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样的历史挺有趣(欢迎转载,谢绝抄袭)
公元1369年,一伙日本海盗在山东莱州登陆,一通烧杀抢掠,夺走了些许财物便泛海而去。这在当时元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之下,只是一件不足称道的小事,但偏偏就是这件小事,直接震动了当时已经统治了大半个中国的明朝政权。
一、从现有史料看,“倭人入寇”更多的是一场偶然性事件,但因为发生在极其敏感的历史时期,才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在讨论“倭人入寇”前,要区别“倭人入寇”和“倭寇之乱”的区别。“倭寇之乱”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横行东亚海域的强盗集团的所造成的历史事件,而“倭人入寇”只是一场偶然性的单独事件,它的最初记载来自于《明太祖实录》。
“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
无论从性质上还是影响上,“倭人入寇”和“倭寇之乱”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但在洪武二年这个尴尬的时期,小小的“倭人入寇”事件却直接影响明朝的国家战略。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倭人入寇”事件发生的时间太过敏感, 洪武二年,正是朱元璋打算用兵于元朝猛将李思齐和张思道的时候。这两位可不简单,不谈其他战功,光是能与朱元璋的宿敌王保保势均力敌这一条就足够朱元璋重视了。所以讨伐这两位的军事阵容也相当壮观。
这样一来就牵制了明朝当时的绝大多数力量,其它的明占地区难免会陷入守备空虚的境地。这个时候发生“倭人入寇”事件,难免会给明朝一种“奇兵”之感,以至于其耿耿于怀也是可以理解的。
要知道明朝建立之后元朝还是保留了很大一份力量的。不谈李思齐,张思道,王保保等军阀,辽东半岛的高丽一直都是元朝的女婿之国,明朝崛起后,元朝就屡屡以高丽为后援,对抗明朝,从政治立场上来说,这次的“倭人入寇”很有可能就是高丽搞出来的。
而日本方面虽然一直“不服王化”,但对新生的明朝政权也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好感,只要元朝方面肯下血本,策反日本还是可行的。
这样一看,在当时明朝决策集团眼中,“倭人入寇”确实很有可能意味着元朝在针对明朝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战争壁垒,力图让明朝四面受敌。
另一方面,“倭人入寇”其实在元朝时也有发生过。但基本上都是在渤海海峡地区打劫过往商船,基本上都不上岸。但洪武二年的“倭人入寇”却发生在山东,不仅地点不对,这次倭寇还上了岸。这太反常了,很难不让人产生某种联想。
虽然我们从上帝视角可以看出,这次的“倭人入寇”确实是一场巧合,但在那样敏感的时间,那么反常的地点和那种复杂的局势下,新生的明朝政权那般小题大做却也可以理解了。
二、新生的明朝政权对“倭人入寇”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剧烈反应体现了朱元璋对于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野心的军事展望
洪武二年山东地区发生“倭人入寇”事件后,明朝迅速制定了一系列的专门性措施。比如在山东地区设立莱州卫和金州备御所,专门设置军事力量防范倭寇。
同时,莱州卫也分管登州构建“莱登军事防线”。这就不仅仅是为了防备倭寇了,更是为了防范元朝盘踞在辽东半岛的残余势力,哈纳出。
朱元璋
从政治角度上看,“莱登军事防线”的构建其实极大的震慑了哈纳出、高丽和倭寇在内的多方政治力量。是朱元璋设想中针对元朝军事包围政策的化被动为主动的尝试。但此举同时也体现了朱元璋将整个东亚地区纳入明朝势力范围的野心和目标。
不过,对于这一点,“莱登军事防线”的构建仅仅只是开端。“倭人入寇”两个月后,朱元璋就令大诗人杨载出使日本和琉球群岛。
这次出使有两个任务,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宣扬明朝政权的合法性来确立宗主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就是向日本方面讲述“倭人入寇”事件,来确定其对明态度。
