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方法与新视角呈现中德生动文化 访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博士

原标题:用新方法与新视角呈现中德生动文化 访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博士

柯理博士(Dr.Clemens Treter)出生于1971 年,是一位汉学家,曾经在慕尼黑大学的亚洲学系教授汉学。2005- 2010年间,柯理博士在歌德学院(中国)工作,2016年重返北京,被任命为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今 年9月即将离任。在他离任之际,本刊专访了柯理博士,请他聊聊这些年来在歌德学院(中国) 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对中德文化交流的未来构想。

Question(以下简称Q):您研究过中国文学和中国电影,在任职歌德学院(中国)院长之前也曾在大学教授汉学,在各种不同的身份中,您如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

北京德国文件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博士

柯理(以下简称C):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做与中国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但当时我就明白,中国文化不止一种(就像“德国文化”也不止一种一样)。在歌德学院(中国)的工作,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每一种文化都由多种有时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政治以及审美因素组成。它会吸收或排斥其他文化的元素,会被定义,也会被质疑。在歌德学院工作的最大魅力, 是能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不同的方法与阐释。我们要不断面对官方对传统的解读,但也有机会倾听各种独立声音,与本地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许多艺术家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都能采取十分务实的态度和幽默风趣的方式,这一再令我着迷。

《佛系青年》展览现场

Q:在歌德学院(中国)工作与之前的工作有什么不同?您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C:我2016年重返北京时,整个团队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让位于798艺术区的新场地焕发生机, 使它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我们的宗旨是将这个地方打造成有屋顶的公共广场,为审美和社会试验提供空间。我们无意呈现代表性文化,而是希望为所有人提供干预和参与的平台。这需要确定主题与形式,例如探讨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或数字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它们应当具有识别度,也可以不断改变和发展。在我看来,我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拓展在中国各地的合作网络,将各地的策展人和艺术家联系在一起,并借助它们与当地艺术界建立联系。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与广州、西安的独立博物馆和艺术空间合办展览,以及与一家贵阳书店合作。但在过去的这两年里,受旅行限制的影响,我们很难继续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的灰盒子展览成功吸引了全中国各地年轻策展人的参与,为他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实验空间。

《不透明游戏》展览现场

Q:歌德学院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德国与所在国的文化交流。在您在任期间,可以从艺术与设计的角度说一下贵方在中国做了哪些跟文化有关的事情 (项目)?

C:近年来一大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是与柏林戏剧节的合作。一方面,人们在疫情出现之前有机会在中国现场观看来自德国的戏剧作品并与导演进行对话;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围绕戏剧和表演的角色展开讨论。“剧本市场”这类活动也激活和推进了年轻的中国戏剧。我们已经以独立或联合资助的形式,将五部原创剧本搬上了当地舞台。2021年启动的中德美术馆对话活动汇聚了当代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博物馆和策展人。虽然双方在组织架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面还需要相互更深入的了解,但仍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在今年4 月举行的策展人速配活动中,所有参与者迅速投入其中——讨论藏品维护、公共交流乃至艺术的社会功能等实际问题。有些博物馆已经在中德美 术馆对话的框架下,发起了小规模的展览和研究项目。

翻译资助图书《逝物录》作家对话

Q:举办了这些活动,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C: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收获来自两个方面。一方 面,我们的目标是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纪录片、 舞蹈等相关艺术界展开对话。如果在我们空间上演的戏剧作品能够吸引独立戏剧界前来观看并与演员展开讨论,那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另一 方面,我们希望能让观众以生动、开放的形式接触文化。这种文化与他们戚戚相关,因为它涉及最新的话题,并邀请观众参与其中。我们在实验音乐、青少年纪录片等领域的许多工作坊,就是很好的例子。

Q:中国有您喜欢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么?

C:我不想给出具体的名字,因为中国的艺术界实在五彩缤纷。但引发我兴趣和关注的艺术家,总是能够以另一种表现形式呈现复杂的事实,从而改变我们对某个话题的看法——无论是借助装置艺 术、表演还是对传统水墨画表现力的拓展。当代艺术因创作过程而存在,它离不开观众至少在精神层面上的积极参与。我感兴趣的是那些让这一切成为可能乃至向其提出挑战的艺术家。

歌德学院30周年建院庆祝活动

Q:2015年歌德学院(中国)在798开设了新的空间,这个空间承载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空间里面,都举办过哪些您认为实现了“文化交流” 并取得不错反响的活动?

C:我想结合歌德学院(中国)建院30周年庆典活动回答这个问题。当时,我们打算与来宾一道庆祝,但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的30年,而是要展望未来和它面临的挑战。我们提出了30个在现在和将来十分重要的问题,例如:“未来:不必‘见面’的 时代?”、“30年后我们吃什么?”以及“未来我们 ‘信’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持续三十小时的活动。它涵盖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 面向不同的目标群体,也带来了从跨文化角度来说,引人入胜的感官和审美体验。中国、德国和国际艺术家相互对话,同场表演,让整个空间都动了起来。艺术创作所带来的紧张感和能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被清晰地感知——这就是我们在理想状态下想要实现的目标。

歌德学院30周年活动作家对话

Q:对于歌德学院(中国)的未来,您有哪些考量和期望?

C:希望歌德学院在北京以及中国各地的活动能有力地推动艺术和文化讨论,为德国乃至欧洲与中国的交流做出贡献。希望它能够继续成为艺术家和对德国感兴趣的人士公认的对话伙伴,从而为在当前的困难局面下为保持交流和保留对话意愿做出贡献。至于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实现这一切,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新方法与新视角也是生动的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团队和我的继任者都有许多创意和有趣的想法。我衷心祝愿他们取得成功。(编辑:九月)

文 Article / 九月 September

图 Pictures / 歌德学院 Goethe-Instit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