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只要做个普通人”,这点芬兰人做到了

2020-04-19     大白的育儿经

教育,是每个家庭永恒不变的主题,“教”是教会孩子丰富的学识,“育”是培养孩子做人的品格。无数的家庭把孩子送出国外,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如今,因为疫情的传播,更多的学子选择返回国内发展,更多的家庭留学计划也随着疫情搁置。

《他乡的童年》是一部记录不同国家孩子生活的记录片,拍摄者轶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她,也同样感受到育儿的艰辛和焦虑,于是她走访了日本、芬兰、印度和英国等不同的国家,探寻每个国家在育儿方面的独到之处,也引发了许多网友的思考。如果是因为疫情暂时搁置留学计划的家庭,也可以当作参考。

对于芬兰,我们的印象可能是北欧、极光,但是在这个只有500万人的国家,却被誉为是“教育最强国”。在2018年的幸福指数调查中,芬兰是列在榜首的国家。高收入高福利,教育医疗养老免费,在这个“幸福”的国度中,貌似不用努力,就能过上很不错的生活,为什么他们还能被誉为“教育最强国”呢?


拉妮老师和“现象”课程

拉妮是赫尔辛基小学的三年级教师,天还没亮,她就要登上开往赫尔辛基的火车去上课。八点,赫尔辛基小学响起了上课的铃声,与刺耳的上课铃不同,这里播放的是交响乐,孩子们在美妙的乐章中迎来了新的一课。不仅仅是交响乐,老师们还可以放饶舌、古典乐和民歌,用乐曲代替铃声,正是走向自由和创意的第一步。

拉妮老师教的是现象课程,主题是“年龄”“时间”和“我”。我们在国内很少听到过“现象教学”这一概念,其实这也是芬兰所特有的,由芬兰国家教委会在2014年提出。在拉妮老师的这节课上,她会引入艺术、数学和生物知识等多项课程。“现象教学”,即由一位老师独立完成跨学科教学。相当于这个老师兼顾了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等多重身份,那拉妮老师究竟能够胜任吗?


在另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拉妮老师给了我们答案。她带领孩子们来到森林,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张色卡,上面包括四个色块,让孩子们去森林里去寻找跟这个能够匹配的颜色。通过寻找,孩子们才知道原来森林并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好的插画师,把五彩缤纷悄悄地融进景色里。

完成了色卡的任务,孩子需要去寻找气味,寻找不同的植物去形容它们的气味。孩子们不需要知道植物的名称,在这里它叫什么名字都可以。通过这种观察和寻找,孩子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就被激发出了。据拉妮老师说,上一节“现象”课,学生们在森林里学习了数学。


芬兰,为何有如此高的幸福指数?

前一阵,曾经有描述芬兰人生活的漫画很火,画师是芬兰漫画家Karoliina Korhonen,它的作品《芬兰人的梦魇》被称作是对芬兰人的最好诠释。漫画里的主人公马蒂,是一个典型的芬兰人,他在车站排队一定会和别人保持一米的距离;看到邻居出门,会害羞地躲在门后,等邻居走了才出来。他低调内敛、喜欢安静,重视私人空间,不会用无聊的闲扯烦别人。


其实,马蒂也代表了整个芬兰的生活氛围。芬兰社会透着朴素的气质,拒绝喧嚣浮华,回归本来面目。在芬兰的大街上,很少能看到奢侈品牌商铺,这无疑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攀比。70年代的教育改革让所有芬兰的中、小学都纳入到政府范围里,由国家出钱让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如同一个正向循环,芬兰把钱用在人身上,人都变成了人材去赚钱。

每一个芬兰孩子出生后,都可以得到一个百宝箱,里面涵盖了所有新生儿会用到得物品,小到新生儿指甲剪,大到孩子的包被棉服,孩子的父母几乎不用再买任何关于孩子的物品。并且,每一年这个百宝箱都会升级,以应对每年不同的需求。忽然想到,今年会不会增添防疫类的物品呢?人,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芬兰大量投资在学校和家庭,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


芬兰父母的爱,是让孩子回归生活

于尔基,是芬兰比克西集团亚太区总裁,在全国纳税排行榜上处于前列,他的妻子是华人,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对于子女的教育,于尔基的方式很难和富养搭上边,他让孩子们去麦当劳和星巴克打工,以赚取零花钱。儿子15岁的时候想买一双特别贵的乔丹鞋,于尔基提议让孩子自己送报纸攒钱。送报纸,准备三个小时,送出去两个小时,五个小时可以赚到15欧元。

于尔基说:“中国的孩子工作很努力,学习也很拼命,但是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这个环节似乎脱节了。而芬兰的教育更注重常识教育,那些常识与创意,正是让芬兰成为最“幸福”国家的基础教育。”常识教育,即在生活中学习,再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道理所在。


当轶君问一个芬兰孩子什么是成功?孩子的回答很令人意外,他说“这里没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个妻子有点钱,你就已经算是成功的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在芬兰,孩子可以选择去读大学,也可以选择边读书边工作,不会没有出路,也不会没有考上大学就是世界末日。

当我们的家长执着于学区房时,芬兰人的回答是:最好的学校,永远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住在乡下的驯鹿人,从没有想过去大城市,每个人都过着自己喜欢过的生活。这是芬兰,一个把自由和创意过到极致的国度,一个喜欢慢悠悠享受生活的国度,他们没有竞争意识,却悄悄地让自己的幸福指数飙升到了全球第一。


芬兰人注重现象教学和常识教育,这些来源自生活的知识,最后又被他们实践回了生活。虽然国情不同,但是我们也从能其中汲取一些能量,让我们加以改进。最后,“未来真的不是只有一种样子”,我们从芬兰教育中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qMEoXEBnkjnB-0zZo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