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童遭亲妈家暴,却不愿离开:孩子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2019-12-20     大白的育儿经

陕西西安的男孩天天持续引发关注,天天父母离异,妈妈20多岁,每当心情不好就拿电线刀具去打他。天天经治疗后暂住在儿童村,他的妈妈已被警方拘捕。在救助站里天天和记者有一番如下的对话:

记者:你想上学吗?

天天:想,我还挺想同学的。虽然我妈打我,但是我还是想待在她身边。

记者:她打你,你也愿意?

天天:打就打呗,要不然我就没有妈妈了。

在这段新闻视频中,7岁的小男孩指了一下身上的伤痕,用轻松的语气说“这个都是旧伤,是妈妈用刀割的”。此时他也还在为妈妈辩解:“我妈不是故意的,她是用刀打我不小心划到的,都快疼死我了”。

许多人都感到疑惑和不解,为什么亲妈如此虐待孩子,孩子却还要为她辩解,并不愿离开呢?一方面孩子出于对父母的依恋本能,另一方面天天对妈妈的不合理做法,丝毫不感到委屈和不公,全盘接受了妈妈的做法,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斯德哥尔摩效应”。

不止在成年人身上,年幼的孩子也可能会发生“斯德哥尔摩效应”,而且它一旦产生,就会对孩子将来的性格和家庭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孩子的“斯德哥尔摩”为哪般?

斯德哥尔摩的来源

斯德哥尔摩是瑞士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著名心理学效应的发源地,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人质综合症,是指人质对犯罪者产生情感,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绪。

这种情感造成人质对犯罪者产生好感和依赖,甚至协助加害人。人质之所以会对犯罪者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是因为他们的生死操控在犯罪者手里。犯罪者让他们活了下来,他们便心存感激,产生了与犯罪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想法,把犯罪者的安危当成了自己的安危。

孩子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在生活中一些人习惯于某种虐待,也可以称为“斯德哥尔摩效应”。对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生存全依赖于父母,如果父母不抚养他们,会让他们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机,就为斯德哥尔摩提供了先决条件。

所以当父母有意或无意地摧残他们的身体或心灵时,他们会选择扭曲或无视父母的这种行为,全盘接受或认同父母的做法。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自己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时,让父母和自身都得到最大的舒适感。

林林的爸爸经常出差,通常情况下只有妈妈照顾林林。最近妈妈怀上了二胎,不仅没有人照顾她,她还要照料林林。为此,妈妈心中很是烦躁,当林林犯错误或不听话的时候,妈妈就会打林林,每天少则一两次,多则六七次。林林从来不反抗,每次都求着妈妈说:“妈妈我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亲戚朋友看到林林妈妈这样对待林林,忍不住上前劝说。林林妈妈说:“她自己做错了事情,我打她也是为她好,她自己也知道,不相信你们自己问她。”一旁的林林边哭边说:“我错了,妈妈说得对,我以后一定改。”

林林的妈妈因为心情不好,没有宣泄的出口,而林林的小错误恰好给了她生气的理由,于是她不知不觉把林林当成了出气筒。通常,对于孩子犯的小错误,只需要言语上的教导即可。打孩子显然是不合理,且没有必要的,林林的妈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林林全然接受了妈妈的不合理做法,丝毫不感到不公平和委屈。这一切都是出于一个孩子的本能,因为她必须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如果林林反抗,那么妈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对待她。所以,林林只能麻痹自己认同妈妈,这样尽可能地使妈妈打得轻些,自己的日子也好过些。

“斯德哥摩尔效应”对孩子的影响

被压抑的痛苦仍然存在

明星陈乔恩小时候也经常被妈妈打,说起妈妈,她眼里满满的痛苦。她曾坦言:“自己整日生活在恐惧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打!”有时候在录制节目时说起妈妈,她还是会下意识地回头确认妈妈是否在旁边。虽然陈乔恩已经成为明星,她的妈妈已经不会再打她,但是幼年的恐惧仍留在心底。

幼年时,对孩子的压制、摧残和不公平待遇,是会在她心上留下痕迹的。当孩子长大,步入青年、成年,她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曾经受到的家庭教育的缺陷。这时候,她就会从麻痹自己的状态中脱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曾经遭受的不公,从而感到愤怒和痛苦。

