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到今天还是熟人社会,这个改变不大。
一个村里祖辈居住几百年,不管是村里的赵钱孙李,还是张王李赵,同姓的是同宗,异姓的朝上追溯三代,几乎都有姻亲关系。
所以,别看散落在华北平原上这些小小村落,平静如水,有些事一旦发生,可是牵一而动百的全村的事情。
所以,当那一年在武汉某公司打工,因为伏天太热,钻进一家书店蹭空调,无意中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小册子《乡土中国》,我盘腿席地而坐,一口气把这本小册子读完。豁然开朗,明白了中国农村的好多事情。
看这本书的作者才知道是费孝通老先生著作的简本。
作为一个农民,看待农村问题,《乡土中国》成了我看问题的坐标。
例如我们邯郸农村,一个农户中一辈子就这么三件大事:盖房子、死人、娶媳妇,其它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这三件事中,死人被尊为最大的事情,其实相比较于实质的问题,死人真没有盖房子和娶媳妇事情大。
虽然死者为大,但人死了,怎么埋,穿啥寿衣,用啥木头棺材,作为当事人的死者是没有知觉了。后人只要按照当前当年的规矩规则让死者入土为安就万事大吉了。
尽管这样,谁家死了人,几乎还是全村人只要没有重大矛盾的都会自觉来吊孝帮忙。说是帮忙,也没啥活干,无法是一伙一伙的人歇着聊天。
谁家娶媳妇,虽说在人们的观念中没有死人埋人事情大,但其实娶媳妇的事情实质上比死人事情要大,因为这关乎到女方,不能由男方一家完全决定。
谁家娶媳妇,主要是家族的人来帮忙,当然还有关系密切的邻居也来帮忙(现在,我们这演绎到全村没矛盾的都来帮忙了)来帮忙的有活干的也没几个人,多是帮闲。
可是,谁家盖房子,那就不一样了。来一个人一个人有活干,大人有大人干的活,少年有少年干的活,老人妇女都有干的活。
因为我们这个地方,谁家盖房子,只请匠人就是技工。搬砖和灰等小工干的活,都是亲戚邻居来义务帮忙,吃饭时,各回各家,饭都不吃。
谁家盖房,来帮忙人多少,就可以看出这家人的威望了。一种威望是这家人有势力,尽管这家人很少给其它人家帮忙,但有些喜欢逢迎的农户也会去帮忙。
另一种是真正有威望的农户,这位农户只要谁家盖房,他一定去帮忙,还在村里有一定的话语权,自然村里邻居们是来帮忙的多了。
因此,那些年村里人有句话,很实在:邻居家盖房你不去帮忙,那么你家盖房谁去为你帮忙?全村人都大眼瞪小眼互相监督着呢!
说白了,这在农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没有规则条文的互助。这样的人情社会构成了农村人的表面看似和谐,内里也比较现实主义。对于懒汉不喜欢白给邻居帮忙的农户,盖房时,就满大街腆着面孔求人找人去帮忙。
那些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村民都闲。
后来,到1993年以后,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谁家再盖房子,绝对是找不到义务帮忙的了,因为村里人少了。
于是,村里谁家盖房就实行包工了。就是匠人小工全部花钱雇人。
谁家盖房子,都是找建筑队,谈好价钱,包工不包料。农户盖房义务帮忙这一说,从此再也没有了。
但是,谁家死了人,或者娶媳妇,还会有家族的人和亲戚帮忙,村里在家的人也会来帮闲,说白了,就是凑热闹。
因此,现在,在我们这里的农村,真正需要帮忙的,盖房没人来帮忙了,变成了包工盖房,反而不需要帮忙的,却有帮闲的仍然在。
作为农村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你觉得农村邻里互助关系消亡,是值得高兴?还是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