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界首之四:他还原了鱼拓非遗文化的“存真术”

2020-08-04   朱文鑫

原标题:图说界首之四:他还原了鱼拓非遗文化的“存真术”

鱼拓艺术,是中国民间拓印技艺和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以鱼为主要表现题材,兼具记录性和观赏性的民间美术形式。最初是将鱼的形态拓印下来,留作纪念或参加比赛。真实记录鱼的形态,是古老的“存真术”。因工艺流程传承了我国的碑拓技艺,故称“鱼拓”。相传鱼拓起源于我国宋代,元代因战乱曾失传多年,后来在沿海地区再度流传,并辗转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清末时期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活态传承至今。安徽界首鱼拓代表性传承人胡继江老师在承袭传统墨拓的基础上,借鉴运用现代绘画颜料,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和审美理念,所创作的作品丰富和拓展了墨色与彩色相融合的鱼拓文化内涵。

在胡老师的工作室,他正利用暑期带领孩子们习字,他告诉我,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最初是习练书法,对于非遗文化鱼拓十分喜欢,非遗更是文化之明粹,尤其是鱼拓艺术倍受历代文人雅士之青睐。鱼拓艺术发端于我国古代碑拓和全形拓技艺,成熟并盛行于宋代,当朝的皇上宋徽宗、文学巨匠苏东坡都是鱼拓高手,当时的鱼拓画皆为墨拓,画面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极具中国画的特色。后来由于战乱,我国的鱼拓艺术流传到东南亚国家。直到19世纪80年代,鱼拓艺术再次迎来了春天,在技艺上注重精细制作。2012年,在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界首鱼拓代表性传承人胡继江牵头成立“界首市书画及鱼拓艺术交流研究协会”,倡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注入东方艺术语言之特色,融合书法绘画之特长,打造非遗文化之精粹!2019年5月,胡继江入选鱼拓 “非遗”传承人。

作为界首市鱼拓协会主席、非遗传承人胡继江老师,对于鱼拓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厚道热情的他,一边制作鱼拓画,一边演绎流程与方法。只见他用橡皮泥将一条长约15厘米的鳜鱼固定,根据鱼身的色泽调配颜料。“颜料的调配,关系到鱼拓画的成型是否逼真。”他告诉我,最大限度地贴近鱼的原色,是鱼拓画写实的基本要求。他将颜色调出牙白、米黄等几种色彩,然后用细软的毛刷在鳜鱼身上晕色,最后用喷湿的生宣纸覆盖鱼身进行拓印,并轻按鱼身与宣纸完全接触,然后缓缓揭开,还要用工笔画的手法画鱼眼,加上题跋等,创作一副鱼拓作品大约用一个小时左右。胡继江的鱼拓作品,通过拓印和描绘,还原鱼本身浑然天成的体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胡老师的鱼拓作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诗、书、画、印的元素及构图方法,可分为黑白拓和彩色拓,具有观赏性和文化内涵,更具有东方艺术的独有韵味。

细读他的作品,像是回到了大宋。一幅幅鱼拓作品,集轮廓、鳞片、色彩、简约、留白、生动的 “鱼拓”作品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他特别注重青少年书画家的培养,希望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这种形式,让界首鱼拓艺术走近青少年、走进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遗艺术,让它得到更好地推广。

近年来,界首市重视鱼拓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给予资金支持,推进“鱼拓艺术进校园”“鱼拓艺术交流展”等非遗集中展演活动,在非遗传习所和一些学校,设立传承基地和兴趣班,为传承人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为界首鱼拓艺术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对于鱼拓非遗文化艺术的价值,胡老师这样总结说: 一是鱼拓作为鱼文化体系的艺术,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鱼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吉祥物,它寓意吉祥美好, 深受老百姓喜欢。比如常见的年画“连年有余”、“童子抱鲤 鱼”、“鱼跃龙门”等都是取材于鱼,所以鱼拓画作为以鱼为题材的艺术,更受老百姓青睐。 二是鱼拓相比之鱼画,更具科研价值。鱼拓不仅仅是一 种艺术形式,通过 1:1 的拓印还原,鱼的纹理结构全都印拓 在纸上,是一种对鱼最真实的记录。比如创作的一幅长二十余米的鱼拓长卷,共拓录了沙颍河流域二十多种、近百 条淡水鱼,并附有长篇的题款记录着沙颍河淡水鱼的种类、 习性、鱼形等知识,而且体现沙颍河水资源治理的成效和成 果。可谓该河流域鱼知识的“科普全书”。 三是形成文化产业,带动脱贫,引导致富。传统鱼拓作品由于技术的限制和艺术构思的不足,往往失之于呆板。而界首鱼拓利用现代‘技术’研制的新颜料和新纸张,加之鱼拓艺术家不断摸索,精湛的拓印工艺与书画艺术的完美融 合,拓出的鱼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实现了从真实性向传神 性的转化,体现了新时代艺术创作的新风貌,使作品更具有 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使界首鱼拓艺术走向文化产业化道路。

“界首市书画及鱼拓艺术交流研究协会"的创立,旨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注入鱼拓艺术以东方艺术语言之特色,回归光复我国古老而又传统的,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鱼拓画。

现在胡继江的鱼拓艺术正在借助自身书法绘画之特长迈进传统,打造非遗文化之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