对婚姻家庭关系造成影响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小时候为了得到爸爸的爱,总是扮鬼脸逗爸爸开心,把扮鬼脸变成下意识的本能动作,努力按照爸爸的要求去读书。长大后,她又讨好自己的男朋友,即使遭到对方的暴力殴打也还在心里坚定地爱着对方。

松子年幼时不受家里人喜欢,大家都更喜欢卧病在床的妹妹,长期对松子进行冷暴力。年幼时被“摧残”过的小孩,成年以后会多多少少延续上一代的处事方式,而这种延续是不自知的,他不知不觉中就会以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爱人和宝宝。比较好的情况是,他能够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将伤害延续到下一代;或者在做出错误行为之后,尽可能地对下一代进行一些弥补。

如何预防孩子的“斯德哥尔摩”?

不要靠孩子为自己争面子

小凯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而小凯从小在人群里不拔尖,为此小凯的妈妈十分地介怀,感到没有面子。她经常对小凯说:“你怎么长得这么难看,一点都不像我”、“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甚至带着小凯走在路上碰到同事,她会说:“这是亲戚家的小孩”。对于妈妈的这些行为,小凯虽然感到难过,但他难过的是自己不够优秀,才让妈妈生气。

小凯在没有犯错误的情况下,经常被自己的妈妈嫌弃,甚至在外人面前还要被迫隐瞒与妈妈的亲子关系。只是因为小凯的妈妈觉得,小凯无法给自己带来面子,那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无端被看低、被贬损。

孩子是上天恩赐的礼物,不是父母的面子。不管父母如何优秀,都没有理由去嫌弃孩子的普通。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和伴侣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对孩子的嫌弃,那请对症下药,不要寄希望于年幼的孩子替你扳回一局。

不要利用实现孩子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琪琪的爸爸小时候生活艰苦,需要经常帮助大人做家务和照顾弟妹,很少有时间学习。于是,琪琪一上幼儿园,爸爸就给她报了很多兴趣班、提高班、学东学西。每当琪琪练会了一首曲子,或者画了一幅漂亮的画,爸爸就会感到欣慰;而琪琪不想上小学课程提高班时,爸爸会说:“我小时候哪有你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学习,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你现在有了,还不愿意自己学,真是不知好歹。”

琪琪爸爸对琪琪的诸多要求,显然是在圆他自己的梦,从琪琪身上弥补他小时候的遗憾。每个人都需要实现的目标和无法完成的梦想,但目标和梦想只是自己的,而不应该是孩子的。也许孩子在帮你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这绝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可能已经耽误了他以更好的方式去成长。

教育宝宝之前先调整心态和语气,不拿孩子当出气筒或解压工具

12月5日凌晨三点,上海车站广场的角落,一个男孩跪在那里乞讨。民警询问后得知,原来孩子是不写作业,被爸爸“遗弃”在车站的,走的时候还发了个碗让孩子“乞讨”。

孩子难免会惹大人生气,但生气的程度有待仔细考量,并不是每一个错误都足以让家长大发脾气。当家长觉得自己的压力被孩子瞬间引爆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理智思考,把心态和语气都调整到正常范畴,再去跟孩子说话。不要像这位父亲这样,车站广场鱼龙混杂,孩子随时有被拐卖的危险,而且凌晨三点跪着“乞讨”也未免太过严苛。这位父亲需要的是解决真正带给他的压力的问题。

如果孩子已经“斯德哥尔摩”了,怎么办?

看到这里,如果有的家长发现自己对孩子有过不公平的对待,而孩子也没有表示过质疑。那么,你需要努力消除孩子的“斯德哥尔摩效应”了。具体该怎么做呢?

1、首先分析自己这样对待孩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小时候被这样对待过,可能是因为你有太想实现的目标或梦想,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些执念。

2、向孩子承认错误,并真诚道歉。孩子虽然小,但感受却很灵敏。对于你的道歉,他不一定能像成年人一样给予你详细的回应,但却一定能够吸收进心里。

3、帮助孩子宣泄压抑的委屈。你可以问下孩子,在知道爸爸妈妈以前做得不对之后,是否感觉到委屈。如果是,允许孩子在你怀里哭泣,让他发泄出来。

4、承诺改正并履行。改正不合理的做法,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还能间接促使你正视属于自己的问题,督促你勇敢地解决它,给你自己的生活带来实质上的改观。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NWDLW8BMH2_cNUgaK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