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己亥年四月廿八,阴有小雨。晨起,逍遥先生邀约一同前往金溪月塘偶遇研究王安石学者,遂往诣月塘。上午九时许,笔者至金溪县琉璃乡月塘村,初夏绿满田野,鸟鸣声声入耳,不多时诸学者亦至,有沪上方笑一、高密刘成国、丰城毛静、金溪曾铭等。为何诸多学者不远千里而来月塘?因为在当地不仅流传明初朱元璋下旨由王安石后裔将王安石墓由南京迁回月塘王安石家族祖坟山,甚至传说王安石出生于月塘一带,故学者特来实地考察。
月塘村总门楼
荆国世家
首先,一行人参观荆国世家门楼。由于宋神宗敕封王安石为荆国公,故其家族后裔称荆国世家。荆国世家门楼为硬山顶三开间门廊式结构,大门朝向按照风水定位面朝东南,前方是“笔架形状”山峰。在月塘附近有安石岭亦是得名于王安石,有学者认为安石岭命名说明后人粗鲁野蛮无礼,因自古国人忌讳直呼先贤其名,如“荆国世家”,而非“安石世家”,安石岭一名应是后人无知附会而来。
五圣殿外部
五圣殿内部
之后,一行人参观清光绪六年重修的五圣殿、“半月形”池塘、清道光九年重修的金陵衍派门楼。金陵是南京别称,金陵衍派表示月塘王氏可能是随同王安石墓回迁月塘原定居南京的王安石后裔。而《金溪县地名志》载:“月塘王家,在琉璃岗以西偏南7.5公里的山垄里。33户,162人。<王氏族谐>:明洪武(1368-1398年)初年,王朝利(王安石后代),祖籍抚州西门盐埠岭,由本邑洛城分迁而来。因村前有一水塘象月形,故名。”洛城今为金溪县浒湾镇洛城村,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王氏从抚州西门盐埠岭迁此。由此表明月塘王氏并非由南京回迁,金陵衍派可能只是表示月塘王氏与王安石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然后,一行人前往洋幽安石岭实地调查,其是一处丹霞地貌的山丘,形如“人头”。
半月形池塘
金陵衍派门楼
洋幽安石岭
最后,关于月塘是王安石出生地问题和关于王安石墓迁回月塘问题,有关学者认为前者子虚乌有,史学界公认王安石宋天禧五年(1021年)出生于临江军清江县;后者王安石归葬月塘王氏家族祖坟山存疑待考,至今考古界尚未发现王安石归葬月塘墓址所在具体位置,仅是王氏族谱一面之词,而王安石墓葬地史料记录有南宋《景定建康志》载:“墓地在半山园(后改半山寺)后”和元代《金陵新志·卷十二》载:“王舒王墓,名安石,在半山寺后”。
何坊吴氏贞节牌坊
无奈,笔者跟车技术实在太逊,总是眼睁睁地跟丢前方车队,只好同逍遥先生商议干脆到附近何坊村看看。不多时,车子抵达金溪县琉璃乡何坊村,当地又称何坊饶家。《金溪县地名志》载:“何坊饶家。在琉璃岗西北6公里小山沟里,小港南侧。53户,324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饶思益由东乡县大窠迁此。因建村何氏原居住的废基上,故名。”
吴氏贞节牌坊上部雕刻
从村庄东边的贞节牌坊入村,这座贞节牌坊为旌表饶士旦之妻吴氏贞节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请建,由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徐本、兵部尚书总督两江军务那苏图、中宪大夫知抚州府事唐孝本、文林郎知金溪县事叶重熙等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员奏准,在《金溪县志》中亦载:“吴氏,饶士旦妻,年二十四守节,事姑育子,备极茶苦,年五十八卒,乾隆七年,旌表建坊。”不过在《金溪县地名志》中记载饶氏家族在乾隆年间迁此,二者在时间上可能存在重叠现象,同时不太可能饶氏家族刚迁徒此地根基未稳的情况下即建造贞节牌坊。因此,何坊饶氏在清乾隆年间迁此说法有待考正。
鱼跃龙门
海水瑞兽
鱼
桂鱼、鲤鱼石雕
