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匆匆如一梦,活到头来终一死”工业社会以来,一直有很多先行者,他们在方方面面为后来的人们探寻方向。美国女记者娜丽·布莱就是其中一位,她悄悄潜入纽约罗斯福岛女精神病院,开启记者行业隐秘采访的先河。
娜丽·布莱原名叫伊丽莎白·简·科克伦,娜丽·布莱是她的笔名。她有很多惊人的成绩,比如模仿凡尔纳的著作《环游世界80天》,围绕全球旅行一圈,成为第一位独自完成此项任务的女性,她还在一战期间奔赴欧洲东线战场进行报道。
但在娜丽·布莱成名之前,新闻界对女记者普遍持有偏见,认为她们不能够担当大任,只能报道一些娱乐花边新闻或者奇闻异事。所以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娜丽也不被看好,并没有发展机会,于是她只身来到纽约,进入传媒大亨约瑟夫·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报》追寻记者梦。
在普利策的认知里,具有人情味和煽动性的故事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了增加收益,在新闻报道里面增加一些噱头,带领一些舆论也可以带来不错的利益。于是,当时刚刚入职的娜丽就得到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潜入到一家精神病院,寻找事情真相。之所以选中这家医院,是因为这家精神病院在当地臭名昭著,被曝出虐待病人。
但医院的工作人员拒不承认,称这些全是谣言,说里面的病人都得到妥善照顾。他们还以精神病院特殊性质,病人不宜被打扰为理由,拒绝任何媒体采访。接到任务的娜丽立刻准备起来。她精心制定好计划,先研究精神病人的状态,他们发病的时候是怎样的,目光是怎样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娜丽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并且模仿。
她还去咨询相关专业的医学教授,以了解更多细节,在外形上,娜丽也做了改变,穿上旧衣服,让发型凌乱一些,以求更贴近精神病人的状态。当前期工作准备就绪,一天,娜丽来到街上,故作疯癫的在街上游走。她的神情与装扮立即吸引不少目光,这说明她的状态很明显与常人有异。
然后,她住进一家旅馆,等到夜幕降临,她故意在房间里歇斯底里的吼叫,引来工作人员。娜丽一边保持着疯狂的状态,一边胡言乱语,使得工作人员不得不拨通警察的电话。警察带着医生赶来,在一番诊断之下,医生确诊娜丽是一名妄想症患者,于是娜丽被送到那家精神病院。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但当娜丽走进精神病院的时候,被里面的情景深深震惊。医院里面的情景比外面的传闻更加恐怖,在娜丽看来,简直就和炼狱一般。医院里面到处肮脏不堪,到处都是无精打采的病人,气氛也很可怕。娜丽一入院,就被要求换上比身上的旧衣服更为破旧的亚麻布病服,然后被工作人员赶入冰冷狭小的病房。
这仅仅只是开始,在精神病院里,娜丽亲眼目睹病人挨打、挨饿,被看守们玩弄欺负,甚至被活活掐死。他们还逼迫病人吃下腐烂的食物,用冰水冲洗病人的身体。有病人不堪折磨,向医生和护士求助,却得不到援手,医生们还胡乱下诊断,说有些病人已经病入膏肓,让看守更变本加厉一些。
在娜丽的眼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而是扭曲的人性和丧心病狂的变态。这家精神病院里面的病人,并不全是精神病患者,他们还有一大部分正常人。误诊的原因很简单,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语言不通,或者发烧导致神志不清,但他们却百口莫辩,在精神病院里根本就出不去,不得不面对工作人员残暴的对待。
这使得娜丽这个正常人也神经紧绷,终于在10天后,根据事先的安排,那娜丽被律师想办法救了出去。但仅仅经过10天,娜丽就已经没有往日的神采,精神病院里的罪恶与黑暗使得她憔悴不堪。出院后,娜丽写下报道《在疯人院铁栏的背后》,让世人得知这家疯人院里面的惊人内幕。
文章一经刊载,就引起轩然大波,各界人士纷纷强烈谴责精神病院,政府也介入调查,对精神病院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世界上的人很多,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自私。
当这种自私被自身和周围所控制的时候,人是美好的,是善良的。担当一个人的自私被纵容,被放大,那么将引起严重的后果。我们不能干预别人的想法,但我们应该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影响别人往好人的方向发展。这其实也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在疯人院铁栏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