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没人能想到,庚子年会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叩门。
庚子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打乱了归家的脚步、团聚的脚步、生活的脚步……千家万户关门闭户,城市街道冷静寂寥,挥不去的乌云凝聚在心头。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危急时刻,聊城市广大医护工作者、公安交警、基层干部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勇敢“逆行”、冲锋在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勾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聊城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空前的抗击疫情力量;共克时艰的责任担当,汇聚起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磅礴力量!
疫情虽然可怕,但有了这一群舍小家顾大家、不畏生死、心装家国的人,疫情终将被战胜。本报自今日起推出“聊城战‘疫’群英谱”栏目,致敬战“疫”中以平凡之躯筑起牢固防线、以无畏担当挺身而出的个人和群体,正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
他们在战“疫”一线奋战的身影,必将成为这个春天最美的风景。
哥哥朱希刚在雷神山指挥部前留影。
弟弟朱希强在武汉。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路子强 通讯员 张波 武晓
最近,高唐县尹集镇朱庄村的朱希刚和朱希强两兄弟开车行驶850多公里,直奔武汉援建雷神山医院,赢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日前二人已从武汉返回,正在集中隔离点隔离观察。2月24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兄弟二人。
“我要去武汉,你去不?给你5分钟考虑时间”
1月1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朱希刚、朱希强像往年一样回到老家过年。二人常年在外,从事高压焊接工作,回来后准备好好休整休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他俩也时刻关注着。
1月底,武汉决定建造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哥俩隐隐感觉到,建设医院肯定需要不少电焊工,除了关心疫情,他俩同样关注医院建设进度。
2月7日早晨,哥哥朱希刚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中建三局紧急招募高压焊工的信息。“我要去武汉,你去不?和弟妹商量一下,给你5分钟考虑时间。”朱希刚立马给弟弟打电话。就这样,从主动报名到9:30自驾出发,二人只用了1个多小时。朱希刚说,“医院正是用人的时候,早一会儿到达,就给病人多一分希望。”
行驶途中,为节省时间,他俩尽量少喝水,人歇车不歇。一路走来,虽然“关卡”重重,但中建三局的电子介绍信成了他们的“通关文牒”。
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只休息4小时左右
经过10个小时的飞驰,当晚7点40分,哥俩顺利到达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迎接他们的是工作人员崇高的敬礼与最质朴的欢迎语:“欢迎你们来到武汉!”
工作交接后,他俩立马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成为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一分子,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
朱希刚说,为了赶工期,工人们每天只休息4小时左右。他们轮流吃饭,困了就在现场眯一会。再苦再累,兄弟二人没有一句抱怨。
除了完成手中的电焊工作,他们还紧急支援施工现场的管道建设工作。“在安装楼顶通风系统时,赶上雨天作业,屋顶湿滑,当时很害怕,但看着争分夺秒干活的工友们,就忘记了危险。”朱希刚说,“这是一场时间与生命的赛跑,必须竭尽全力”。
电焊迸发的火花伴随着机器运转的嗡嗡声,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夜以继日、连续奋战,雷神山医院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妯娌俩帮丈夫隐瞒,不敢告诉父母和奶奶
“瞒着家人做了一件对自己竖大拇指的事,既然完美收工,平安归来,我决定摊牌了。再见武汉,此时此刻我希望做到的不仅于此,如果需要定会再来。”这是朱希强朋友圈中的一段文字。
兄弟二人今年分别37岁和35岁,弟弟朱希强有两个孩子,最小的才9个月。记者看到一张哥俩的合影,都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但他们的内心却如此强大,勇敢向疫区“逆行”。
从家出发时,他们并未告诉父母和奶奶,怕父母知道了,心里承受不住,更怕70多岁的奶奶因此倒下。妯娌俩也配合丈夫,把担心放在自己心里,“谎报”他俩去潍坊赶个工程项目,很快就回来。在工地,哥俩休息时也不敢发微信,害怕暴露地址信息,老人知道后会替自己担心。还没过完年就走了,父母口中不说,心里不快。
顺利回来后,朱希刚给爸爸打了电话,报了平安。爸爸知道实情后哭了。
家人朋友领导的关心让哥俩倍感温暖
“孩子怕我们担心,瞒着我去了,我们虽然心疼,但是还是很支持他们。没有小家哪有大家,关键时刻,能为国家出点力就出点力,也是一辈子的光荣。”朱希刚的父亲朱连兴说。
2月15日完成雷神山医院建设任务后,哥俩还想继续参加方舱医院建设。建设方考虑到用人减少,只留了湖北籍人员,省外的暂时回去。当天,武汉下起大雪,为避免大雪封路,当晚哥俩冒风雪踏上归程,并于16日早上9:30到达高唐。
在高唐下高速时,收费处人员得知他俩是去支援武汉回来的,立马给俩人免了高速费。由于事先向县里进行了行程汇报,哥俩一进县城就直奔集中隔离点。尹集镇朱庄管区书记李扬还在隔离点迎接他们归来。
除了身体的疲惫,二人更大的压力在心理上,毕竟是在疫区待了这么长时间,“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幸运的是,二人核酸检测呈阴性。加上家人、朋友、各级干部和医务人员的疏导,二人压力越来越小,就等隔离期满高兴回家,吃一顿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这段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