何坊村吴氏贞节牌坊为青石构造,仅存四柱三间,雕饰图案损毁严重,但依稀可见人物花草鱼虫鸟兽麒麟狮子龙凤祥云等精美图案。学者秋意对牌坊图案作大致解读,牌坊明间上额枋主图分别臆测为拜别父母和公堂理事等内容,从正面构图来看,中间有书案,人物有拱手、有执扇、有打鼓等形象,表现官员中间高坐,属官立于两侧,再外侧是百姓感谢官员德政,正在打鼓前来致谢的场景。按照构图对称性,背面图案应该是朝会图,中间是朝堂,两侧是官员辞别父母前去上朝。因此这座牌坊主图表达一种“在家孝顺,天神护佑,高中魁首,早入朝堂伴君王。做官清廉,下属融洽,政平令和,晚来声名惠乡梓。”的思想。两侧稍间上额枋四幅图主题是夫妻送别赶考、金榜题名拆桂等情节,两侧稍间下额枋四幅图有海水瑞兽、鱼跃龙门、鲤鱼、桂鱼等。
双峰旧里
何坊饶家总门楼
在贞节牌坊一侧是饶氏祠堂遗址,改建为何坊仓库。穿过贞节牌坊沿路绿树翠竹夹道,向西行约数十米有一座路亭式村门,房屋圮毁仅存一道劵拱门,上面石刻匾额为“双峰旧里”,双峰是饶氏堂号,源自饶氏先贤南宋饶鲁。何坊四周茂林修竹环绕,村庄旧基座落于中间位置,街巷为东西一横南北四纵的格局,纵向排列的四条巷道分别设门楼守护形成相对独立的建筑组团。经过“双峰旧里”村门之后,一路上看到村围之内的许多民居基本上淹没于杂草树木之中,处于无人居住荒芜状态。
第一座门楼
文光
第一座门楼则是掩藏在一片茂密的绿荫丛中,若隐若现,近看门楼则是千疮百孔,石雕构件早已不知去向,仅存“文光”匾额,“文光”是科举功名的象征,表明何坊饶氏族人之中曾有人考中功名。
第二座门楼
赣派民居内部
往西不远是第二座门楼保存尚好,前方是开万公祠,坐西朝东,面向水塘,水面浮满青萍。恰如诗言:“荷塘风未起,碧波无涟漪。青萍感风动,摇曳渐满池。”
何坊风水塘
第三座门楼
第三座门楼面朝水塘而向,亦是损毁严重门匾缺失,原先匾额题刻为“惠洽民心”,其指汉代饶氏先贤饶威,官鲁阴太守,推行惠政深得民心之事。
第四座门楼
石雕额枋
第四座门楼石雕
最东边的第四座门楼为四柱三间两冀式,部分石雕构件早已失窃。随着村民早已从村庄旧基离去,不知道这四座门楼还能在此坚守多久?
何坊巷道
何坊风水塘
开万公祠
虽然如今何坊饶家举目皆是废墟破败不堪景象,但村庄周边自然环境依然秀丽而幽静,绝对不失为绝佳的隐居之风水宝地,同时村庄以牌坊或路亭或门坊的建筑形式作为节点,使空间格局产生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
玉泉行宫
中午,在琉璃街上吃饭。笔者夙素琉璃街附近下宋有一座古庙名玉泉行宫,供奉关帝,因附会“玉泉山关公显圣”故名。饭毕,从琉璃往北行数里即达琉璃乡游溪桂家村下宋,清代属归德乡十六都。《金溪县地名志》载:“下宋。在琉璃岗以北偏东2公里的田畈上,西靠小溪。35户,177人。<宋氏族谱>:元惠宗(1333-1368年)末年,宋运达由福建瓦子阁迁此。因该地有联村上、中、下三米之称,本村地势居下,故名。”
玉泉行宫大殿
玉泉行宫位于下宋村西边,坐东朝西,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道光年间重修,门厅、大殿及附属建筑源山精舍、古栎园保存完好,面积约1200平方米,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格局精致幽雅,大殿面阔三间,采用石柱承重结构,柱础雕刻尤其精美,建筑内部保留多处石刻楹联匾额以及诗词,书法清新俊逸,呈现浓郁的文化气息,如门厅石柱正面对联“千秋庙貌壮田东,一片忠心锦汉绪”,背面对联“非圣人而能若是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落款“印峰徐鸿吉”,大殿檐柱对联“欲到圣神之地,须由忠义之门”,以及匾额“松风”、“法雨”、 “慧日”。
古栎园
古栎园
在古栎园中,各植一棵800年树龄的罗汉松和160年树龄的桂花树,绿树浓荫将花园上空遮蔽地严严实实。在园中墙上有一幅石刻对联“自然成野趣,可以赋新诗”,对联中间镶嵌一幅狂草诗碑,由于曾遭盗窃而造成中间断裂。学者剑川辨识诗碑文字如下:“云绕山林水绕卢,松阴花邬胜仙都。声声秋入山窗下,静倚南峰昼读书。白云上题。”白云上(1724-1790),字凌苍,号秋斋,河南沁阳人,乾隆十六年(1751)武进士,由侍卫累迁副将。以游击镇扬州。尝曰:“官乐则民苦,官苦则民乐。以吾一人之苦,易数十万人之乐,吾独不乐乎?”引疾去官,侨寓扬州,工诗,善草书。
