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下午2点27分,陈光教授仙逝,享年93岁。圈里人都尊称他“光先生”,既因身边陈姓大家有好几位,又因对他的由衷尊敬。转过年去的2月14,他将满94岁,虽未能达至又一个生日,但他已是高寿,平静辞世,闪光的一生就此定格。
从得知噩耗,到现在,一整天了,脑际间总是浮现光先生的音容笑貌。遂从手机里找出几张和他在一起的照片。分别是2017年去医院探视、2019年相约路边匆匆相会、2021年在先生家中。细细端详,情境如昨,悲伤不已,思念不尽。
我和胡晓煜去先生家中探望。他好兴奋,让保姆阿姨为我们拍下合影。告辞时,他把亲手制作的塑封放大照(30cm*22cm)送到我们手上。
他是北航的大教授,我是北航的学子,当然他是我的老师。但我不是学发动机的,却与这位发动机领域的大教授、大专家结下深厚情谊。这真是我的缘份。在我也步入老年之时,得此良师益友,亦为我的福分。
十数年来,因工作需要,求学动力知识,多次登门,多次通话,邮件往来,有幸成为先生的非科班弟子。与航空发动机有关的难题疑惑,我常求教于先生。在我开设微信公众号后,凡写航发主题或有关联的知识与史实,更是第一时间请先生过目,请他审阅把关。他向我荐读,赠我书作,向我提供有关史料,给予我一次次细致的指教与帮助。
于不知不觉间,我增长了航发知识,也深深地懂得了先生。从他身上不仅学知识、学经验、学是非判断的能力,还深受他高尚品格的教化,学做人做事的态度与精神。如今,在他辞世之时,那么多人怀念他,从各个不同侧面说他的“好”,缅怀他时时处处展现的高风亮节,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先生1955年毕业于北航,留校任教,毕生从事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的教学与科研,躬耕不辍,他主讲“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课程教材《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出版专著、合著十余本,在各种顶尖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计400万字。他参与多项航空发动机工程研制,科研成果丰硕,为祖国建设和航空发动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弱冠到耄耋,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钟爱的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桃李天下,培养了一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教授、型号总师为代表的杰出人才。他和刘大响、陈懋章等共同发起,出资设立“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设立几年来,奖励15名教师、80名学生,为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涌现更多贡献突出的好老师、好学生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之余,他以巨大热情,面向社会,开放式地传播知识。他曽为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开办专题系列讲座,他也曾走进中小学校,向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开讲丰富多彩的科普,累计600余场。他总是那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心准备,更新课件,决不敷衍任何一位受众。
很难想象,一位如此高龄的老人,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热情依然爆棚。他的居室里计算机、网络设备、扫描仪、打印机、印像机、塑封机等,一应俱全,虽听力和视力稍衰,但使用现代通信与办公工具驾熟就轻,能力不逊晚辈,令人殊为惊叹。
光先生又是一位忠于家庭的好丈夫、好父亲。在相濡以沫几十载、同为航空发动机专家的妻子常年抱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漫长日夜里,他给予体贴入微的照顾,直到她辞世。二位老人间那矢志不渝的爱情佳话令人动容。我小先生17岁,不敢奢望如他那般高寿、那般高洁,但努力像他那样,从容乐观,不怠余生,应该有可能做到。
2021年2月14日,我曾经为光先生写过一篇祝寿文。文末,在慨叹人世间温情暖人与生离死别并发的景象时,我写道:这边厢,为长者祝寿;那边厢,与逝者永别。噫吁兮,这人世间啊,真个是生死相依,悲喜交叠!活着的,好好活着吧,且把逝者的品德与形象,永记心间,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用这段话,作此文的结束,也作为向光先生表达的永恒敬意吧!
光先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