而且此次出使的国书之中,有意淡化“倭人入寇”事件是日本方面指使的可能性,但却在承认明朝整体方面给出了极其强硬的“臣或不臣”的绝对性选项,这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朱元璋为实现明朝称霸东亚所做的实质性努力了。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朱元璋开始频繁出使高丽、哈纳出和日本。并且,一向强硬的朱元璋为了建立与三股势力的正式外交关系做了许多的努力。
《职贡图》
拿高丽来说,朱元璋为了取得高丽的臣服就数次遣使前往高丽境内,述说国内战争形势,督促高丽放弃对元朝的幻想。此外,还通过放归高丽俘虏来展示自己的怀柔政策,以安高丽之心。
从效果来看,这些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在之后的日子里,高丽、日本两个陆续遣使来明,表示臣服。而且长期的出使也让朱元璋看到了这几大势力之间完全没有联合的迹象,“倭人入寇”纯粹只是一场巧合。
正是这种对大局安定的信心,促使了朱元璋在此后的日子里发动数次北伐,立誓要覆灭元朝,永清大漠。因为彼时的东亚,高丽、日本皆已降服,和朱元璋作对的只有元朝势力,只要覆灭元朝,大明王朝就是真正的东亚霸主了。
三、“倭人入寇”其实也可以看成明朝倭寇之乱的前身,但倭寇之乱却不是前者的发展,而是东亚各国野心家集体编织的骗局
把眼光放在更广大的视角,洪武二年的“倭人入寇”或许可以看成日后明朝中后期倭寇之乱的前身。
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因为洪武二年的“倭人入寇”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倭寇上岸抢劫。
元朝至正年间虽然也有几次倭寇上岸的事例,但彼时元朝廷正在与日本交战,而且上岸以后的倭寇都去杀元朝大臣去了,基本没怎么抢劫,与洪武二年相比,这几次“倭人入寇”更像军事行动。
海盗
而不上岸的倭寇活动其实从宋朝就开始了,宋朝对海运贸易的大力扶持直接刺激了民间私人贸易的发展,大量商船频繁出海,也刺激了海盗职业的诞生。
不过此时的海盗成分复杂,从一些不官方的资料来看,反而是宋朝自己人做海盗比较多,日本和高丽都是跟着喝点汤汤水水。即便到了宋朝灭亡,此后依然有大量的汉族大海盗活跃在东亚的海面上。
“倭人入寇”无论是从性质上还是时间间隔上其实都有成为明朝中后期倭寇之乱的条件。但要想详细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得从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局势来说。
六十倭寇
十四世纪,日本国内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分裂时期,当时权臣废立天皇导致人心不稳,各路枭雄纷纷举兵,混乱的诸侯割据时代来临。
常年的战争使得日本国内生产近乎停滞,但诸侯却依旧年年征伐,为了支持战争,诸侯们在苦思冥想后纷纷选择了抢劫,毕竟抢劫来钱快,无本万利。
但是对国内的抢劫一直不顺利,因为大家都一样,非常穷。而抢劫海上商船也不是很划算,当时东亚的海盗市场也不是只有他们日本一家。而且日本国内的各方势力处于混战之中,指望他们扶植的势力能精诚合作也不现实。所以,海盗这方面,日本也做不好。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后就只有一条路了,上岸抢。这到还真是一条路,对比日本,东亚各方势力几乎都比他要富一点,所以哪怕只是沿海小城,对日本而言也是块肥肉。
这就是“倭人入寇”和倭寇之乱的最大共同点了,针对沿海各城市的劫掠行为,真是因为这方面的相似性,所以说“倭人入寇”是倭寇之乱的前身。
那为什么说倭寇之乱不是“倭人入寇”的发展呢?一开始,这行只有日本在做,虽然抢的不是很多,但也算“生意兴隆”,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但时间一久,当地的地主豪强也加入了其中,而且他们行事比倭寇猖獗的多,动辄攻城陷地,直接引起了当地统治者的重视。
倭寇之乱
在这一点上,倭寇之乱就已经脱离了“倭人入寇”的范畴了,因为当时的主导势力已经变成了地主豪强势力。而且由于引起了统治者的政治,倭寇之乱也被动地转变成了军事行动,再也不是以前单纯的抢劫了。
不管怎么样,“倭人入寇”做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特殊历史事件,具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哪怕忽略其对倭寇之乱的影响,作为明朝初年国际形势的侧面反映,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实录》
《龙飞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