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凤:毛主席的贴身秘书,陪伴他14年之久,后来怎么样?

2024-08-11     郭哥文化

如果没有遇见毛主席,张玉凤很可能会和普罗大众一样,终其一生过着平凡的生活。

但毛主席出现在她的人生里,改变了她的一生。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在很多人心中是近乎神明一样的存在,他带领中国建立新的政权,走向辉煌又光明的未来,数以万计的中国百姓的人生轨迹被他影响。

作为他的贴身秘书,张玉凤受到的影响更加深远,两人朝夕相处的14年间,张玉凤受主席影响,逐渐改变自己,慢慢摆脱平庸,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人。

主席也因为有她的陪伴,暮年生活不再孤单。可以说,两个人均在彼此身上得到慰藉与救赎。

张玉凤是怎么成为主席的秘书的?两人之间是如何相处的?他们双方又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命运的转折点——得到主席赏识

遇见主席,得到他的赏识,成为他的贴身秘书,仿佛用尽张玉凤前半生所有的运气。

年少时的张玉凤吃了许多苦头。1944年,她出生在黑龙江的一个贫困家庭里,除她之外,家里还有好几个兄弟姐妹。

彼时,战事还未平息,时局动荡不安。张玉凤的父母根本没法养活那么多孩子,只能让稍大一点的孩子辍学打工补贴家里。

14岁的张玉凤便这样放弃学业,寻找工作,谋求生计。

一个小女孩儿,文化程度又不高,怎么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呢?张玉凤多次求职未果,心里早就万念俱灰,却正好碰见铁路局在招乘车员。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填写了表格,然后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他们公布结果,当公告栏上出现“张玉凤”三个字时,她几乎不敢相信那是自己。

张玉凤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好好对待这份幸运,乘车员的工作简单但尤为繁琐,需要人一直保持耐心,认真仔细。巧合的是,这些她都具备。

刚入职没多久,她的认真与赤诚,给她带来第一份礼物——被上级分配到毛主席的专列上担任车厢管理员。

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物,他所坐专列上的人背景必须干净,为人要踏实肯干。铁路局的领导看到这些要求,立刻联想到张玉凤,便将她推了过去。

得到机会的张玉凤惊喜欲狂,她从小就听过毛主席的故事,知道他是人民的英雄,对他神往已久。

在她心中,毛主席是最伟大的人。这样一个远在天边的人物,经过这一推选,直接近在眼前。这是多么大的幸运啊!

不过,张玉凤很快便发觉自己想得太多,她和毛主席虽然在同一列火车上,却根本没怎么见过面。

毛主席专列上有十几节车厢,但他经常待的只有固定的几节。主要是怕麻烦,也不愿意给别人造成困扰,因此他们一直没有见过面。

张玉凤虽然有些遗憾,可她并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偷偷摸摸地去看过,对待工作她向来较真。

直到有一次,她刚打扫完自己负责的那节车厢出来,正好碰到在车厢边闲逛的主席,他倚在窗前,似乎在思索什么事情。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毛主席,

她是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毛主席真人,以往见到的多是他的画像、照片,或是在他上车时,远远的一个背影,张玉凤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还是毛主席看她在一边呆愣许久,半天没反应,开口同她搭话。毛主席问她叫什么名字?

张玉凤一时间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还是旁边经过的少将汪东兴替他她回答:“张玉凤,人小姑娘叫张玉凤。”

毛主席又问她是哪几个字?想让她拿纸笔写下来,可张玉凤觉得自己的字不好看,不敢在伟人面前献丑,所以她直接口述:“弓长张,玉石的玉,凤凰的凤。”

这次交谈让主席对这个怯生生的小姑娘印象深刻。

1966年6月,原本负责主席车厢的乘务员辞职,正当中南海和铁路局的人在苦恼该派谁担下重任时,汪东兴突然想起之前与主席说过话的张玉凤,于是力荐她来做主席车厢的乘务员。

事实证明,汪东兴的眼光不错,成为专职乘务员后,张玉凤一直踏踏实实干活,比在其他车厢工作稳重了十几倍,主席对他的印象也从怯生生的小姑娘变成成熟稳重的大人。

转眼间,便到了1970年,张玉凤突然接到通知,让她去中南海一趟,第一次踏入国家领导人休息的地方,张玉凤甚为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让另一个更大的惊喜——上级领导问她想不想去做毛主席的生活秘书,专职照顾毛主席?

