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加速物种灭绝的速度,近年来,基于14种脊椎动物物种的地球生命指数,显示出持续的下降趋势。
平均而言受监测物种的种群丰度下降了58%,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数据,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在过几十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020%。
第四次中国大熊猫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底,野生大熊猫数量达到1864只,较16年底增长8.2001%。
当然大熊猫数量和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在国家层面,中国政府在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启动了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同时启动了大熊猫栖息地的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农田造林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恢复,这些项目在自然保护区的恢复和熊猫的主食竹子的生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熊猫保护面临一定压力
大熊猫保护仍然面临压力,特别是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这大大增加了小型和孤立的大熊猫种群灭绝的风险。
此外中国政府实施了新一轮的集体森林改革,其中24%的森林所有权转让给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内的居民。
然而只要生态保护的补偿标准低于森林开发带来的预期收益,居民就会倾向于砍伐树木和栖息地丧失的剥削作业。
保护区的结构及其薄弱的管理系统限制了大熊猫保护区的发展,PA也受到经济增长推动的地方发展和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看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归因于政府的努力,重点是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增加资本投资,从而减少了栖息地的干扰。
这些当地的干扰源包括许多,其中竹子伐木、拾柴、狩猎、栽培、草药采集和放牧等最为主要。
但强大的宏观经济压力,如资源消耗以供给社会和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的影响、采矿造成的栖息地破坏、农业用地扩张、旅游和休闲、道路建设和交通以及重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等,在大熊猫栖息地是持续存在的。
并助长了生境扰动的增加,地方社区一级的压力明显,易于控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基本上控制了地方一级的干预。
相比之下,宏观压力对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构成更大的威胁,其影响被注意到的速度更慢,因此难以控制。
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栖息地破碎化的程度,对大熊猫的生存、繁殖和发育造成重大干扰,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的农业政策和新作物的引入,大熊猫的历史分布区域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
历史上的社会发展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迅速丧失和破碎化,人口扩张导致大熊猫种群分布面积急剧减少,最终导致大熊猫局部灭绝。
经济增长目前是气候变化加剧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又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机制。
因此经济增长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催化剂,生态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很难解决,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在地理上与生物多样性热点重合,事实上专家已经探索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
尽管一些学者实际上已经认识到经济增长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限制因素,但还是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生物多样性之间没有根本冲突。
相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由于人类的偏好和低效率,这导致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现象可能对物种保护,特别是大熊猫保护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保护状况从“濒危”降至“易危”,原因是中国的保护工作,导致野生大熊猫种群恢复缓慢,尽管IUCN的地位是基于相关数据和技术指标。
但这种地位的降低立即受到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保护和管理专家的质疑,这些专家认为,由于其栖息地的破碎化、种群之间的连通性低以及当前的保护计划,该物种仍应处于“濒危”状态。
大熊猫保护研究区域
四川省自然地貌条件优越,气候多样,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物种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是中国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主要地区,支持着最多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最佳栖息地、人工繁殖的大熊猫数量、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
近年来,用于国内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大熊猫数量以及饲养和释放到自然界的大熊猫数量占比,约占据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
在目前的调查中,有关专家的实地调查了中国四川省的16个大熊猫保护区,并参与了440只野生大熊猫的监测,相当于四川省所有大熊猫的30%。
此外家庭调查有助于阐明保护区和周围社区内保护和开发的现状和问题,而家庭调查采用结构化问卷进行。
重点关注人口特征、农业、林业和土地资源、收入、保护成本和效益、保护态度、对保护区的认知和满意度、资源利用以及每个家庭进行的所有活动。
具有丰富社会调查经验的博士和硕士生组成的团队,对农民进行了一对一的问卷访谈,进行了一次快速的农村评估,以提供有关农村家庭及其生计的更完整的背景资料。
调查者在每个村庄选择了五到八个家庭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所有面试官都及时出席并记录了结果。
首先,查组组长做了自我介绍,并介绍了所有团队成员,然后讨论了农林生产以及经营活动,最后讨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和满意度,每次访谈在2小时内进行。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首先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选取了40个大熊猫保护区它们都呈现出不同的群落生活水平和生计策。
例如,卧龙、唐家河、旺朗、九寨沟、龙溪虹口等生态旅游高度发达,社区户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生态补偿高,对农林生产的依赖程度较低。
在贫困县的马边达芬顶、梅古达峰顶、马米泽,社区户收入水平较低,主要依靠农林资源,在其他不依赖生态旅游的保护区。
大熊猫栖息地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这都是需要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然而强大的经济压力加剧了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了追求区域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对保护区周围地区自然资源的社会和经济利用保持默许态度。
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继续由资源消耗驱动,经济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由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普遍呈倒U型关系,这些地区的人均GDP仍然较低。
重工业的发展将增加有毒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栖息地污染和气候变暖,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在中国非常重要。
大熊猫是这方面的代表性物种,鉴于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我国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法律授权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该物种,使大熊猫管理得到法律的执行。
近年来,国际组织开始改变当地的住房和地区发展,旨在通过用炉灶代替柴火炉、提供替代生计,以及将就业转移到更可持续的工作,来减少农民对自然保护区的依赖。
这种方法已成为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未来或将继续实施。
向非农业就业的广泛转变,对替代能源的日益依赖,以及这些替代能源的普及,大大减少了农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
与贫困和对法律保护要求的无知相关的环境威胁也有所下降,因为当地农民变得更加具有生态意识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热情。
这种政府和社会的参与,促使栖息地质量和可用性的提高,使大熊猫种群的快速增长成为可能。
大熊猫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
大熊猫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对自然资源产生了各种需求。
包括直接开发受保护物种和间接开发大熊猫使用的栖息地资源,这种开发往往会破坏生态系统并威胁到物种的保护。
目前,由于经济增长,大熊猫栖息地的开发和利用相当可观,据有关数据显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有314座水电站,1192公里的道路,453个矿山和14个旅游景点。
然而某些因素如经济和文化,也可能对储备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包括商业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公路和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大熊猫栖息地周围人口的迅速增加,了解大熊猫的确切栖息地需求对于确保其种群的长期可持续生存至关重要。
大熊猫栖息地内和周围的人类活动,例如房屋和道路建设、放牧和采矿等,可能导致这些栖息地的丧失、破碎和破坏,所有这些都直接威胁到大熊猫的生存。
生态旅游的发展效率低下,基于缺乏游客吸引力,建设速度慢,环境教育不足,发展缓慢,这些问题违背了生态旅游更加重视自然景观保护的初衷。
由于对保护的投资,对野生动物的威胁已经减少,许多濒危物种表现出快速恢复,然而大规模的生境环境压力仍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因此尽管国家和社区一级的努力在短期内减少了伤害,但这种努力并不是持久的解决办法,相反威胁被转移到区域和全球发展。
这两者都可能导致物种的减少或灭绝,除了考虑当前的种群密度和栖息地面积来确定物种的保护状况外,还应将未来可能的变化纳入评估标准。
例如应根据人口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程度,制定种群密度和生境面积预测模型,以更准确地评估对濒危物种的威胁。
此外还应考虑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开展物种保护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保护要求来改进社会发展法律。
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也应从地方范围转变为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