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地球自然界中一种常见而必不可少的现象。它不仅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远离水源的陆地生物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同时也能够净化大气,降低环境温度。
但是,有时雨水可能过多。适量的雨水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益,但一旦降雨时间过长,雨量过大,原本有益的现象可能演变成可怕的灾难。
事实上,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长达百万年的大规模降雨事件,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当气温升高时,地表的水会变成轻盈的水蒸气,而这些水蒸气会随着气流的上升逐渐升高。
众所周知,随着海拔的增加,周围的温度逐渐下降。当气流中的水汽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凝结成液态水滴,最终降落到地面。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降雨过程。
了解了降雨的原理,现在让我们回顾地球上的第一次百万年降雨事件。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第一次降雨事件发生在地球形成后不久,大约是40亿年前。
而这个混乱的时期恰巧是地球诞生的时候。当时,新诞生的地球整体温度极高,地表覆盖着炽热的岩浆,几乎是一个燃烧的岩浆球。
在这个时期,来自小行星和彗星的水与地球上已有的水元素混合在一起,在高温的环境下形成了水蒸气。由于地球强大的引力,这些水汽并没有逃逸到太空中,而是被牢牢“锁”在与地球一同形成的原始大气中。
这一循环持续了近百万年,形成了长时间的降雨过程。直到地球表面冷却,液态水开始保留下来,河流在世界各地形成,这个规模宏大的降雨过程才渐渐结束。
相对于第一次百万年降雨事件,第二次百万年降雨的影响要大得多,因为那时的地球已经是一个充满生命的世界。
第二次降雨事件发生在距今约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时期。这个时期的地球与现在已经截然不同,所有的陆地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名为“盘古大陆”的超大陆。
这种高温干旱本可以持续下去,但在晚三叠世的卡尼期,一块名为“辛梅利亚”的史前小大陆从盘古大陆南部脱离,并向北移动。这改变了古太平洋中的风向,允许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进入盘古大陆内部。原本干旱的超级季风气候转化为湿润的季风气候,降雨量开始急剧增加。
西梅里亚大陆的运动不仅改变了古太平洋的风向,还导致了大陆的移动,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火山喷发。
高温导致大量的地表水蒸发到大气中,进一步增加了季
风气候带来的降雨。在火山喷发和超级季风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地球陷入了长达近200万年的极端气候时期——卡尼期的洪水事件。
在这场暴雨中,许多古老的生物不得不离开历史的舞台,成为时间的过客,但也有很多生物借此机会迅速繁衍,向着世界各地扩散,例如后来统治地球的恐龙,它们出现在地球上,统治了将近1.6亿年的时间。
实际上,暴雨的主要证据来自于动植物的化石、岩石以及世界各地大气中同位素的异常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地质学家Alastair Ruffell和Michael J. Simms发现在三叠纪时期的叶绿岩中,存在着许多河床沉积物,即淤泥的痕迹。更引人注目的是,不仅在南北两极,而且在澳大利亚、美洲、亚洲和欧洲的三叠纪岩层中都能够找到类似的矿床。
从这些发现中,科学家们推断出了当时降雨的强度。从物理角度来看,那时的大雨与现代的超强台风相差无几,否则植物不会流出树脂来自我保护。
需要引起警觉的是,当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了足够严重的破坏时,地球很可能会采取类似的方式来“修复”自己。因此,如果我们不希望重演灾难,保护地球环境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合理的环境保护行动,我们才能确保地球上的生命能够继续繁荣,不受气候变化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