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京都城门多用木头制成,为何侵略者不用火烧的方法攻城呢?

2020-05-06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古代社会,人们为了争夺政权,常常会爆发战争,胜利的人就会开辟一个新的朝代,而失败的人就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战争胜利与否的标志就是当时朝代的都城有没有被攻破,这是最后的防线,每个朝代的都城周围都会有一堵城墙,用以保护城中人的安全,所以侵略者想要推翻王朝的统治,就必须要突破这层围墙。

按理来说,作为一个朝代统治的区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保护措施应该是极难攻破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印象,古代的城门都是用木头建造的。

可是即便是木头,在一些影视剧甚至是史书中,人们也会发现,侵略者们会用厚重的树木去撞城门,或者直接借助梯子去翻越城墙,那么既然城门都是用木头做的,为什么不直接用火烧呢?

古代的京都城门多用木头制成,为何侵略者不用火烧的方法攻城呢?

木材的燃点很低,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识,即使在古代,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时期,人们也会将木材当做燃料去照明或者是用来烧饭,所以道理都是懂的,火烧城门的方法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去付诸实践呢?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用厚重的树木去撞击既费人力也费精力,而搭建云梯去翻越城门看起来似乎更加的笨重,守城的人只要往下投掷石头,攻城的士兵就很难翻越城墙,即使没有被这些石头砸中,不小心摔下来也是非死即伤,这种方式无疑只会增加攻城的危险性。

其实火烧城门的方式,聪慧的古人们当然会想到,也有真正付诸实际的,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太监曹吉祥的子嗣曹钦准备起兵反叛,在攻城的时候,就采取了火烧城门的方法

随着大火愈发猛烈,木头做的城门也开始一点一点被烧毁,这个时候,守城的士兵们不仅没有取水来扑灭,反而在城门的地方加了很多易燃物,这可把攻城的士兵看得一愣一愣的,乍一看,这是要投降了吗?

在里外加火的情况下,很快,城门就被烧的一干二净,正当攻城的士兵准备进城的时候,才发现大事不妙,由于火势太大,城门虽然被烧毁了,但是却将攻城的士兵堵在了外面,无法进去。

这下反而轮到攻城者准备灭火了,可是这火哪有那么快被熄灭,没过多久,明英宗的援兵也到了城外,将这些叛军一网打尽,于是由宦官的子嗣引发的一场叛变就这样结束了。

曹吉祥的子嗣虽然反叛失败了,但至少告诉后人一件事:城门万万不可用火烧。

其实就算用火烧城门,也不一定可以将城门烧毁,古代的都城都有“护城河”,即便是城门被火烧,守城的人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大火熄灭,“火烧城门”的方法似乎被造城的人一眼望穿了。

不仅有护城河的维护,设计者在城墙的下方都会留有一定的缝隙,守城的人连城门都不用出,往缝隙里灌水就可以熄灭火势了。

另外,其实古代的城墙也不是那么好烧的。

古代的城墙虽然是木头做的,但是你得看是什么材料,制造城墙的木材都是类似于铁桦木这样的木材,这种木材的燃点本身就很高,再加上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就算你主动去烧都不一定可以烧着,更不用说用来攻城了,只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除了以上几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攻破城门可能会导致自取灭亡。

很多读者看到这就会好奇了,攻进去不就占城了吗,为什么还会自取灭亡呢?

其实不然,很多历史学家在仔细研究了古代的城门以后发现,从外面去攻破城门会带来更大的风险。设计者们在修建城门的时候必然会想到城门被攻破的情况,于是会在城门的后面再修建一座瓮城,专门用来应对这种突发状况。

“瓮中捉鳖”大家都听说过吧,瓮城的设计就是根据这个理念,一旦城门被攻破,瓮城就会发挥它的作用了,将敌人团团包围,然后一网打尽。

所以在古代,人们不是没有想过火烧城门的办法,只是这种方法并不实用,先不说城门能不能被烧毁,就算烧毁了,在门的那一边等待着侵略者的恐怕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大凶大恶的瓮城。不仅没有将敌人一网打尽,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完全属于吃力不讨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IhW7XEBfwtFQPkdM4_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