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庄子》之后,很多朋友问我接下来讲什么,思虑再三之后,我决定接着讲《长短经》,原因主要是:
《长短经》可以说是《庄子》的外王版、致用版,也可以理解为《庄子》是理论和心理(也就是内圣)准备,而《长短经》就是类似于MBA教育的案例教学版。
跟我一起学习过《庄子》的同学,应该不会再过度的关注《庄子》的文学性的一面,而是会深刻的认知到《庄子》华丽文字外衣之下的极其深刻、冷峻的思维和逻辑。应该也能学习到《庄子》所要告诉我们的如何实现自我的进化,也就是逐步突破低层级理性,实现高维闭环,然后再重新打破闭环实现更高维度的思维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但是,《庄子》里大量的寓言故事,容易让人着迷,也更容易让人迷惑。着迷是因为《庄子》的文学魅力,迷惑是因为,庄子大量使用寓言,即使使用真人、真事,也更多的是借用,而不是对于真实历史的分析和研判。《长短经》则不同,它使用的基本都是真实的历史背景,这相对而言,更容易让我们深刻的理解庄子之道,以应该如何更好的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以此让我们获得系统的人生智慧,我们也可以构建出我们自己的人生智慧系统。
这里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庄子》和《长短经》的思想内核是不是一致的。后人给《长短经》的作者赵蕤贴上了很多标签,有人说他是道家,有人说他是纵横家,而他自己给这部书取的名字是《儒门经济长短经》,也就是他自认是儒家。其实,不管如何给他贴标签,他的思想内核是道家是无疑的。不过,我们可能很容易把黄老道家和老庄道家混为一谈,甚至是觉得老庄是对黄老的发展和延伸,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更像是道家的两个学派,黄老道家的一支发展成为了法家,而老庄一系后世被误用的更多,就是文人士大夫们主要是想通过老庄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外在的儒家的谨言慎行、克己复礼相对冲,这也就是只是做了庄子“内圣”中的极小一部分,而外王更无从谈起了。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长短经》和它的作者赵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说起《长短经》,绝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有些朋友可能对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反经》更熟悉,好像这样的名字更能激发人的肾上腺激素,因为这样一个字,很容易让我们和对命运的反抗、改变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其实,反经只是整部《长短经》64篇中的一篇。
实际上,这个“反”来自于《道德经》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也跟很多朋友强调,想读懂《道德经》,重点关注这个“反”字。不过我们用现代的思维体系去理解的时候,更多的是理解为反面,有些人会理解到反向思维,也就是逆向思维,这样的理解说实话是片面的,也是平面化的思维;有些人会理解为矛盾的对立统一,这可以说是很接近了。
真正的理解“反”的真意,是要我们拥有一个完整的高维的思维体系,这个我在《庄子·养生主》里专门讲过,也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生态的观念或者说视角,来看待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我们既要建构起这种整体的框架和核心的观念,又要不断的丰满细节,还要深刻的领会动态思维和生态思维,动态意味着一切都是在变化的,是在这个整体的框架之内变化的,有他的总体规律;生态思维,意味着,各要素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互相影响也互相制约。只有整体框架,虽然利于我们理解整体,但是对于解决问题,也就是解牛而言,还完全不够,因为没有丰富完整的细节做支撑,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很可能还是会用砍和割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解的方式。而事物发展的核心规律是什么?也就是缘督以为经,找到发展变化的主线,找到主要规律和主要矛盾,然后再逐步丰富细节的经验和规律,我们做起事来,才能够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这一篇里,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其实就是庄子虚怀以游世的核心法则。
《长短经》被称为古今谋略第一书。一般对于它的评价都是,博采众长的古代谋略之书。它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它集历史学、政治学、谋略学、社会学、人才学为一体,以丰富的历史案例和振聋发聩的理论,向读者呈现了一套可读性很强的鸿篇巨制。书中充满了富于洞察力且实用的建议,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融历史和谋略于一炉,集诸子百家学说为一体。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不过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有夸大和自嗨之嫌。如果真正的去读一读《长短经》,你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先不说它几乎涵盖了我们已知的唐朝之前的谋略类的所有著作,比如《六韬》(《太公兵法》)、《管子》、《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玉钤经》(《黄石公素书》)等等,对诸子百家的核心观点,也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当然,这不是掉书袋,更多的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思辨的使用这些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一提到《长短经》,很多人就会拿《资治通鉴》来做对比,也有人把它称之为小《资治通鉴》。我一直建议喜欢读《资治通鉴》的朋友,不如直接读《长短经》。原因在于《资治通鉴》,更多的是要起到教化的目的,教化的对象是皇帝以及士大夫集团,行文在很多地方过于隐晦,同样也更强调道德属性。