14年的相处——双向治愈

听到领导的问话时,张玉凤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呢。那可是主席啊!自己一个普普通通的乘务员,何德何能能做主席的秘书啊!

领导看出她的震惊,解释道,因为她办事认真,在工作上从不马虎,一直仔细用心,主席对她印象很好。

最近主席的身体不太好,所以他们想找个主席信得过的人去照顾他。张玉凤听到这儿,立即表示自己很愿意担任主席秘书的这一职务。

此时的张玉凤还不知道她现在答应的这件事情,会给她之后的人生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张玉凤只是主席身边一个小小的秘书,日常处理的事情并不麻烦,再加上她是个细心、体贴又谨慎的人,因此,她在工作过程中基本上没出过什么岔子,主席反而经常因为她的用心知趣体会到温暖。

张玉凤不仅照顾着主席的衣食起居,对主席身边的人也多有指导照顾。

比如1975年被调到主席身边照顾他的护士孟锦云,孟锦云是个开朗大方又有些咋咋呼呼的女孩。

她刚到主席身边时,主席很喜欢她活泼机灵的性子,经常让她唱些戏曲一起解闷儿。但慢慢地,孟锦云发现主席逐渐疏远她,不再让她唱戏,也不经常让她去贴身照顾,这究竟是怎么了?

孟锦云比较敏锐,感受到主席的疏离特别难受,晚上偷偷一个人在被窝里哭。张玉凤首先发现她的不对劲,立刻找她谈心。

原来是孟锦云性子太过欢脱,在出入主席的屋子时,经常莽莽撞撞的,门也不敲,上了年纪的老人,最忌讳突然出现的声响和人影,这对心脏实在不好。

主席看孟锦云是个小姑娘,也不好与她说些什么,又怕自己说些什么让她误会,所以只能忍着,慢慢疏远她。

听完张玉凤的解释,孟锦云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刻改掉了自己的毛病,她听从张玉凤的建议,每次出现在主席屋子之前,先轻轻咳嗽一声,或者是敲敲门提醒主席一下。

没过多久,主席对她的态度又回到从前。这件事后来被主席知晓,他对张玉凤的细心更为满意。但主席和她的相处并不是经常这样像水一样柔软,他们之间也曾经爆发过烈火般的争吵。

在主席身边贴身照顾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一旦投入到工作中,就会异常地认真,甚至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张玉凤是他的贴身秘书,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主席的日常生活,两人经常为睡觉和吃饭这种事情发生争吵。

一天,主席正在看一份重要的文件,思索该如何回复,早已错过吃饭的时间,眼看着厨房做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张玉凤实在忍不住,便劝他休息一下,结果将他的思维打乱。

主席当场冲她吼道:“你没看见我在忙工作吗?不吃!”然后直接把她给赶出门去,张玉凤有些委屈,不再理会主席。

还是主席事后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太过伤人,他主动找到张玉凤,同她道歉,两人之间的这点小矛盾瞬间被化解。

随着张玉凤在主席身边的时间越来越长,她和主席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有时她会不由自主地在主席面前暴露自己的不成熟、不认真的地方。

就比如有一次,毛主席在中南海招待一位客人,这次的客人正好是张玉凤不太喜欢的人,所以她在接待的时候很是怠慢。

她异常的态度被主席意识到,等到送走这位客人,主席生气地与张玉凤大吵一架,甚至说,让她快滚出去。

相处这么长时间,张玉凤还是第一次听到主席用这么严厉的话赶自己走,赌气之下她收拾好东西,直接离开中南海,这一走,就是20多天。

在此期间,张玉凤的领导和父母全在劝她赶紧回去对主席认个错,张玉凤感觉难受极了,不肯低头。后来又有些害怕,她怕自己向主席认错,得不到原谅,到时候主席会真的让自己离开东南海。

两人就这样僵持许久,直到有一天,张玉凤接到中南海的一个电话,电话里说一会儿会有车去接她。

车是主席派去的,两人相伴多年,他早习惯身边有张玉凤的陪伴,这么长时间没见她,主席觉得别扭,只得派人把她找回来。

他们见面后,二人一时间相顾无言,最终还是主席先开口笑骂道:

“你可真是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以后做事还是要稳妥些。”

张玉凤听到这句话,眼泪直接掉了下来。她感到愧疚,深觉自己实在太不理智,不成熟,居然和主席闹别扭,最后还让他向自己低头,她越想越难受,哭着向主席道歉,向主席保证自己再也不会在工作上掺杂自己的私人感情,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此缓和。

其实毛主席晚年时,他的亲人忙于工作和学习,很少陪伴在他身边。

身处高处的人,总会感受到云端的寒冷。

虽然贵为国家领导人,但主席的内心还是比较孤单的。

张玉凤的出现和陪伴,让他久违地感受到温暖与慰藉,她对主席来说,不是亲人更似亲人,他又怎么会忍心真的把同自己赌气的张玉凤赶走?