云绕山林水绕卢,松阴花邬胜仙都。声声秋入山窗下,静倚南峰昼读书。白云上题。
清晖门
那么玉泉行宫为何刻白云上题诗呢?传说,下宋一名宋姓盐商计划扬帆远航至外藩经商,行前在玉泉行宫立下心愿,此行如能一帆风顺,定出金重修玉泉行宫。据说那次出航果然遭遇大风浪,其他船只纷纷触礁遇险,而宋姓盐商船只安然无恙。宋姓盐商在扬州经商时素闻白云上诗书之名望,遂邀请白云上到金溪琉璃家中常住,每日好茶好酒款待。一年的深秋季节,白云上在宋家延绵数日,一日醉后,在玉泉行宫的花园里,观看罗汉松郁郁葱葱、金桂飘香的景象,忽然思念起故乡来,遂触景生情,挥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盐商遂将这幅书法刻于石上安在玉泉行宫墙壁供人观赏。
下宋总门楼
下宋总门楼
下宋赣派民居
下宋巷道
文苑扬芬
在玉泉行宫一侧还有一座关门,匾额为“清晖门”,门内的墙上亦有石刻楹联匾额,“秀挹灵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村中的其他赣派传统建筑主要位于村庄南边,沿水塘北侧而建,中间是村庄总门楼,由于匾额黏贴对联,所书何字暂时无法完全辨识。总门楼后方则是数排赣派传统民居,房与房之间形成的青石板巷道保存完好,仅有一栋民居有匾额题字“文苑扬芬”,其指宋姓先贤北宋尚书宋白,编纂《文苑英华》1000卷,成为宋初四大类书之一。
蒲塘十景之一“孺子芳亭”
之后,笔者离开下宋继续北行数里至铜峰古庙牌楼,再右拐抵达蒲塘村西边一口水塘边停车。蒲塘,是徐氏血缘聚落,旧时又称菖蒲塘,因村前有九塘盛长菖蒲而得名,清代属归德乡十六都。在村西水塘边上新建仙村画廊广场,广场中央有南州徐孺子雕像,以示蒲塘徐氏尊奉徐孺子为远祖。《蒲塘徐氏宗谱》:“后唐清泰乙未年(935年),大中大夫徐慕贞辞去安徽寿州长史之职,从临川岭后,迁至此处结庐隐居。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徐孺子十七世孙徐毓昌为临川令,遂家临川岭后。再传九世为蒲塘徐氏始迁祖徐慕贞。”
西成门
臬宪坊
从仙村画廊广场步行数十米有一座关门,为硬山顶建筑,门楣上匾额是西成门,旧时蒲塘四方各设一座关门,现仅存西成门和村庄南边临水而立南薰门,东作门和北钥门早已不存。一路上,村中的部分古建筑正在实施修复工程,巷道及水塘四周亦作重新铺设石板或卵石,在村庄北边花园山位置还新建有一座戏台和两座门楼,戏台正前方是一座古墓,两侧则是新建的臬宪坊和文宗坊,二者样式相仿,面阔三间三楼砖木结构,当下村庄正在逐渐恢复旧时孺子芳亭、大夫清沼、黄石仙踪、友桥灵龟、花园乔木、铜峰古庙、蒲池夜景、阳岭朝云、东山樵唱、西畈农歌“蒲塘十景”风貌。
东海传芳
迎薰集瑞
圆井代表凤
方井代表龙
其实,蒲塘村庄格局肌理清晰,历史环境要素十分齐全,古树、古井、古塘、古庙、古祠点缀其间,有一方井与一圆井分列众塘之首蒲池两侧寓意龙凤呈祥,更有数十栋明清时期传统赣派建筑数环绕蒲池东岸和北岸向后延伸排列,以各房聚族而居相对独立形成若干建筑组团,在一些居民门楣上有徐氏郡望堂号的匾额,如东海旧第、秀拔南州、芳传东海、容台世望等,至明朝鼎盛时期,号称“千烟之厦”。
蒲池
名荐天朝