这和宋朝的政治行为模式有关,有宋一代,基础的行为逻辑就是“得君行道”,得君就是指的获得皇帝的精神认同,这个认同就是内圣外王,而内圣的核心就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然后君臣共治天下,而理想目标就是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而《资治通鉴》就是在这种思想之下的产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很多朋友也可能都会有一种看法,宋之后,中国的文化越来越文弱,越来越保守,极有可能与此有关。特别是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确定为官方标准版本之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越来越倾向于道德修养,最终的结果是重道德修养,而无治世的智慧,重文人气节,而无做事的办法。朱熹的版本更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满足了封建王朝道德教化和思想控制的需求,所以从宋朝中期之后,中国的士子们只有饱读圣贤书,货与帝王家,考取功名这一途,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完善的人格应该既包括文明其精神,更应该包括野蛮其体魄,既要有文修也要有武备。而宋之后,即使说文修,也更多的是道德修养,而缺失了智慧的培养,士大夫们遇到事,只会“一死谢君王”,而其中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想以此博得千古清名。
之所以说这些,包括《资治通鉴》的弊端,就是想从反面来说明诞生于盛唐的《长短经》基本上没有受这种思想的约束。
我们再来简单说说它的作者赵蕤。赵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杰”,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并称。他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因此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历史上关于赵蕤的记载很少,我们也只能从他的《长短经》中去了解、理解这么一位盛唐隐士思想中的博大和精深了,以及他经世济民的情怀。
一说到帝王之学,有些人会非常反感,觉得就是帝王术,就是治人,而背后就是人治,这种误解实在是太深了,而且也没太大的必要;还有一种误解是,我们都是普通人,现代社会也没有了什么帝王将相,我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与此相关的,还有对谋略,这个词的误解。一种误解所谓的谋略,涉及的都是军国大事,这才可以被称之为谋略,实际上,谋略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懂得了谋略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更清楚的明白谋略的价值,再将之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再徒增迷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才会更轻松,从容有度,事事顺遂。对于谋略的第二种误解,是很多人把谋略等同成了阴谋,其实,最高明的谋略,从来都是阳谋。阴谋到最终都只是会害人害己,我们的先贤大哲们在讲谋略的时候,从来都是要我们做到先正心,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可以用谋,甚至是不惜采用神道设教的方式警告我们,目的是让我们不会因为误用谋略伤人害己。
我们再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结构和要点。
整部《长短经》共9卷,64篇,23万字,整部书的结构如下:
卷一:大体、任长、品目、量才、知人、察相、论士、政体
卷二:君德、臣行、德表、理乱
卷三:反经、是非、适变、正论
卷四:霸图
卷五:七雄略
卷六:三国权
卷七:惧戒、时宜
卷八:酌情、诡信、忠疑、用无用、恩生怨、诡顺、难必、运命、大私、败功、
昏智、卑政、善亡、诡俗、息辩、量过、势运、敖礼、定名
卷九:出军、练士、结营、道德、禁令、教战、天时、地形、水火、五间、将体、
料敌、势略、攻心、伐交、格形、蛇势、先胜、围师、变通、利害、奇兵、
掩发、还师
总体下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识人、用人的真谛。所有的事情,背后都是人。所有的管理以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也就是软性管理能力,最后基本都会归结到一个问题上,也就是如何用人,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果往下一个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何开发、选拔、配置、调动人力资源,然后实现最大的产出。这里最为重要的问题,毋庸置疑,首先就是如何识别、选拔、培养人才。
第二,是非长短正反的辨析。很多人把赵蕤划到纵横家的范畴,就是因为长短这类的词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常用的。这部分其实重点就是讲关于“反”,也就是构建自己的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的思维体系的方法,上边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跟我学过《管子》的朋友,也都知道,这和管子的静因之道、轻重之法、因势利导,基本是一致的。这一部分才是整部《长短经》的核心和思想精髓。
第三,以史明智。《霸图》、《七雄略》、《三国权》,三个层面,三个视角总结历史经验,以及他对历史经验的战略性思考和总结。这一部分,我们不光是要看中国历史上极其动荡的两个时期,也就是战国七雄争霸,以及三国纷争的两大时代,更从中汲取智慧,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时势造英雄的时势又是如何造出来的?我们还会以此来看看当今的时势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四,人生智慧。智慧是被我们用滥了的词,我对智慧的定义,很多朋友也都知道,就是突破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做事的角度而言的,但是人生的智慧不仅仅指的是做事,还要有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才有人生的智慧可言。
第五,用兵之道。这一部分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重要的兵法之书的精髓。用兵之道,不是指单纯的带兵打仗,背后是用人与整合之道,更包括如何掌控资源,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把资源的优势最大化,同样也包含了竞争之道(更准确的说是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