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魏玛共和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继承者,但由于战败的原因,《凡尔赛条约》对魏玛共和国的战后军事发展做出了严格的限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包括坦克、重型火炮在内的进攻性武器、不得发展空军、不得进出口武器、不得拥有化学武器、海军不得发展潜艇。
不过,西欧很快就在战后德国处置问题上动摇了:1925年10月16号,英、法、意、比、捷、波、德七国在瑞士通过了《洛迦诺公约》,该公约的核心影响在于提升了德国在欧洲和国际上的地位,同时削弱了法国;所以说,我们可以将《洛迦诺公约》的签订看作是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对德国的第一次纵容。
反观英法两国,他们虽然是一战的获胜国,但自身损失也不可小觑。也正是因此,一战后的英法迫切地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重新提振经济,而军备建设则被认为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所以,懈怠军事发展就成了英国不得已而为之的现时抉择。
再加之一战结束后不久,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又肆虐了包括英法在内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致使雪上加霜的英法更无力进行军事建设。不过,外强中干的国防也让英法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帝国霸权该如何维护?
在经过一番权衡后,他们终于协商出了一个“万全之策”:即通过外交官和谈判桌来维护自己的霸权和利益。对此张伯伦曾这样说:“完全没必要使用武力,甚至连使用武力都不应该被谈论......这不仅会干扰外交活动,而且还会增加不安全、不稳定情绪。”
客观而言,英国一直存有对德国扩充军备的担忧,而这一担忧也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当年)得到了印证: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德国因不满会议对自己未来五年军备发展水平的定位(五年内达到同法、意同等水平),愤然退场并于随后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退出后,德国开始堂而皇之的扩充军备,甚至公开声明不再遵守《凡尔赛条约》的相关规定。此时,西欧对于德国的做法反应并不是很大,而英国出于想要进一步控制德国的考虑,竟然接受了德国扩军的事实,并单方面绕过国际联盟和其他欧洲国家与德国就海军扩建事宜进行协商,双方甚至还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
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后(1937年),在对德国妥协的路上渐行渐远:彼时,英国军备建设的进度依旧滞后,国内的反战情绪也持续高涨;但在外部,德、意、日法西斯同流合污的迹象已开始显现。自负的张伯伦认为:局势仍在可控范围内,英国的霸主地位还应该用避战求和的方式来维护,至此,绥靖政策也开始向顶点发展。
综述而言,英国之所以没能将纳粹德国扼杀在萌芽之中,除了当局政府错误的战略判断外,不可抗的时代背景也对英国的政策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当时的英国确实有实力用坚船利炮遏制德国,又何必绞尽脑汁的企图祸水东引?