在历史上,蒲塘徐氏人文盛兴,村中设有众多私塾书院,现存有增益山房、玉成书舍,培养造就诸多科举功名仕宦学者,故在蒲池北岸的世宦祠上堂还悬挂有“文武世家”匾额,而且在村中亦有诸多表彰科举功名仕宦政绩的历史建筑,如名荐天朝牌坊、进士第门坊、登科门坊、外翰第、大夫第等,以名荐天朝牌坊最为著名,刚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坊位于村庄南边蒲池西岸,坐西朝东,四柱三间五楼,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为表彰徐积善捐粮赈灾义举而建,是金溪县现存年代最早的牌坊之一。牌坊上字板刻有圣旨全文:“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家施仁,养民为首。江西抚州府金溪县儒学增广生员徐积善,时遇饥馑,能出谷四千五百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仍免本户杂泛差役十年,尚允蹈忠厚,表彰风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洪熙元年五月十九日。”
南薰门
世宦祠
同治版金溪县志
虽然蒲塘徐氏一族不乏进士举人、从政为官之人,但有学者发现在同治版《金溪县志·卷十七下·选举》中将徐廓等二十余名蒲塘人集中另成一页收录于最后,幸好当年《金溪县志》小编在这页前言写道:“【选举附录】戊申志将徐廓以下四十五人并入补遗,以省府志皆无据而子孙亦不能指定也。今亦无从编次仍另录之,附于选举之后。”这种做法有违修志常理,存在蒲塘徐氏家族将某些无可考究的族谱人物通过某种手段强行塞入县志的嫌疑,由此达到炫耀家族目的,另外北岸余氏家族亦是如此操作。
登科门坊
大夫第门坊
外翰第门坊
外翰第,是未入仕文人住宅。《客燕杂记》载:“嘉靖中,李攀龙、王世贞俱官西曹,相聚论诗,建白云楼榜诸君诗,人目刑部为外翰林,亦称西台。”由于明朝中期之后有不成文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李攀龙、王世贞诸人结社刑部,与翰林院分庭抗礼,被当时人名为“外翰林”,此名或以此为始,之后亦泛指未入仕文人。另明朝在内书堂读书的宦官员亦常自比为“外庭翰林”。
“福”字照壁
福、禄、寿
“福”字照壁
自古以来,蒲塘百姓崇尚道教,不仅在一民居照壁上有北宋道家学者陈抟老祖所书的“福”字精美砖雕,左边是鹿的形象表示禄,右边是鹤的形象表示寿,因此这个”福“字包含福、禄、寿三种美好寓意,而且在蒲塘村外东山脚下还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铜峰古庙,自元末明初起供奉蒲塘人徐祥可,又称囦默真人或徐神仙,其属正一派,传说其寄意湖山,云游区宇,往来闽粤,常显异能,捍患御灾,振困扶危,乡里遇有水旱疾疫,凡有所求必能解救,深受当地百姓景仰崇拜。在太平天国军队侵犯金溪时,周边百姓纷纷避难于铜峰古庙,寄希望于徐神仙显灵保佑躲过战乱劫难,然而最终还是发生不幸之事,太平天国军队血洗蒲塘,在此避难者未能幸免,死伤无数。
之后有逃难者将此记录:“咸丰六年,避寇金溪之菖蒲塘。邻村皆蹂躏无孑遗,该地独完善,数年贼无一足至。盖地非冲要,贼偶遗之也。乡人讹传有神阴助,远近携家旅居者,络绎不绝。里中黠者,以赁屋蔬粮可得善值,更张皇其说,谓本族有徐神仙默为护佑。有自贼营来者,言贼望蒲塘村,但见红云一片,不知有屋宇居民也。闻者信之,襁负车担,日夕坌至。邑有杨进士、徐解元者,素好仙佛,时同寓其地,因以神道设教,倡设乩坛,请仙卜休,咎仙言此邦福地,不宜他徙。众信益坚,议建醮四十九日,以答神庥。钟钹铿锵,灯烛焜耀,香烟之气,闻数里外。众皆恃为无恐,府君独愀然曰:‘是悬的以为之招也。’天未曙,挈家亟行,甫数里,回望村中,火光烛天,号哭之声,恍震于耳。盖贼已入村焚毁杀戮,千百家无噍类矣。非府君先见之明,则吾家宁堪设想哉!大乱以来,亲友邻里死于锋镝者十之三四,死于疫疬者十之一二,而吾家男女长幼无一人罹斯厄者,固仰徼天幸,而亦府君之德之厚、识之明,足为保家之主也。”
铜峰古庙
铜峰古庙大殿
由于铜峰古庙香火持续旺盛不断,信众在蒲塘铜峰古庙一侧新建佛教寺院,名铜峰寺,如今则是道佛共处一地。
天色向晚,离开铜峰古庙取道浒湾返城,没想到浒湾公路还在重修,尚可通行只是一路颠簸至浒湾,然后一路畅通至抚州。
江西古村看抚州,抚州古村看金溪,不缺古村,任性。如有兴趣可关注查阅往期《金溪行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