主席离世后,张玉凤的晚年生活

回到主席身边的张玉凤,更加卖力地工作,也开始学着收敛自己的脾气,不再在客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情绪,认认真真地履行一个秘书的职责。

主席看到她的改变,很是欣慰,越来越器重她,一些重要的传话全派她去进行。

可惜好景不长,1972年,主席病重休克,等他恢复过来,医生多次叮嘱他要好好休息,一定要减少工作量。

但国家事务,不论大事小事,都是重要之事,很多工作离不了他的把关,主席很难遵从医嘱,仍旧熬夜处理公务。

张玉凤自己劝不住他,只能尽可能地为他提供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避免主席太过疲乏。

到底是年纪大了,熬夜工作没多久,主席的病情再次加重,医生经过诊断发现,主席长期用眼过度,导致双眼暂时性的失明。

失明这件事让主席极度苦恼,不管是公文还是书籍,都需要用眼睛去看,现在他暂时眼盲,就很难处理公务、阅读书籍。

诊断结束后的几个小时,主席一直看不见东西,他很难过,还试图将台灯开到最亮来刺激眼睛,幸好张玉凤发现的及时。

看着主席这么难受,张玉凤也不好过,只能抽出一本书给他念,希望可以就此缓解他的焦虑。

不得不说,这办法不错。主席果真放下书本。不过可苦了张玉凤,主席爱书,只要她有空,主席就要听她念书,张玉凤早年辍学,虽然这些年,和主席学过不少字,可在阅读一些古籍时,还是有些磕巴。

为给主席提供良好的听感,张玉凤找准时机便翻字典认字,提前预习自己要读的章节,争取给主席念好。

长此以往,张玉凤积累到不少知识,再与旁人说起话时,也颇有几分文雅气质,主席对她的变化记在心里,越来越觉得她是个不错的秘书。

一天,张玉凤刚刚结束今天的阅读,主席突然开口问她想不想担任自己的机要秘书,为他读机密文件。

这让张玉凤受宠若惊,与此同时,又有些不自信,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能接触到如此重要的文件?

但主席信任她,说工作上的事和以往没什么区别,只是读的东西特殊些。他相信张玉凤的人品,知道她不会做出盗取国家机密的事,也不担心她的性格会因为这份工作而变得狂傲、目中无人。

面对主席的全然信任,张玉凤感动不已,她不再犹豫不决,直接接下这项重要的任务,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帮助主席处理国家大事,等主席的眼睛渐渐好转,她的这份工作依然在进行。

医生再三叮嘱主席不能用眼过度,所以大多时候,一些重要的文件还是由张玉凤念给他听,这一念,便一直念到1976年。

1976年毛主席逝世,张玉凤悲痛欲绝,主席把她当成家人,她又何尝不是把主席当成最亲近、最敬重的长辈呢?

他的离世对张玉凤的打击很大,主席逝世,她也没有理由再留在中南海,不久便被调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进行工作,帮助一些为毛主席著书的作者提供他日常生活的素材。

张玉凤还专门编著一本《毛主席藏书》,将主席曾经读过的书罗列下来供后人参考。作为毛主席晚年时的眼睛,没有人比她更适合这项工作。

等这些工作陆陆续续做完,张玉凤回到铁路局继续工作,这里是她人生转折的地方,她想在这里度过最后的余生。

闲暇时,张玉凤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练习书法。她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时,因为字迹不好,一直羞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字,后来有幸得到毛主席的指导,一直在练习书法。

有见过她书法的人说她的字很有当年毛主席的风采,她练字除了兴趣爱好,更多的也是在缅怀主席。

对于张玉凤来说,主席不只是自己的领导,更是自己的亲人。陪伴毛主席的那14年让她从内而外焕然一新,因为他的教导和指引,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人,那段改变她命运的岁月她永远不会忘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d72c3200b3a83a8c23b3f2e9c4ed0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