票时间紧,另一方面想到或许失主已经上车,发现手机不见一定会想办法联系,等待确定地址后直接邮寄过去。

果然,上车后没多久,失主的家人就打来了电话问苏先生行程,两位老师就告诉其手机是捡到的,希望提供地址,等到郑州站后立即找快递将手机邮寄给失主家人。为让对方打消顾虑,刘小标老师便留了自己联系方式。

结果巧合的是,当失主苏先生发现手机找不到后首先想办法借手机给家里孩子们取得了联系。就这样几番沟通,两位老师发现她们与失主苏先生搭乘的是同一列火车,并且还是相邻车厢。

“真是太巧了,这就省心了。”于是刘小标老师就按照苏先生说的位置专程送了过去。

“真的是太感谢了!”苏建庆老人说,自己当时正着急,“因为手机上有很多信息,还有这些年的同事亲朋好友的手机号码,我也不会备份,丢了可真就麻烦了。”

“当时这个女同志(刘小标)从她们的车厢专门跑到我的车厢送手机给我,真是让我体会到失而复得的那种惊喜!”苏老先生当时就特别感动,“我当即提出能不能请她一起吃个饭表达一下谢意,但这位女同志说啥也不,只说了自己是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举手之劳不用在意。”

确实是这样,刘小标老师和张梦娇老师后来告诉记者,“不觉得是个什么事儿啊,咱是年轻人,让老同志少费点劲儿是应该的。”

(刘小标老师)

(张梦娇老师)

但事情却没有完,因为两个实实在在的女老师碰到的失主苏先生又是一位知恩必报的河南人。

感动:滴水也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可能在大多数拾金不昧的故事里,物归原主就是结束,但洛阳人苏建庆老先生却在拿到手机后多了一块“心病”。

苏建庆老先生今年66岁,家住洛阳西工区,是华能沁北电厂退休职工。此次是去杭州探亲,没想到发生了这件让他倍感暖心的事。

“我是真没想到手机还能找到,而且还送到我手里啊!”苏先生说,“我思来想去觉得一定要知道老师的名字,要不总觉得像是白落了好。”

所以,执着的苏先生就干脆根据“河南农业大学”这几个字就来到郑州,他说:“我就想,如果是农大的老师,学校根据号码应该查的到。”

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校办陈景红老师经过查询确定两位老师后,最终让三个人见了面,了了苏先生的这个小小“心愿”。

不过更让人意外的是,苏先生觉得道声谢谢还不足以表达心情,7月19日一早又专程来到了学校,这次又带了一面锦旗——“助人为乐 师德高尚”。

回访苏先生时,他还不住地夸赞:“农大的老师真是好!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啊!”

“这位苏伯伯真是太客气了。”张梦娇老师说,“这反过来让我们感动不已啊,为了这么个小事专门过来,到让我们过意不去了。”

“大伯的爱人打来电话说当天大伯下了车后一直在车站出站口等我们,想当面感谢,但是没有等到。”刘小标老师说,“真的没有想到大伯会直接来学校,我感到很意外。”

两位老师一直在强调,这是举手之劳而已,“我们相信如果遇到当时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做的。”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事情虽小,却不正是我们民族“勿以善小而不为”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美德吗?

来源 :猛犸新闻

主编 :郭 帅

审核 :李 亚 林

责编 :王 丹

东方今报

全心全意为洛阳人民服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O3TFWwBmyVoG_1Z3E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