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董卿、撒贝宁扎堆的《主持人大赛》,最大的惊喜是她……

2020-01-08     艺教新周刊

要说最近最火的综艺,非央视《主持人大赛》不可。

不论是台上各路选手的“神仙打架”,主持人撒贝宁的幽默逗趣,还是台下点评嘉宾董卿和康辉的一针见血,都让这个节目看点十足。

但最让我惊喜的,还是评委席上现身了一位许久未见的资深央视主持人——敬一丹。

这位主持了《焦点访谈》20多年的女主播,重回央视的舞台依然让人难以忽视。

不论是对选手的赞许式的点头,还是那一抹微笑,你都能从她的眼神里,感受到鼓舞,让人如沐春风。

温柔,又有力量。

1

人才辈出的央视,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

敬一丹多年来凭借自己的实力稳坐金牌主播的位置,多次拿到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端庄大气的外在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

而在这荣耀的背后,却蕴含着很多很多故事。

1955年,敬一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东北姑娘。

17岁那年,她中学毕业,在一个林区广播站做播音员,和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6年,敬一丹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进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成了一名播音员。

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刚上班几个月,敬一丹心中便萌发了要考研究生的萌芽。

那时候,她连最基本的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但她始终坚信”勤能补拙“,每天废寝忘食的攻读英语。

皇天不负有心人,历经三次考试后,敬一丹终于收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读完研究生后,敬一丹留在了北广当老师。

一待,就是三年。

2

世人常说:“三十而立”。

而对于女性来说,三十更像是人生的分水岭,一边是事业,一边是家庭生活。

多数人都会说:“30多岁了,就别再瞎折腾了。”

但敬一丹不太想安于现状。

她觉得,自己既然是学新闻的,就应该干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事。

当时正好央视来北广招人,敬一丹就想去试试。

可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周围人时,几乎没人支持她。

理由无外乎:你都30多岁了。

可敬一丹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参加了面试。

她说,“如果我听从他们的意见,也许我会一辈子在广院当老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最终,33岁的她如愿进入央视。

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不断有新鲜血液涌入台里,敬一丹的年龄,是有些尴尬的。

为了追赶上年轻人的步伐,她只能私下付出更多努力。她也会在遇到问题时,谦虚地去请教小辈。

就这样,在央视工作的第5个年头,敬一丹荣获了第一届金话筒奖,开始担任《一丹话题》节目的主持人。

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节目。

在新闻事业上获得的成就感,是敬一丹当老师时不曾有过的。

她觉得自己赌对了。

3

40岁的那年,敬一丹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高峰。

199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时任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的孙玉胜给敬一丹打了一个电话。

和以往一样,孙玉胜说话平实而直接:“台里现在正准备办一个栏目,舆论监督的……我想到了两个主持人,一个是你,一个是北京电视台的方宏进。你考虑一下。”

当时,敬一丹主持《经济半小时》已有4年,自己的栏目《一丹话题》刚刚开播,主要做深度报道和经济社会热点评论。

而她对舆论监督的直接认识和体验,还主要来自于《质量万里行》和《3.15消费者权益日晚会》。

那类节目,快刀斩乱麻,痛快淋漓。破坏经济秩序的,曝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揭露!然后立马整改。

参与其中,敬一丹看到了电视进行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常常感慨:“这才是记者!”

孙玉胜正在筹备的节目,对敬一丹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碍于手头工作,暂时无法加入。

1994年4月1日19:38,《焦点访谈》开播。

和那个“大眼睛”的节目LOGO对视无数次,敬一丹看到记者出现在一个个新闻现场,风风火火地采访;众多的不平和违规都得以曝光,权利在这里可以受到一些监督。

敬一丹坐不住了,一年后,她主动结束了手里的所有栏目,与CCTV-2的观众说了:“再见。”

1995年的第一天。

她穿着她标志性的平底鞋,踏上了《焦点访谈》的播音室。

但沉重的心情很快追赶上兴奋的情绪。

“做新闻舆论监督节目,有时候需要调动你全部的承受能力。”

常有人调侃敬一丹:“你怎么在电视里一出现就皱眉头,出事了似的,你会笑吗?”

敬一丹说,大家在屏幕上看到我的沉重,只是他们能看到的,但是在镜头之外的沉重,又有人知道吗?

敬一丹的性格很“温”,遇到焦点访谈需要的短兵相接和韧性,她时常会很困扰。

一次采访失足少年时,敬一丹的职业属性告诉她:“你要保持《焦点访谈》的锐利。”

可当她真正面对那个孩子的时候,又情不自禁把“孩子”这个关键词放在了“失足”和“罪行”前。

敬一丹的同事曾说:“你的提问没有锋芒。”“你看这孩子的眼神怎么就像孩子他大姨似的”。

在自然的情感和记者的冷静之间,敬一丹一直在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寻求贯穿了她职业生涯的始终。

她选择坚守内心,扮演着柔性、温暖的角色,始终严谨地恪守着“分寸”——“主持人的言论不仅仅是锐,更重要的是分寸。”

2015年4月30日,敬一丹和以往20年一样,戴上话筒,灯光师调光,面对镜头,与摄像一起调整好位置,听到导播喊“开始”后,最后一次说出了这句话: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那天《焦点访谈》播完后,央视新闻发了一条微博:“今天,敬一丹最后一次主持《焦点访谈》,明天,她正式退休。”

熟悉敬一丹的人,都喊她“敬大姐”,亲近和善。

白岩松评论她“心很软,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崔永元说她“只要拿起话筒,就永远都是记者”。

在我看来,敬大姐活得洒脱也活得真实,受时代影响也影响着这个时代,她的主持风格、她的思考理念,都为传媒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论是《焦点访谈》的“惩恶”,还是《感动中国》的“扬善”,她总是站在一线上,依靠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到了心灵上的平静与平衡。

用一个电视人的风采,诉说着、谏言着,让我们能够居于盛事而思危,陷于嘈杂而感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n8TiG8BMH2_cNUgRt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